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四川高三二诊】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分子生物学证据B在古老的地层中,可以找到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C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
2、古猿D现存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都有共同的祖先2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生物为生存而进化3下列有关变异、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而造成的B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4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
3、物的化石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5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B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D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C杀虫剂能
4、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A此期间 F 区的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此期间 F 区的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此期间 F 区的豹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此期间 F 区的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下降8某昆虫的种群非常大,第一年 AA 占 10%,Aa 占 20%,aa 占 70%,种群内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假设
5、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种群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每年增加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条件的改变一定是增加了隐性个体的死亡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个体的基因型C第二年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 64%D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能发生改变9我国古人常讲“相生相克”,生物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B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该例子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10某动
6、物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科研人员调查不同区域该动物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浅色岩 Q 区的深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DD、DdB与深色熔岩床区相比,浅色岩 P 区的杂合子频率高C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浅色岩 Q 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低D深色个体与浅色个体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11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回答下列问题:(1)耐药性基因通过_储存遗传信息。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_(填“绝对”或“相对”)的,原因是_。(2)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现细菌的多种
7、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内在实质是_。12螺旋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 用 现 代 生 物 进 化 理 论 解 释 图 中 杀 虫 剂 处 理 后 群 体 中 的 个 体 数 逐 渐 上 升 的 原 因_。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2)螺旋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
8、)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 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_。(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答案】1C【解析】1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 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 错误;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 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
9、供进化的原材料,D 错误。选 C。【答案】1D2B3B4D5D6A7B8D9C10B11(1)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对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不定向、随机(3)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12(1)螺旋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在杀虫剂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3 分)(2)AA 36%、Aa 48%、aa 16%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 A、a 不产生突变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
10、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解析】1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 错误;在古老的地层中,可以找到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B 错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C 错误;现存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都有共同的祖先古代的爬行动物,D 正确。2本题考查共同进化。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A 错误;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 正确;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 错误;生物在生存斗
11、争中进化,D 错误。3本题考查变异、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有关知识。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 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B 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 项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 项正确。4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相关知识。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这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A 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 正确
12、;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D 错误。5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A 错误;病原体的抗药性是在接触药物之前产生的,B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C 错误;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D 正确。6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
13、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A 正确;杀虫剂没有诱发基因突变,B 错误;杀虫剂没有诱导基因表达,C 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D 错误。7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题干中“经
14、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 F 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 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 F 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 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 T 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 F 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故豹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D 两项正确。8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一定会增加隐性个体的死亡,也可能是减少其出生,A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导致基因型的频率发生改变,B 错误
15、;第二年隐性个体的基因频率减少 10%,为 60%,C 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由于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素而发生改变,D 正确。9昆虫相应的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A 错误;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性状, 并不影响昆虫的交配, 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B 错误;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 正确;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 错误。故选 C。10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及生物进化有关
16、知识。该动物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由题图分析可知,浅色岩 Q 区的深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DD、Dd,A 项正确;深色熔岩床区的杂合子(Dd)频率=20.70.3=0.42,而浅色岩 P 区,杂合子频率(Dd)=20.10.9=0.18,故与深色熔岩床区相比,浅色岩 P 区的杂合子频率低,B 项错误;浅色岩 P 区的隐性纯合子(dd)的频率=0.90.9=0.81,而浅色岩 Q区隐性纯合子(dd)的频率=0.70.7=0.49,因此,与浅色岩 P 区相比,浅色岩 Q 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低,C 项正确。 据图分析可知, 深色个体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 而在浅色岩 P 区和浅色岩
17、Q 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个体与浅色个体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D 项正确。11(1)遗传信息是指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其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2)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故基因突变后细菌的多种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本就有耐药性和不耐药性两种变异类型,通过药物的选择使耐药新的个体增多,故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内在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12(1)螺旋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
18、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上升。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蝇,所需时间较长。(2)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 AA(30%)、Aa(60%)、aa(10%),则 A 的基因频率30%+1260%60%,a 的基因频率为 40%;若它们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AA60%60%36%、Aa260%40%48%、aa40%40%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 A、a 不产生突变,随机交配等。(3)若突变的白翅性状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拥有该性状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则基因频率会增大,若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