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074632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教学学设设计计(20202020 新版)新版)2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生物资源生物资源1.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按照由科学实践到科学认识的顺序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 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动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活动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认识植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活动 3“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概括出动植物在生长、繁殖、食物、反应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建构生物的概念。应用与拓展“寻找校园中

2、的生物与非生物”和“机器人是生物吗”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生物和非生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乐于长期坚持观察和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儿童对动植物的观察有着浓厚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在低年级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 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和阳光,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简单猜想,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以上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科学探究目标1.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3.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难点描述生

4、物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会从有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来说明理由。)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玩具狗实物或者狗的活动视频)。3提问: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5、1页中。(3)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认识动物一课,“小狗、小猫等动物具有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的共同特征。”启发学生总结狗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与玩具狗的区别。)(4)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知。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1)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

6、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页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4)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猫和蒲公英的图片。提问: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2)阅读整理资料。掌握方法: 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简单概括。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提示:可以从“它们是否都能生长?是否都能繁殖?是否

7、都需要水?是否都需要营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和整理资料,并把整理资料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3)形成知识。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小结: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哪些属于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 有哪些不同点?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些是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机器人是生物吗。(1)出示:机器

8、人的图片。(2)判断:机器人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3)交流: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评价。(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 可以临时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 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 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4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1)布置作业: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2)课后调查:学生到校园内寻找生物和非生物。(3)交流汇报: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检查学

9、生的完成情况。【教学后记】2.2.树与草树与草【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按照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活动 1“观察草和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树和草在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从而总结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活动 2“探究大蒜生长的条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概括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并归纳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应用与拓展“制作植物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植物标本,进一步加深对植物器官的理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乐于

10、探究、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在低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边常见的植物,并且能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述植物的外部主要特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物有生长、繁殖、获取水和营养物质的特征。但是对于树和草的主要特征缺少有目的的观察和比较,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认识,还需要再进一步探究发现。【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3.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4.能用分析

11、、比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5.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本。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难点认识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5学生大蒜、花盆、喷壶、蒸馏水、植物标本、白色卡纸、剪刀、胶带、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铅笔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树和草的图片。( 可以补充当地常见的植物,如紫叶李

12、、松树、狗尾草、蒲公英等。)2.引导: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根据低年级时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从植物茎、叶、花的颜色和形状、气味等方面来描述植物的特点。)3.提问: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二、制订计划,掌握方法1.明确观察目的。讲述: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象来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的目的。小结: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什么相同点。2.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引导: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可

13、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学生简单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出示: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1)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2)采用看、闻、摸、测量等方法观察植物,可以参考记录表格中的内容作为具体观察点。绘制植物轮廓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描绘植物根、茎、叶等主要器官的特征。(3)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在观察环节中有困难的小组。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补充。2.讨论: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

14、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3.小结: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出示:杨树、凤仙花等 6 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2.作业:(1)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2)按照活动 2 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 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大蒜的生长可能需要空气、水、阳光、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等。)二、对照方法,确定计划讲述:

15、课前同学们已经种植了大蒜。下 面我们一起对照视频中的实验方法,看一看自己的实6验是否科学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1.播放视频,讲解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探究大蒜生长的条件(2)实验材料: 4 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花盆(也可以使用碟子或者纸杯上),每个容器里放5 株大蒜苗。(3)实验步骤:将 4 个花盆分别标上 1 号、2 号、3 号、4 号,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无光组:将 1 号盆的蒜苗种在土壤中, 浇水后用一个不透光的纸盒罩住, 确保蒜苗照不到阳光。无水组:将 2 号盆的蒜苗种在土壤中,有光照,不能浇水。无营养组: 3 号盆不加土壤,有光照,只浇无营养的蒸馏水。正常培养组:将 4

16、 号盆的蒜苗种入土壤中,有光照,要浇水。2.学生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 该内容建议课前完成。)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汇报时可以根据蒜苗的高度、颜色等特征来描述。)2.讨论: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3.小结: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 1 和活动 2 的结论,综合分析植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展示: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

