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高考作文题,也是这个时代的题 导语 毫无意外,高考语文作文在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再一次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占据了热 搜的话题榜首。民众热议的背后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高考作文题不仅是考生重点备 考的内容,更是全民可以参与热议的部分,高考作文题目紧扣时代主题、关注时代热点、贴 近时代脉搏,才是民众们有话可说的一大重要原因。高考作文题,不仅针对考生,更是这个 时代的考题,每个人面对题目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和心得,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时代性和 开放性。让我们每个人审好人生话题,谱写时代华章! 高考作文题,也是这个时代的题 (题目即观点,清晰有力。) 高考作文题出来了,
2、一眼望过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熟悉的陌生感”。熟悉,是因为 多是意料中的作文母题,比如建党 100 周年、初心、理想、做人、生逢其时、纪念日等;陌 生,是因为没想到会以这种角度和方式出题,比如可为与有为、扬雄以射箭为喻谈理想、体 育与做人等。题目一出,很多人都说今年的题出得好,既贴近时代主题,又有思想张力。我 也这么认为,好题目就应该有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契合时代脉搏又让你猜不着题,人人都 有话可说,能说出新意却有一定的挑战,能把考生的日常积累考出来。(陈述今年高考作文 命题“熟悉而陌生”的特点,主要考察考生日常积累和能力变通。) 这些题出得“妙”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是给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3、而是有充分的思辨 空间,让考生通过自身的论证去得出结论。浙江卷、上海卷、北京卷,都是在多元价值中引 导考生去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在比较中彰显,在多元中辨析。这考验的正是批判性思维。 (高考作文题目重点考察学生思辨性思维,在多元价值中找到论述的立足点。) 有人说,今年各卷作文题的主题一言以蔽之:自强。仔细分析,确实如此啊。可为与 有为,指向自强。实现理想必须付诸行动,需要自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强弱会互相转 变,不能自诩强大就可以放弃自强。“人”字逆锋起笔,缓缓出头,两边撑起来,喻示自强; 生逢其时,更要自强;得失不是终点,是奋斗的过程,拼的是自强。高考作文题体现时代的 声音,贴近时代的脉
4、搏。不知道命题者出题时胸中有没有酝酿自强这个主题。作文题对自强 的指向,体现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那些“好价值”都是拼出来的,不是可以躺出来的。如果考 生对当下的热点时事和舆论水温有认知,对相关讨论比较了解,就能更好破题。(综合多套 试卷作文题目立意,具有“自强”话题的共同点,体现时代声音。)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怎样,中国便怎样。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我有所 作为,国家和时代才有所作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时代大有可为,是因为有我们的奋斗 和作为,才有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时代是人创造的,我们不是躺着等着时代滋养我们。我 们就是这个时代,就像那些先辈就是他们那个时代。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
5、片云推动另一 片云,一个时代成为另一个时代的丰碑,一个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 深远,呼唤在新时代中的奋斗与作为,使民族的力量生生不息。) 高考作文题的出题者是谁?不仅是出题者,更是这个时代。高考作文题,出的也是这 个时代的题。所以,写作要与时代和现实对话,才能把命题本身的质感写出来。高考作文题, 不仅是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加分,也是给那些关心时事、熟悉时事、吃透时事的考生 加分,时事不仅是“论据材料”,也是论点之落点,是对话的对象,是作文的话题背景。(时 代是最好的出题人,联系时代、贴近时代才能把命题本身的质感写出来。) 来源:2021-06-08 浙江日报 作者:曹林
6、【时代警语】 时代是人创造的,我们不是躺着等着时代滋养我们。我们就是这个时代,就像那些先辈就是 他们那个时代。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时代成为另一个时代的丰碑, 一个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根据上下文,在空缺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些题出得“妙”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是给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而是有充分的空间, 让考生通过自身的论证去得出结论。浙江卷、上海卷、北京卷,都是在多元价值中引导考生 去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在比较中,在多元中。这正是批判性思维。 A.思考;凸显;辨析;考察 B.思辨;彰显;分析;考察 C.思辨;彰显;辨析;考验
7、 D.思考;凸显;分析;考验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高考落幕日,人生开卷时。针对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你有怎样的心得和思考?结合 个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高考语文命题啥特点?来看权威解读 全国高考语文共有 8 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4 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新高考卷、新高考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 4 套。 记者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了解到,试题命制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注重教考衔接,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 特点一:党史入题 2021 年高考语文试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
8、标自然 融入试题之中。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语文命题 紧扣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如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 试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 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
9、伟大复 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 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 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 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 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新高考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 1938 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 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 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
10、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 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 特点二:古今贯通 2021 年语文试题凭借高考这个高聚焦平台,通过试题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 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古今融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 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 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 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
11、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 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 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 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 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 新高考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 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 舍,体现新
12、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 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上海作文“时间的沉淀” 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谛。 特点三:教考衔接 2021 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 量。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2021 年全国语文命题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展 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 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
13、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 应用的灵活度。例如新高考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 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 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 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 积极呼应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与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2021 年语文试题在对标“学习任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新尝试。例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 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 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4、评古 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 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 精神。考生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可以表现出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语 文素养的水平层次。同时,列举这些考生们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 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 考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 有为”。 特点四:强调能力 2021 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在 整体设
15、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 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 次性。如全国甲卷第 6 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全国乙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 1 题考 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新高考卷第 21 题考查语篇衔接,新高考卷第 21 题 对考生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新高考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 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在试题设计上,建立材料选择、情 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综合融通。例如新高考卷作 文“写人与做人”,材料
16、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 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 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 的综合考查。 特点五:开放灵活 2021 年高考语文命题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 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新题型的设置、情境化考查方式的丰富,扩大 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这一形 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卷: 项
17、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 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 答案示例包括“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 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 准要求,又给了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主观试题题目也更为开放,新高考卷的第 5 题题干是: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题
18、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 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 特点六:学以致用 情境设计方面,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两 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 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如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 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一为常规的补写,一为概述文段内容。两道题目都 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 这种考查方式更贴近生活实际。 新高考卷的第 5 题, 考查考生对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设置的情境 是:“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要求考生根 据文章说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设问能让考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要旨,并应 用于生活实际。 来源:2021-06-07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