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

上传人(卖家):TECH 文档编号:1949456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p>统编版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必背知识1 个“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1 个“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个“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 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 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5 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2、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点梳理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2)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

3、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知识的分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

4、改造社会的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思维科学知识。(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

6、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哲学史上的对立与派别(对子)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 ,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

7、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大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

8、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9、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品。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10、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高频易错点易错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错误。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易错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一般人的世界观能够自发形成哲学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

11、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易错 3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错误。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失败。易错 4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错误。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易错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易

12、错 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易错 7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错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易错 8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存在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错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易错 9 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错误。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易错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3、就是反对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必背知识1 个“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 个“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 个“特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3 个“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个要求要点梳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2)哲学的物质概念物

14、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

15、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 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

16、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 反对一切有神论。二、运动的规律性二、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的变化, 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17、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

18、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2)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 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

19、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高频易错点易错 1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错误。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题中观点否认了世界

20、的物质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易错 2 物质是可以被创造和改变的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人们可以发挥创意, 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人们所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是物质。题中的观点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易错 3 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错误。虚构的世界是主观的,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虚构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反映,而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有其社会基础。易错 4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错误。 意识的内容

21、是客观的, 而形式是主观的。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 其内容是真实的。易错 5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错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易错 6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易错 7 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易错 8 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错误。

2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必就能认识规律。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易错 9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发挥能动作用错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背知识1 个“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1 个“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 个“焦点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

23、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 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 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 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 种“表现”:矛盾特殊性的三种主要表现3 个“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点梳理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

24、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

25、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系统和要素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

26、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2)新事物必然

27、战胜旧事物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含义: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从新事物自身特点来看: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 腐朽的东西, 汲取了其中积极的、 合理的因素, 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旧事物的发展趋势看: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从人民群众的态度看: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8、和拥护。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

29、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

30、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

31、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

32、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

33、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每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a.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

34、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b.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c.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魂)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重要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35、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唯物辩证法(1)基本观点: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 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 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 ,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3形而上学(1)基本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

36、)特点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 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高频易错点易错 1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

37、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是普遍的,但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离开条件,一切联系都无法存在、无法解释。联系是普遍的,又是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易错 2 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错误。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人化”的特点。易错 3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此具有不变性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能说事物的联系是不变的。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一旦条

38、件发生变化,事物间的联系也会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易错 4“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说明了部分决定整体错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说明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二者的关系中,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因而不能说部分决定整体。易错 5 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错误。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新出现的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易错 6 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错误。新事物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往往力量比较弱小。易错 7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错误。事

39、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易错 8 发展就是事物的质变错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易错 9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错误。矛盾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易错 1

40、0 矛盾具有普遍性,意味着矛盾永远不可能被解决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但是,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被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如果否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客观存在,不敢正视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和掩盖矛盾,矛盾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易错 11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错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易错 12 首先解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错误。首先解决的矛盾是否是主要矛盾要作具体分析。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上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判断。</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知识梳理.docx(11页))为本站会员(TECH)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