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448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册第三单元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处的政权应为A孙吴B南齐C北宋D南宋2“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这段话褒扬的是A科举制度B文官制度C行省制度D三省六部制3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4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

2、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5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6宋代某一机构“

3、掌一路财赋之入,按岁额钱物斛斗之多寡,而察其稽违。”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盐铁司B转运司C户部D度支司7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8.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政治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C重组中枢机构架

4、空外朝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9997 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 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上册第三单元210北宋至和二年,知谏院范镇指出,如能使“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力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稍宽”。材料反映出范镇已认识到A中央各部门权责不明B强化皇权不符合潮流C应继续弱化武将权力D分割相权出现的弊端1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

5、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2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A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B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C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131044 年,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每年给西夏银 7.2 万两,绢 15.3 万匹,茶叶 3 万斤。这笔财富在史书上被称为A岁贡B岁

6、赐C岁币D年金14.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材料中的“其人”是A契丹人B鲜卑人C女真人D渤海人15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A定期迁徙行营B猛安谋克制C南北面官制D四等人制16南宋末年的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其中的“胡羯”指的是A蒙古人B女真人C契丹人D匈奴人17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延大政和

7、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还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慨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B辽代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D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18公元 10 世纪到 13 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1227 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上册第三单元3A契丹、党项、女真、

8、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19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20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21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

9、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22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3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图中在管理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的是ABCD24历史学家李怀孔指出:“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

10、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由材料可知元朝A地方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原则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派遣官员担任C以山川地形来划分地方行政区域D吸取了汉唐省级行政区划的经验25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26下表是 1262 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说明元朝上册第三单元4左、右丞相平

11、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不花(蒙)忽鲁不花(蒙)史天泽(汉)耶律铸(契丹)塔察儿(蒙)王文统(汉)赛典赤(回回)廉希宪(汉)粘合南合(女真)阔阔(蒙)张文谦(汉)张启元(汉)商挺(汉)杨果(汉)A汉族地主是重要统治基础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27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扶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以下对该机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持地方治安B巩固统一帝国C转运地方财赋D抑制武将势力28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

12、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不受到中央节制29.“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引自郑燮绍兴)文中“绍兴天子”是指A宋太祖B宋神宗C宋仁宗D宋高宗30金大定五年,宋金隆兴和议签署,金世宗允许南宋对金国不称父,改为“世为侄国”,双方以淮水为界,分主南北。这说明当时A南宋地位稍有上升B宋金从此停止战争C宋在对峙中占优势D宋金疆界发生变动31 随着蒙古入侵及元朝的建立, 一批穆斯林异军突起, 被任

13、命为中央高官, 在国家经济中发挥了有影响的作用。这些穆斯林时称A女真人B回回人C畏兀儿人D党项人32元代实行“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应属于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33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34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14、但行省官员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且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据此可知,行省制A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色彩B扩大了元朝统治疆域C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D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35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B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36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遏制了政府部门

15、的经济腐败B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C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问D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上册第三单元537宋代王柏答严陵史君书记载:“严不产米,其来已久,每视上游之商舟至否,为之丰歉。”庄绰鸡肋编记载:“如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8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16、。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是A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加强C士族势力进一步发展D科举制度的发展39宋太宗时期,宋辽间就已在宋境的镇州(今河北正定)等地设置榷场。榷场是A互市市场B货币兑换市场C民间集市D纸币发行机构40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41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

17、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表明宋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功能的变化C统治者重视商业D城市比唐朝稳定42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43宋以前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这说明宋代A人身束缚减弱B妇女地位提升C社会阶层平等D君主专制弱化44元代的政书经世大典记载境内驿站 1496 处,藏区大驿站

18、 28 处,小站 78 处。故“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述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表明元代驿站A打破了闭关锁国局面B强化了政府经济职能C冲击了政府抑商政策D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45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民众热衷追逐奇装异服潮流D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46下面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据此可知时间总

19、收入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三年(997)3559232165123835宋熙宁十年(1077)7070216230491170宋天禧五年(1201)5723276248293652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上册第三单元6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7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48北宋时“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20、,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49按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 30 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50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

21、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51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52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53北宋范仲淹倡导“先天

22、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宋代儒家的终极目标是A民主政治B思想大一统C匡时济世D继承儒学正统54“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上册第三单元7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55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56朱熹在编著资

23、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57程颐认为,“后之儒者,莫不以为文章、治经术为务。文章则华靡其词,新奇其意,取悦人耳目而已。经术则解释辞训,较先儒短长,立异说以为己工而已,如是之学,果可至于道乎?”据此可推知,程颐认为“至于道”应该A取缔辞藻繁华的文章B坚守内心的自我反省C立足探究事物的本原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58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 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

24、”列为禁书。这表明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59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60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A与北宋理学存在本质区别B强调君臣间的平等关系C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

25、当性D具有鲜明的反专制色彩61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62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表中数据反映出A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B两宋时战乱仍频繁C两宋时主流思想发生新变化D宋代妇女地位低下63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B理学思想逐

26、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64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上册第三单元8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65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6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

