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选择题11917 年 3 月 2 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21918 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 6、7 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 200 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B经济政策
2、不符合时局需要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3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 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1928 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
3、残余势力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5.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61917 年 3 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720 世纪 20 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
4、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8苏俄从 1919 年 2 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 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9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 1 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
5、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10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 1920 年 8 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 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 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11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 1929 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6、)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2到 1940 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 1913 年增长了 13.5 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贪污腐化, 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
7、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 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 1917年 3 月 8 日, 食品骚动爆发了。 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 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 聚集的人群高呼: “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1921 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
8、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 工农联盟日益巩固, 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摘编自世界简史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 1/3 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
9、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4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7 年 11 月 11 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 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 由此以观俄国大局, 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 14 日, 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
10、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1918 年 6 月 17 日, 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
11、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 、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 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 分)(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 分)答案一、选择题11917 年 3 月 2 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
12、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解析:选 A从材料时间“1917 年 3 月 2 日”可以看出这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情况。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对国家事务进行安排,从而可以看出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能够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故 A 项正确;当时只是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 B 项错误;临时政府当时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并存的,并没有决裂,故
13、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当时没有控制俄国军队,故 D 项错误。21918 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 6、7 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 200 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解析:选 D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生活,故 D 项正确;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 A 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 B 项;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 C 项。3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选 B材料“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故 B 项正
15、确;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故 A 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排除 C 项;D 项是斯大林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 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1928 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解析: 选 A根据材料“1928 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 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为解
16、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故选 A 项;材料体现苏联实行集体化措施,没有开辟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排除 C 项;苏联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排除 D 项。5.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
17、杂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解析:选 C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出,一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故选 C 项。61917 年 3 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解析:选 D1917 年 3 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 D 项。720 世纪 20 年代初,随着内战
18、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 B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B 项正确。8苏俄从 1919 年 2 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 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
19、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解析:选 D由材料“1919 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 2/3 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 D 项。9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 1 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
20、动的开展解析:选 B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 1 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 B 项。10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 1920 年 8 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 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 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A改收粮食税B农业集体化C余粮收集制D大规模垦荒解析:选 A1920 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
21、1921 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 A 项。11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 1929 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解析:选 B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 B 项。12到 1940 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 191
22、3 年增长了 13.5 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解析:选 D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 1940 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 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贪污腐化, 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 最
23、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 1917年 3 月 8 日, 食品骚动爆发了。 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 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 聚集的人群高呼: “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1921 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
24、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 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 工农联盟日益巩固, 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摘编自世界简史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 1/3 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
25、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4 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国内外相关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俄国国内革命实际分析其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三中“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可
26、归纳为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材料三中“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答案:(1)原因:俄国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2)不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3)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体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7、材料一1917 年 11 月 11 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 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 由此以观俄国大局, 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 14 日, 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1918 年 6 月 17 日, 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
28、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 、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 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
29、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 分)(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日报“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 大公报“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判断得出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第二小问, 民国日报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
30、”。第(2)问,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退却年代”主要是指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而“剥夺年代”应该是指斯大林模式中,使农民牺牲了更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第(3)问,对于材料三中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结合斯大林体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具体的说明。答案:(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
31、(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3)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赞成观点。理由: 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回答其中一个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