1、1. 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2. 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鉴赏想象、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 3. 明白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 阿房宫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杜牧年轻时即有兴邦济世的 远大抱负,怀抱中兴唐王朝的理想,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 主张固边、削藩。但因性情耿直、不屑逢迎,在仕途上颇不得 意,晚年逐渐变得保守消极。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樊 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2、小李杜”。 其为诗注重文意辞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 一帜,文、赋、诗皆负盛名,尤擅文赋,散文气势雄浑,多针 砭时弊。 作者 简介 题目 解说 阿()房(png)宫,秦宫殿名, 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 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 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 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文学 常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赋讲 求文采、韵律,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体物言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 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 藻华美,浓墨重
3、彩。 赋的特点: 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语音上 声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 文辞上夸张渲染,讲究藻饰和用典。 内容上多写宫 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总之,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律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 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等。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 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吐蕃、南诏、回 鹘等纷纷袭扰,更加重了百姓的痛苦。杜牧针对唐王朝处于崩溃边缘的现实, 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外御边患。他希望
4、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但事与愿 违。穆宗李恒因沉湎声色送命。敬宗李湛好游猎,沉湎声色,大兴土木,不理 朝政。对此,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 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课文探究 1.第一段是如何描写阿房宫建筑风貌的? “六王毕,四海一”揭示阿房宫建造的背景:秦王统一天下。“蜀山兀, 阿房出”写出用材之多,耗费民力之大。 接着写阿房宫的全景。“三百余里”写占地之广,“隔离天日”写建筑 之高。开篇至此,阿房宫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的气势便被勾勒了出来。 接着转入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腻描绘。写到了楼阁的密集程度,走廊 和檐牙的形状,楼阁之间互相钩连的构造,还写到了像
5、蛟龙一样的长桥,像彩 虹 一样的复道,甚至写到了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以此来突出这个庞大 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最后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笔法简练,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和富丽。 整段文字充分显示了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精致豪华、富丽堂皇。 作者以比喻、排比和夸张手法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揭露统治者 生活之奢靡,为写秦亡埋下了伏笔。以上分句,句式整齐,既便于铺 排描写,又使作者对秦统治者的讥讽之情得以充分宣泄。 2.第二段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从两个方面极力渲染阿房宫中铺张奢侈的生活:一方面写宫人 们的奢
6、靡生活;另一方面写秦统治者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 揭露了秦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3.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先用“嗟乎”这个感叹词,长吁一口闷气,接着陈述自己的见解。 从人的共同本性出发,指责秦王不懂得“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个 简单道理,就是说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享受,也要顾及百姓。 接着连用六个句子构成排比,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 姓及其生活作为比较对象,每一个分句都在夸张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一 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 穷困艰难,讽刺之意不言而喻。六个分句铺张开来,气势流畅,对比双 方的差距更加明显
7、,作者的讽刺之意也更加突出。 4.第三段是如何展开议论的? 先点明作者的观点,阐明了兴亡自取的道理。 接着用“嗟乎”感叹领起,用两个假设句进行论证。先论证六国灭亡, 是由于不爱其民。若六国能爱其民,就足以拒秦。同理,秦王朝若能爱自 己的臣民,“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怎会落得“族灭”的下场呢? 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现象:历史教训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 留在“哀”字上,而不是以之为鉴。所以历史故事不断重复,统治者永远 不能走出历史的怪圈,只能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5.第四段是如何论证作者观点的?揭示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内容小 结 主题归 纳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
8、王朝统 治者骄奢淫逸终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 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 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深入探究 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先展现广阔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 大力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 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多,并非作者作赋
9、的目的。作者旨在说明秦统 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 正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王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六国何以会灭亡?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 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 从哪里可看出六国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 者为满足奢靡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使百姓锱铢不留
10、。 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 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 开头十二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 示主题的作用。 2.杜牧写这篇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 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可怜”在这里应解释为“可惜”。作者用“可怜”二字,无穷感慨充溢于字 里行间。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 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 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
11、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 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 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 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使人民陷于 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爆发起义。 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继而崛起的 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义壮举最终使秦灭
12、亡。 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王朝取代 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 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 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准确地讲是综合因素的 作用,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 4.本文作者认为秦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史上秦的灭亡? 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周密。 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再写秦的 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烘托出火山即将爆发 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 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表达方式上,描写与议论大量采用铺排手法。 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 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气势夺人。描写中铺排的句子,如“明星荧 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句子,如第3 段。 5.请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这几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
14、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隔离天日”“五 步一楼,十步一阁”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兼用排比、夸张手法,如“使负栋 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使用了大量单句 散行,增强了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 节奏急促,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及规模,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 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占地面 积和依山傍水的走势。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