17、卡, 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 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2.制作植物标本。(1)引导: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 需要把它们制成标本。提问: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2)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学生先阅读教材第 7 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播放:植物标本制作的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流程图和视频内容进行回忆和识记。(3)制作: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4)展示与评价:评价植物标本参考标准:选取的植物比较完整。植物压制平整、干燥。摆放美观,粘贴结实。标

18、签规范,信息齐全。【教学后记】73.3.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认识了常见的植物外部特征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当地植物资源,使其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按照从生活实践到科学认识的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认识常见的经济作物。活动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以玉米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植物可作为多种商品的原料,意在让学生体会植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应用与拓展“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很多植物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通过

19、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植物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的粮食、蔬菜、水果的名称,初步了解了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2.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科学探究目标1.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的植物资源。3.能用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分工

20、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当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资源。难点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教学准备】教师资料卡片、课件等。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资料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导: (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或者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2.学生观察后交流。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讲解: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查

21、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存。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页中。(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8(3)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讲解: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

22、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韧耐磨、穿着舒适,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农作物称为经济作物。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 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些是经济作物, 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全班交流。(4)总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 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 9 页活动 2 的资料,将阅读结果

23、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玉米能够食用、制药、制成饲料、酿酒,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4)总结: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甘蔗、大豆等)。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播放:体现植物药用价值的课件。作业: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

24、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教学后记】4.4.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类繁多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 1“找出有脊柱的动物”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培养学生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活动2“给小猴子找亲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 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 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活动 3“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目的是通过调查等活动, 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与拓展“猜动物名称”是通过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5、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知道了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也认识了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9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2.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3.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2.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3.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

26、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资料的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人类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动物的类别。难点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教师人体骨骼仿真模型, 青蛙、 鱼等骨骼模型或图片资料,珍稀动物资料、 记录表、 课件等。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特征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 播放各种动物的视频)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动物生活在水里,有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有些动物走得慢,有些动物跑得快;

27、有些动物会游泳,有些动物能飞翔提问: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找出有脊柱的动物。(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后背都有一根脊柱。 你们可以先摸一摸它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触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学生观察。讲解:人类脊柱由 33 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2)观察图例,记录信息。引导:哪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 10 页中的插图,找出类似的动物,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5 页中。学生小组内观察比较, 进行记录。(3)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交流:说一

28、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鱼、蛇、青蛙、猎豹)思考: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小结: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2.给小猴子找亲戚。(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谈话: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 它有什么特征呢? ( 呈现资料:小猴子体温恒定,有牙齿和骨骼,皮肤上有毛。)提问: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学生可能会从外貌、皮肤、食性、骨骼、繁殖、哺乳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进行总结。)10小结:给小猴子找亲戚,要先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谈话:课前同学们已

29、经查阅了相关资料, 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 根据整理结果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的特征类似。讲解整理资料的方法: 筛选。将相关的信息勾画或者简单记下来;概括。对相关特征进行概括时,可以简化到一个词或者短语。记录。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 页中,如果还有其他特征可以在表格旁边附表补充。注意事项: 小组内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2.明确方法:两个同学为一组, “说” 的同学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

30、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儿歌、谜语或简短的词语;“猜” 的同学根据描述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动物。每猜对一个, 就互换角色,看谁在 2 分钟内猜对的最多。3.学生游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4.汇报交流:师生统计每个学生猜对的次数,由猜得最多的同学交流活动体会。5.布置作业: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出示鹦鹉、 鹰、麻雀、金鱼、锦鲤、鲫鱼、眼镜蛇、蜥蜴、乌龟的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提问: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31、.给动物分类。(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谈话: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 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料, 找出这些动物的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出示: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备的资料卡中。(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 并进行补充或修改。(学生可能会从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等分类方式进行汇报,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不一定能说得非常科学,教

32、师可以在归纳时进行完善和总结。)播放: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1)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2)制作资料卡。谈话: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针对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便进行展示。讲解制作方法: 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11性、保护级别等;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卡,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提示: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 3 张资料卡片, 然后按

