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074627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热热1.1.温度与水的变化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2.知道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3.能够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2.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能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

2、与结论。5.能够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能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关系。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温度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烧杯、酒

3、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表、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教材 P5859 的图片。 )在这幅美丽的风景照中, 大家看到了什么?(预设:云朵、山峰、积雪、湖泊、树林、小草、花朵、鹅卵石)请大家仔细找找看,图中有哪些地方有水?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预设:湖中有液态形式的水;山上的积雪是固态形式的水;云朵中有小水滴或小冰晶;空气中还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会变化吗?(预设:湖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或者结成冰;雪会融化成水;水蒸气可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2.揭题:水在自然界里运动

4、着、变化着,同时形态也发生着变化。那么,水的形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预设:温度。)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温度与水的变化)设计意图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本课主题。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提问: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关,那么你们知道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2多少吗?(预设: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0 ,沸腾时的温度是 100 。)2.追问: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它的形态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预设:水加热后温度上升, 达到 100 时水沸腾, 同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散热后温度下降,

5、降至 0 时凝固变成冰。 )3.过渡:事实是否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索二: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1.提问:接下来,我们要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加热水?(预设:酒精灯。)用什么来测量水的温度?(预设:温度计。)为了完整地观察、记录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你们如何设计实验步骤?(预设:先用酒精灯加热水,测量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待水沸腾,撤走酒精灯,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将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加热,观测、记录水和温度的变化。)2.追问:实验中还要注意些什么?(预设:水不能太多;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3.活动:出示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

6、成实验帮助卡。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并调动学生积极性。五年级的学生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因此实验前通过问答交流,引导学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并强调注意事项。三、拓展与小结1.小结:水的形态与温度有关,当给水持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升高,直至沸腾。沸腾时,水中剧烈地冒气泡,但水的温度不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温度开始降低。2.提问: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 0 以下,以及从 0 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水从常温下降到 0 以下会结成冰;冰从 0 上升到常温后会融化成水。)3.布置任务:这两个过程中,热量是否产生了影响?有怎样的

7、影响?请大家课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教学后记】2.2. 水的蒸发和凝结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

8、趣。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教学准备】学生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课件

9、。【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61 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镜面的图片。)这三幅图分别描述了哪些现象?(预设:水沸腾变成了水蒸气;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

10、象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

11、: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

12、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4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后记】3.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温度不同

13、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知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探究实验。2.能够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4.能够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种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4.

1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使两个物体的温度趋向平衡。难点设计并完成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教学准备】学生大烧杯、60 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感温粉末、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 将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浸在热水中, 牛奶会变热。 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呢?(预

15、设:热水的温度比牛奶的温度高,所以将热量传给了牛奶,牛奶就变热了。)2.揭题:大家的猜测听起来挺有道理的,那么热水将热量传给牛奶的过程中,它们的温度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板书: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设计意图通过“热水为什么可以加热冷牛奶”这一源自生活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温5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可能发生热量传递,顺势揭示课题。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1.提问:将冷牛奶浸入热水中,牛奶的温度会如何变化?热水的温度又会如何变化?(预设:牛奶的温度会升高,热水的温度会降低。)2.追问:那最终会如

16、何呢?热水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比牛奶的温度更低呢?(预设:不会,牛奶和热水接触一段时间后,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3.过渡: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预设:通过实验验证。)为了避免牛奶的浪费,接下来我们就用凉水代替牛奶来进行实验。探索二: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1.提问:我们如何模拟“将冷牛奶浸入热水中”?(预设:在试管中装入凉水,然后浸入烧杯里的热水中。)那怎么看它们温度的变化呢?(预设:分别将两支温度计固定在试管和烧杯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读数。)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凉水与热水接触一段时间后温度会趋向一致。(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3.活

17、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探索三:将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成折线图1.过渡:大家测量的数据和自己之前的猜测一致吗?(预设:一致。)记录表中的数据能直接看出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大小吗?(预设: 不能直接地看出凉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大小, 需要通过计算比较。)2.提问:如何能直观地比较出凉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呢?(预设:可以将数据绘制成图像。)3.活动:指导学生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制成折线图。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两者的温度最后会趋向一致,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拓展与小结1.小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

18、接触后,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2.讲解: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例如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温度传感器等。3.演示:将感温粉末分别加入凉水与热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一些科技材料可以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方便,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后用感温粉末等材料继续开展探索活动。【教学后记】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2.知道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19、。6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交流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通过交流,能够对一个研究问题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4.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能够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热量的

20、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难点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性,掌握热量传递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片、蜡烛(或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将牛奶包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慢慢热起来,这是因为热水把热量传给了牛奶。我们把热量在物质系统内转移的过程叫作热传递,又称“传热”。2.提问:生活中,大家肯定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境:喝汤时,将金属勺浸在热汤中,过一会儿,勺柄也热了起来,甚至会烫手。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呢?(预设:金属勺浸在热汤中,热汤将热量传给金属勺,再