15、字音。 阿()房宫 骊()山缦()回 囷()囷焉矗()立 不霁()何 虹 妃嫔()媵()嫱()辇()来于 秦 梳晓鬟() 杳()尽态极妍() 剽()掠 鼎铛(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 在庾()之粟粒 呕()哑() pio hun pn zzh qn y L ch qingyng yo chng chun u y ly yn nin j mn 2.古今异义。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 古义:天气的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 象情况。 古义:可惜。今义:
16、值得怜悯。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爱 3.一词多义。 动词,喜爱 动词,爱护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 族 动词,灭族 名词,类 名词,家族 动词,吝惜 六王毕,四海一(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 一 动词,统一 使负栋之柱 (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 使 骊山北构而西折 (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而 形容词,专一 副词,一旦 动词,让 连词,假使 动词,派遣 连词,表承
17、接,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盘盘焉,囷囷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且焉置土石 (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 焉 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 ) 杳不知其所之也 (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士大夫之族 ( ) 之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此,从这里 疑问代词,怎么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去 代词,它,指代秦灭亡的事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指示代词,这 4.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六王毕,四海一 ( ) 骊山北构而西折 ( ) 直走咸阳 (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缦立远视,
18、而望幸焉 ( ) 动词,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动词,建造 动词,通达 量词,座,所 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使负栋之柱 ( ) 多于在庾之粟粒 ( ) 不霁何虹 ( ) 摽掠其人 ( ) 戍卒叫,函谷举( ) 秦人不暇自哀 ( ) 动词,支撑 名词,谷仓 动词,雨后初晴 动词,抢劫、掠夺 动词,攻占 名词,空闲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骊山北构而西折 ( ) 未云何龙( ) 不霁何虹( ) 辇来于秦 ( ) 廊腰缦回 ( ) 朝歌夜弦 朝、夜:( ) 歌、弦:( )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
19、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 ) 石:( ) 块:( ) 砾:( ) 可怜焦土( ) 族秦者秦也 (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头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土块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石子 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5)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 动词用作名词,收藏、聚敛的金玉珍宝等物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0、(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被动句 函谷举 ( ) (3)省略句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 ) “也”表判断 语意表被动,“举”,被攻占 “卧”“行”后省略介词“于”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摽掠”后省略介词“于” 谁得而族灭也 ( )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4)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 ( ) (5)状语后置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 ) (6)固定句式 奈何取之尽锱铢 ( ) “灭”后省略宾语“之”,代秦朝 正常语序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见”后省略宾语“之” “可怜”后省略主语“阿
21、房宫” 正常语序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奈何”意为“为什么、怎么” 8.文化知识。 ( 1 )四海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 “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 2 )妃嫔媵嫱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宫廷女官, 帝王侍妾。媵,陪嫁的人。嫱,宫廷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 (3)鼎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 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从夏商周到秦汉,鼎一直是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 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为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现存于世比较著名的有后母戊鼎、子龙鼎等。 ( 4 ) 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
22、铢约等于后来一 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 5 ) 九土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分别为冀 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成为中国的 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蜀山兀,阿房出兀:_ (2)直走咸阳 走:_ (3)廊腰缦回回:_ (4)盘盘焉,囷囷焉囷囷:_ (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_ 课后作业 光秃。句中形容山上 树木已被砍伐殆尽 通达 曲折 曲折回旋的样子 美丽 (6)弃掷逦迤逦迤: _ (7)多于在庾之粟粒庾: _ (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 _ (9)戍卒叫,函谷举举: _ ( 1 0 ) 族 秦 者 秦 也 族 : _ 连续不断
23、。这里有 “到处都是”的意思 谷仓 顽固 攻占 灭族 2.下列句子中加色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B. 辍耕之垄上 C.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动词,往,到去。A项,结构助词,不 译。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 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的限制。C 项,代词,代前面所指内容。D 项,代词, 指六国和秦的灭亡。 3.指出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辇来于秦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4)朝歌夜
24、弦 (5)族秦者秦也 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了云;出现了龙 名词活用作动词吟唱;弹奏 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后人哀之而不鉴 (8)燕赵之收藏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 六王毕,四海一 意动用法以为鉴 为动用法为哀叹 动词活用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焦土 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气候不齐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弃掷逦迤 D.韩魏之经营 答案: C 解析:C 项:掷,古今义都是“扔,投”。A 项:气候,古义, 气象,天气;今义,一个地区
25、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 的气象情况。B 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D 项,经营, 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B.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 C.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 D. 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 答案: D 解析: D 项,“举”即“被攻占”,应为被动句。 6.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宫,本义与“室”同,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但“宫”与“室” 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
26、”指房屋内部。 B. 赋,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铺叙夸 张,讲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骈散结合,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 寄托作者的思想。 C. 四海,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世界各地。 D. 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 典故”等意思。 答案: C 解析:C 项“四海”“指世界各地”错,应是“指全国各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 亦是一苦一乐。 B.“五步”“十
27、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 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 C.“几世几年” 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 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用这样巨 大的反差再加上“弃掷逦迤”,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 活。 答案:D 解析:D 项,“六国之人”错,应是“秦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这些楼
28、阁各随地形而建,它们与中心区 相连,它们的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 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 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 9.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广阔、庞大 高耸的句子是:_, _ 。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秦人 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 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 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 _, _, _。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本文运用想象、比喻、夸张以增强语言效果,描写、铺排与 议论相结合,直接批评秦国暴政,语言表达犀利有力。答司马谏 议书采用了寓刚于柔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