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高考作文:论语微写作 【论语】 【论语微作文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今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论语中有许多 警醒后人的名句,可以作为论点,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以作为引子,写一段不少于 300 字的议论文。 公冶长篇第五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论语微写作论语微写作 邓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 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 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2、”曰:“未知,焉得仁?” 【翻译】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任当令尹,不见有喜气;三次免职,不见有怨气。每次离 任,总要将自己在任公务的经办情况一一转告新令尹。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忠心耿耿啊。” 子张问:“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仁体现在哪里?” 子张又问:“崔子叛杀齐庄公之后,陈文子连四十匹马都不要了,赶紧离开齐国。跑到另一个 国家看了看,就说:当政的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就离开了。又到一个国家,又说:当政 的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陈文子这人怎么样?”孔子说:“清高啊!”子张问:“仁 吗?”孔子说:“不知道。仁体现在哪里?” 【微写作】 子张询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和陈
3、文子时,孔子只说他们的忠心耿耿和品性清高,却并不认同 他们是“仁”。“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理论核心,是儒学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忠诚、宽 容、善良、勤劳、孝顺、节俭等美德,都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仁”的一个侧面,当我们内 心产生完全无私和关爱全人类的伟大情感,并用这种情感和思想指导自己的全部行为,而且全部行 为表现为种种美德,从不偏离道德自觉时,才算达到“仁”境。 作为青少年,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相信为民奋斗的每一个人,他们也许默默无闻,也许生活 清贫,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心中装着人民,肩上担着国家的期望,将大爱洒遍祖国,我想这 便是“仁”。 今天,让我们也争当仁人,以青春的名义共
4、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擦亮慧眼,立 大志做中国脊梁;不计得失,为百姓敢为孺子牛。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 季文子凡事要反复琢磨多次才付诸行动。孔子听到后,说:“想两遍就够了。” 【微写作】 孔子说这话是有道理的。事情想两遍:第一遍是思考怎么解决事情,第二遍是确定你自己的看 法,坚定你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足以解决问题了。而季文子凡事反复琢磨多次才付诸行动,这样就 会显得犹豫不决。一遍遍去反复琢磨,说明你自己也不敢确信自己的想法,想多了实施的时候,效 果可能就没那么显著了。“三思而行”和“当机立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重要的仍然是掌握 度。 季文子这种
5、行为可能是出于谨慎,顾虑太多,但在危急关头,哪有时间让你去一而再、再而三 的考虑。变故突然而至,敌军已兵临城下,诸葛亮若不能临危不乱,而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城 池指不定就被敌人侵占了,又何来“空城计”之美谈呢? 谨慎一点、考虑周到一些是好的,但过犹不及。有时候,坚定一点、果断一点、相信自己,会 产生更好的结果。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好人当道,他有个聪明样;国家坏人当道,他有股傻劲。他的聪 明别人可以赶上,他的傻劲别人赶不上。” 【微写作】 生活中,做个聪明人很难,但是想要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更难。大智若愚,
6、是一种潜藏不露、韬 光养晦的大智慧。殷商末期,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一次,他与群臣一起喝酒,过了一会儿, 他问身边的人喝了多久了,竟没有一个人知道。此时,只有箕子一人清醒,纣王便问他,箕子想了 想回答道:“臣喝多了,不知道现在是何时辰。”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知道若自己说了 轻则免官去爵,重则性命不保。在这进退两难之际,装傻充愣就是最好的选择。 战国时的信陵君,在“窃符救赵”违背魏王意志后,深知自己难容于魏王。于是,他交出了自 己的权力,称病不再上朝,并彻夜寻欢作乐,以此消除魏王对自己的猜忌,保全了自身。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碰到自己喜欢与讨厌的人。面对他们,自己总会有不同的态度,令
7、人讨 厌的我们避之不理;令人喜欢的我们总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具有的 小智慧。那股“傻劲”并不是真正的傻,而是智慧的另一种形式。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 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 【微写作】 这可能是孔子离开鲁国五年,60 岁时在陈国发出的感叹,孔子六十而耳顺,已经不怕别人说什 么了,想叶落归根,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下一代,培养学问的继承人。孔子周游列国,研究文化, 深深感到只有教育才能兴邦,发出自己的心声。 孔子认为,一个人
8、要想成才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才行,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经过不断的努力与 学习,以及适当的磨砺与剪裁。这三个阶段是统一的,无论剔除其中哪一个步骤,都是很难成大器 的。苏轼年少时轻狂。一天,他在自家的门口挂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借以 标榜自己的才学。正好一位老者看见了,便写了一个生僻的字让他读。苏轼竟然不认识,顿觉自己 夸下了海口,一时羞愧难当。后来,他将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并在 家中更加努力地学习,终成一代文学大家。假如当时没人及时将其“嚣张的气焰”给打压下去,也 许大家就看不到满腹经纶的苏东坡了。 可见,凡是成大器者,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顽强的
9、奋斗精神,最终才能经受住生 活的磨砺。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怀恨不记仇,别人怨恨他们就少。” 【微写作】 赫伯特斯宾塞说过,“改变心态只需一分钟,而这一分钟却能改变一整天。”人活在世上, 难免有不如意、不痛快,甚至让人憎恶的事。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但有时候,眼睛一红, 心也就黑了。因此我们在面对那些阴暗、荒唐的事时,需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掉进了黑 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当你明白了,越过了,你将不再是原 先的那个你,而会获得焕然新生。 这世间的善恶似乎也没有那么分明。当然,一个忘记旧恶、抱有宽容之心的人,更容易脚踏波 澜,去往彼岸。你怨恨得更多,负累更多,成功就会更少。有时候,糊涂一点,心宽一些,格局就 能大一些。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通通不搭理,不往心里去,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 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和一些改变之后,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当世界以痛吻我时,我更要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