21、慢慢传递到勺柄,使勺柄的温度升高,所以会烫手。)3.揭题:这么说来,热量会在金属中传递。那么到底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板书: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设计意图通过金属勺浸在热汤中变烫的生活现象,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 ,启发学生思考热在同一个物体内的传递过程和方向。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1.提问: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呢?(预设:从勺口一端向勺柄传递。)2.活动:引导学生用箭头将自己的想法画在教材 P65 图中。活动帮助卡3.交流:引导学生分组展开交流讨论,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探索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过

22、渡:大家通过交流讨论,现在基本一致认为热是从汤传到勺口再传到勺柄的。事实究竟是否和大家猜测的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用金属条模拟金属勺来探究一下。2.提问:热量看不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观察热量的传递呢?(预设:可以在金属条上涂蜡,然后观察蜡的熔化情况;也可以在金属条上涂感温油墨,观察油墨的颜色变化;还可以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传感器按照一定距离固定在金属条上,直接测量温度。)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用涂蜡的方式进行观察。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小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条中是沿着一条线的方向从中间向两端传递的,因此可推知热在金属勺中是从勺口传到勺柄的。 热在

23、固体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传导, 又称“导热”。探索三: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7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金属片。 )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大家猜想一下。 (预设:由加热位置向四周传递。)你们打算怎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预设:在金属片上均匀涂蜡,然后在金属片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金属片上蜡的变化情况。)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小结:热在金属片中是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传递的。设计意图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使学生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再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的观察实验,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从而加深对热传递的

24、过程和方向的理解。研讨汇报热传导:当物体内或物体间温度不均匀时,热量通过固体中的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撞击,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的现象。三、拓展与小结1.拓展: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67 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除热传导外,热传递还有哪些方式?(预设:热对流和热辐射。)2.小结: 热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即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或部分)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部分)。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3.布置任务:大家知道生活中哪些不同方式的热传递现象?(预设:铁锅炒菜;烧水时水逐渐变热;冬天晒

25、太阳感觉暖和。)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热对流和热辐射。设计意图在知道 “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热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使热量从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又称“对流”。热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教学后记】5.5.热在水中的传递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2.知道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2.能够熟

26、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3.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4.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8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

27、上运动。【教学准备】学生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我们都见过铁锅烧水。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给锅底的水,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的呢?(预设:锅底的水把热逐渐传给中间和上层的水。)2.追问:你们认为热在水中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预设:相同,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同,金属是固体,而水是液体。)3.揭题:大家的猜想都有一定的依据,那么热在水中到底是如何传递的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探究竟!(板书:热在水中的传递)在学生的生

28、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本课主题。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加热试管里的水1.提问:想象一下,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然后给试管中水的一端加热,水的另一端是否也会热起来?(预设:会。)是怎样变热的呢?(预设:通过热传导;通过热对流;通过热辐射。)2.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猜想,用箭头在活动手册的图中画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68 加热装置图片。)这是实验室常见的加热装置。安装时先将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底部,再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大致高度确定试管的位置,并固定在铁架台上,要保证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同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大约成 45角。4.提

29、问: 水是无色透明的, 很难观察到水的温度变化过程,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预设:在水中加入感温粉末。)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6.小结:加热时,试管底部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如此循环,从而完成热量的传递。探索二:加热烧杯里的水1.过渡:如果加热烧杯里的水,水会如何流动?(预设:烧杯底部热水上升,上方冷水下降。)如果在烧杯底部一侧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热又是如何传递的呢?接下来,我们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2.讲解:出示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小结:根据红墨水在水中的变化,可以推知加热后的水向上方流动

30、,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从而形成对流现象,使热量由热水传递到冷水。水是无色透明的, 所以此环节通过观察分别加入了感温粉末和红墨水的清水在加热时的变化,使热对流现象可视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热对流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三、拓展与小结1.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发现过热对流现象吗?(预设:家里煮汤圆时,在加热过程中,汤圆上下滚动,由此可知水发生了对流现象。)2.拓展:冬天,我们在房间里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哪里的空气先热起来?(预设:取暖器周围的空气。)房间里上部空气的温度和下部空气的温度哪里更高?(预设:上部空气的温度更高。)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逐步达到全部变热的?把你们的推测用文字和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3.小结

31、: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进行热传递,而热对流只能9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设计意图利用冬天在房间里使用取暖器的常见事例,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其中的原理,使本课的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教学后记】6.6.哪个传热快哪个传热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能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2.能够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3.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科学态

32、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难点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要素,开展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塑料勺、木勺、金属勺、烧杯、热水、蜡烛油、计时器、感温油墨、铜丝、铝丝、铁丝、加热架、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生活中,