27、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67唐代中国的绘画题材仅限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到了宋代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多见于绘画内容。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程朱理学的逐步形成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统治阶级喜好的改变D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68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包括遵守国家法令的教育内容等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的功劳主要指A儒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B儒学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君臣恪守“三纲五常

28、D儒家信仰理论重建的完成69在书法艺术方面,“宋四家”各有千秋。下列图文信息A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作者个性和多样的社会生活C表现封建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宋代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峰70宋代花鸟画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画某一种花果、某一类鸟。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B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C宋代花鸟草虫画基本以写实为主D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71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官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

29、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元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72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73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最早的蒙古秘史版本所用文字是A契丹大字B契丹小字C畏兀体蒙古文D八思巴字74“这种文字采用自左往右、自上而下的行款格式,是接受了蒙古文的习惯,而以音节为书写单位则继承了

30、藏文的传统。”这种文字创制于A元昊时期B金世宗时期上册第三单元9C成吉思汗时期D忽必烈时期75元世祖忽必烈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并指出“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据此可知,八思巴字的创制A意在统一各地语言B说明蒙古民族出现了文字C有利于政令的推广D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二、非选择题1 (15 分)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31、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 年)二月任参知政事后,七月就推行均输法,九月又施行青苗法,十一月制定农田水利法,十二月实施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 年)十月又实行免役法,熙宁五年(1072 年)三月设立市易法,五月颁布保马法,八月实行方田均税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 6 情况。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

32、得失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及强调“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6 分)(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在理财实践中存在哪些不足?(4 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从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实践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5 分)2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仁孝(11241193 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 。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

33、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1170 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7 分)3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

34、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47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蔡忠惠公文集卷 22材料三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 25(1)材料一中宋

35、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4 分)(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宋朝这种官制导致什么弊端?(4 分)(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4 分)上册第三单元104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至此,南北双轨制运

36、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 1114 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 以 300 户为一谋克, 设百夫长为首领。 十谋克为一猛安, 设千夫长为首领。 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饷,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

37、种反映。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1117 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说明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并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 (7 分)5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20 年颁布

38、了第一种契丹文字( “大字” ,借用了与契丹语言有很大不同但又对其影响很大的汉字) ,这种文字到阿保机统治末年已广泛使用。925 年,当回鹘使臣访问宫廷时,皇帝的弟弟迭剌(阿保机称他为家族中最聪慧的人)受命接待他们,在学会他们的文字(拼音文字)后,发明了第二种文字“小字” 。这样,到阿保机统治末期,双重政治体制的运行成为可能。在这种体制下,北方各部所在地区用契丹文处理政务,记录文件,而南方(汉人)地区既用汉文又用契丹文。这有助于契丹人保持自身的民族尊严与文化特性,但也在契丹贵族精英中间播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他们中的一些人固守部落传统社会的准则与习俗,而另一些人则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与之差异很大的中

39、国观念与做法。由阿保机所创建的国家“双重”性质也许是有成效的,在契丹人越来越融入汉人世界的同时,他们却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费正清: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1)根据材料,概括阿保机改革的基本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保机改革的影响。 (6 分)6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女真原只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当时记事、传令以刻木为契,与邻部交往,借用契丹字。金太祖起兵反辽时,出现了专门从事口头传达命令的使者,女真语作“闸剌”。由于“闸剌”无法适应战争中传递信息和颁布政令的需要,金太祖命完颜希尹依仿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创造女真字,在 1119 年(金天辅三年)正式

40、颁行,史称女真大字。1138 年(金天眷元年),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依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的。金太祖为推广女真字,在京师设有专人传授的学校,又设立译经所,用女真字翻译汉文经史。女真字的创制,是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摘编自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太祖创制女真文字的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太祖创制女真文字的历史意义。 (6 分)上册第三单元117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

41、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 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 90 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

42、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8 分)8 (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显示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注:州、道、路设置初期均为监察区)

43、材料二同样的气候, 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 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 也就是使这级政区与自然区划相一致。 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前朝相比,元朝政区划分的原则及其影

44、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演变的原因。 (10 分)上册第三单元129 (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 。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摘自 2016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材料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

45、(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宋)朱彧萍洲可谈(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 (8 分)(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分)10(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忽必烈以前

46、,蒙古国一直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与其诸位前任相比,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因此即位后将统治重心放在了汉地。在由翰林学士承旨、 原金朝状元王鹗起草的即位诏书中, 忽必烈指出了前代大汗的政治路线“武功迭兴, 文治多缺”的弱点,进而提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的立国方针。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专门向汉地颁发用文词典雅的汉文文言写成的即位诏。它足以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中原士大夫经历过长期异族统治,民族意识并不很强,又饱尝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

47、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正是他们要求的新主人。材料二蒙古国家统治重心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忽必烈在位初期推行的“汉法”主要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上册第三单元13(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作用。(6 分)1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朝代民族融合的表现先

48、秦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 。魏 晋 南 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辽 宋 夏 金元时期建立辽的契丹,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建立西夏的党项

49、族,吸收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东北女真,灭辽亡宋,承继了辽汉文化。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 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 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

50、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 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