33、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 其他学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根据大家的评价,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资料卡片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选择这几张资料卡片的理由。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认识珍稀动物。引导: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讲解:这些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等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 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2.提出保护建议。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

34、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教学后记】5.5.昆虫昆虫【教材简析】本课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 1“观察昆虫的形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建构昆虫的概念。活动 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调查等活动,认识更多的昆虫及其特征,进而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应用与拓展“观察面包虫是如何长大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面包虫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研究昆虫的学习兴趣, 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调查和发现昆虫特征的学习习惯;树立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

35、度。【学情分析】在生活和学习中,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多种动物,积累了一些与昆虫特征有关的感性知识,如颜色、体型、食性、运动方式等,这为学生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奠定了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 35 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2.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3.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4.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2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

36、难点】重点能说出几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难点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1.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标本或图片,面包虫,广口瓶,麦麸等。2. 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学生课前搜集当地的昆虫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 ( 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蛾等图片。)2.提问:你认识哪些昆虫?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昆虫的形态。(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按照

37、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教学中观察昆虫标本时,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 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者有毒。(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归纳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 3 对足,2 对翅,1 对触角。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

38、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明确任务。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 ( 出示面包虫图片)它叫面包虫,它也是一种昆虫。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它怎么没有昆虫的特征呢?让我们通过饲养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吧!2.掌握方法。讲解:每组准备一只广口瓶,向其中加入麦麸,然后

39、往瓶中放入 5 只面包虫。瓶中麦麸基本吃完时,要筛除虫粪(可用细窗纱当筛子) ;以后每 35 天筛除一次虫粪,同时投喂 1 次麦麸,投入量以 35 天能被食尽为准。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3.饲养观察。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 页中。4.汇报交流。等待面包虫成虫之后,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学后记】1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6.6.仙人掌与莲仙人掌与莲【教材简析】本课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设计两个活动。活动 1“比较仙人掌与莲散失水分的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是不同的。活动 2“比较仙人

40、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仙人掌和莲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特点,认识仙人掌和莲是如何依靠自身的形态结构适应周围环境的。应用与拓展“种植仙人掌和莲”,让学生通过实验改变仙人掌和莲的生活环境, 认识当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不能适应环境时, 植物就不能生存,进而说明保护植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实事求是、追求创新、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对仙人掌和莲比较熟悉,但是对两者外在形态和生存环境存在的差异没有深入思考过;从知识基础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 水和空

41、气;从思维水平来看,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2.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2.能通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3.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4.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42、重点认识植物的形态与结构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难点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1.仙人掌 1 盆、盆栽莲 1 盆、透明塑料袋 2 个、藕等。2.记录表、课件等。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 两个谜语。(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2.引导:在自然界中, 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里, 莲生活在水中(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连的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3.提问: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莲有

43、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14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掌握实验方法。(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 3 小时观察一次, 并做好记录。(2)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不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 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对实验会造成干扰。)(3)温馨提示。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透明塑料袋应比

44、盆栽植物略大一些。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2.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 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 3 小时进行拍照, 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讨论: (1)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

45、,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1.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观看图片(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 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2.提问: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1.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

46、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2.出示:观察方法。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可以用小刀把仙人掌的茎、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3.出示:注意事项。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4.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汇报:说

47、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152.讨论: (1)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 (2) 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3.总结: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 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 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 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出示: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交流: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2.种植仙人掌和莲。(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

48、在干旱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2)出示:实验方法的课件。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3)实验: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4)展示: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5)总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后记】7.7.燕子南燕子南飞飞【教材简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

49、动。活动 1“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和迁徙的特点。活动 2“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的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 认识到鸟类的迁徙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 应用与拓展“做爱鸟护鸟小使者”让学生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燕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鸟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知道鸟类维持生存需要食物、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也知道燕子每年会秋去春来,但具体的原因和作用并不清楚。同时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50、维转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迁徙。2.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16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3.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4.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鸟类通过迁徙来适应季节的变化。难点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教学准备】教师燕子迁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冀人版(2024) > 三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