33、我们有时候希望热传递得快一些,比如用锅做饭时;而另一些情境下又希望热传递得慢一些,比如手握锅柄时。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的选择通常会不同。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7071 跨页图片。)这些厨房里的用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预设:铁锅、钢勺、金属漏勺传热快,木勺、竹筷、木铲传热慢。)3.揭题: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哪个传热快。(板书:哪个传热快)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厨房用品图片,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在传热性能上是否有差异,从而导入下面的探索环节。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传热比赛10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大小相同的

34、木勺、塑料勺、金属勺。)如果同时将这三种勺子插入热汤中,一段时间后,哪种勺子的勺柄更烫手?(预设:金属勺的勺柄更烫手。)那木勺和塑料勺的勺柄比较呢?(预设:塑料勺的勺柄更烫手;木勺的勺柄更烫手。)2.过渡:大家都认为金属勺传热最快,但对于木勺和塑料勺的比较,就有了不同的猜想。看来我们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3.提问:我们可以把三种勺子放到同一杯热水里来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那么勺子应该怎么放?(预设:勺口放在水中同一位置。)通过什么现象比较它们传热的快慢?(预设:在勺柄上均匀涂上蜡,根据蜡熔化的快慢来判断;在勺柄上涂上感温油墨,通过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预设:倒热水时要沿着

35、烧杯壁慢慢倒,以防热水溅出烫伤;不要摸装有热水的烧杯和浸在热水中的勺子。)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5.小结: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本领不同,金属材料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像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等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探索二:比较铜丝、铝丝、铁丝的导热性能1.提问: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很好,是不是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预设:不是。)铜、铝、铁三种金属中,你们认为哪种金属的传热速度最快?(预设:铜的传热速度最快。 )2.过渡:事实是否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接下来,我们将选取铜丝、铝丝

36、、铁丝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3.提问: 如何比较这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呢?(预设: 将三根金属丝的一端固定在同一热源处加热,另一端涂上蜡,然后比较蜡熔化的速度。)用蜡的熔化来比较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预设: 金属的导热性能都比较好, 用蜡的熔化来比较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差别不大。 )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预设:用感温油墨,观察颜色的变化,现象会比较明显。)为了实验的公平性,还有什么其他因素需要控制的吗?(预设:金属丝的粗细和长短。)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5.小结: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不同。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强弱顺序为铜铝铁。设计意图通过比

37、较不同材料勺柄的传热能力,使学生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的初步概念,并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再通过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使学生知道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也不同。三、拓展与小结小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的导热性能较差。在常见金属材料中,又以铜的导热性能为佳。生活中有时需要利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来传热,有时又需要利用导热性能不好的材料来阻碍传热。【教学后记】7.7.做个保温杯做个保温杯【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知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113.知道

38、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较好。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

39、好。【教学准备】学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学生活动手册。教师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 P73 图片。)冬天,我们大多喜欢喝热水。怎样让盛在杯子中的热水不容易变冷呢?(预设:用毛巾把杯子包住,可以减缓热量传递;将热水盛放在木杯子里就不容易变冷,因为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把热水盛在保温杯中。)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做个保温杯,看看怎样能减慢物体热量的传递。(板书:做个保温杯)设计意图针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问,使学生在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温的原理是尽量减少热的传递,为后面做

40、个保温杯奠定基础。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不锈钢杯、陶瓷杯和塑料杯。)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杯子,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不锈钢、陶瓷、塑料。)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为什么?(预设:陶瓷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因为陶瓷的导热性能很差。)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讲解: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因此陶瓷杯中水的温度降得慢。探索二:交流、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1.过渡: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更慢

41、一些呢?(教学提示:出示各种方法保温效果记录表。)表中列举了五种保温方法,你们认为哪种的保温效果最好?(预设:将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2.提问:实验中哪些因素必须保持相同?(预设:杯子、倒入杯中的水量、水的初温、放置的时间。)你们打算如何进行实验?(预设:先向各杯中倒入等量、相同温度的水,测量出水的开始温度, 一段时间后, 再测量出各杯中水的温度, 计算降温多少。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倒入热水时小心,不要被烫伤;正确使用温度计。)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小结:盖盖子比不盖盖子的保温效果好,利用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包裹的方法保温效果

42、最好。12探索三:制作一个保温杯1.过渡:大家对保温的方法已经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来制作一个保温杯。2.活动:引导各小组讨论保温杯的制作方法,要求杯外的包裹物厚度不超过 3 厘米。制作完成后,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比较各组自制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并讨论需改进的地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提出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思考、讨论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拓展与小结1.活动:阅读教材 P75 保温瓶内胆原理图,思考保温瓶采用的三种保温方法。2.讲解:保温瓶内胆做成较小的瓶口并加木塞,是为了防止液面上的气体流动,以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将内胆的夹层空气抽走,变成真空,能够防止热传导和热对流;瓶胆内壁镀银,形成一层反射面,通过反射热辐射,有效降低因热辐射而损失的能量。3.拓展:请大家课后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各种各样的保温技术,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下散热技术。设计意图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后,再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领会到要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需减慢热传递,减缓热对流,减弱热辐射。【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五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