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 汇总汇总 一、重点实词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
2、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
3、.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4、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二、通假字二、通假字 1.尊君在不(同“否”,读 fu,相当于“吗”) 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
5、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四、古今异义四、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
6、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14.非宁
7、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 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_ 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五、文言句式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2)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8、” (3)投以骨 省略了“投”的宾语“之” ,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4)一狼仍从 省略了宾语“之” ,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5)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 ,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6)一狼洞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 ,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7)屠乃奔倚其下 省略了介词“于” ,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8)顾野有麦场 省略了主语“屠” ,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4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省略了主语“屠” ,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 ,像什么东西 (2)投以骨 “以”是介词结
9、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3)意暇甚 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4)身已半入 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 , “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2)贤哉,回也! “也”表判断 六、重点句子翻译六、重点句子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
10、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 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8.夫学
11、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5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部。 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16.又有忧彼之所
12、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 17.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日月星辰,也是聚集的气体中发光的东西。 七、问题探究七、问题探究 1.咏雪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尊君”指别人的父亲,是敬辞; “家君”指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3.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仅七岁,懂得指
13、出客人的不对,维 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4.“贤哉,回也”一则中表现出了颜回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体现出颜回贫贱不能移 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5. 论语十二章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 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
14、达, 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6.诫子书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观点:修身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分别从治学须静正面论证、修身忌躁反 面论证。 解析: 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 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 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 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 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7.“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 启示? 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 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