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素材).rar

相关 举报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素材)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doc--点击预览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点击预览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点击预览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检测.doc--点击预览
    • 从宇宙大爆炸到生命的诞生,从恐龙灭绝到人类出现……(素材1).mp4
    • 大陆漂移科普.mp4
    • 部编八下_06_1_恐龙无处不有_阿西莫夫.mp3
    • 部编八下_06_2_被压扁的沙子_阿西莫夫.mp3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2.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课文。3.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一、预习任务1.带着文前“预习”2 速读课文。2.根据下面的问题细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有(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_的发现来证明“_”学说的科普论文。(3)第一篇第 8-11 段简明地介绍了“_”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 _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_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_由合而_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4)(速读 12-15 段)“每一个大陆都_着自己的_而去”。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_”,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_,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第 15 段,以“_这一理论(即“_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_学说”)提供了_”,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5)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例子?(6)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下来。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1)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可能会介绍:“沙子_?”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_ 的?”之类的问题吧。?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3)对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二、新知认知二、新知认知1.“大陆漂移假说”1912 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2. 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三、预习检测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鸟臀臀 (2)褶褶皱 (3)潮汐汐(4)劫劫难 (5)追溯溯 (6)遗骸骸2解释词语。(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5)天衣无缝:3(1)两篇短文选自_国_作家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地名)。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也不同。5.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答案:1(1)tn(2)zh(3)x(4)ji(5)s(6)hi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3(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4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5.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课中导读课中导读】 学习学习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有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2.分组讨论:(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1)思考: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第一、_第二、_明确:(2)明确:(3)3.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理解掌握)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文中标记)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1.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圈点勾画)2.第 1 自然段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3.第 2 自然段说明了什么?4.第 3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第 4 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6.第 5 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7.第 6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8.第 6 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9.第 7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圈点勾画)10.第 8 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圈点勾画)11.试分析第 6 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 9 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掌握)12.第 11 自然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13.第 13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14.如何理解第 14 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15.第 15 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6.简要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的主旨。学习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分组讨论:(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圈点勾画)4.毫无疑问,6500 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大灭绝”_“大劫难”_5.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圈点勾画)6.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火山说:(圈点勾画)7.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理解掌握)8.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文中标记)9.作者思路(理解掌握)说明顺序: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简析第 1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圈点勾画)4.第 3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5.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6.第 16 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文中标记)7.第 717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文中标记)8.第 7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9.第 8 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10.怎样理解第 10 自然段的介绍说明?11.第 12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2.第 13 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13.第 16 自然段“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确实”有何表达效果?14.第 17 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理解掌握)16.简要概括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主旨。三、体味语言(加点词)三、体味语言(加点词)1.在过去的 9 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2.1980 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有何效果?5.即非常纯的沙子。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7.他们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 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四、比较阅读四、比较阅读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理解掌握)4.本课的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的异同。(理解掌握)【课后导练课后导练】(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恐龙无处不有(节选)(节选)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二)被压扁的沙子(节选)(二)被压扁的沙子(节选)1961 年,一位名叫 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7.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 1961 年发现的。B斯石英比沙子要重。C“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D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8.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9.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答:_。 答案: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4.逻辑顺序。5.泛大陆时期。6.(1)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7.D 8.C 9.能换。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加速分离”,这是事实。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 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二、自主预习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 500 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骨骼(g) 鸟臀目(tn) 岛屿链(y) 深渊(yun) 褶皱(zh) 携带(xi) 覆盖(f)(2)词语释义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携带:随身带着。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覆盖:遮盖。(3)词语辨析“天衣无缝”和“完美无缺”两个词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侧重指事物的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点。“完美无缺”只形容极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无缝”则不能。学习学习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有本文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2.分组讨论:(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1)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思考: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2)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3.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答案示例: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答案示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1.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示例: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第 1 自然段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开篇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产生影响”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3.第 2 自然段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4.第 3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5.第 4 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答案示例: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6.第 5 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7.第 6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8.第 6 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9.第 7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答案示例: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10.第 8 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答案示例:列数字,“四十多亿”“2.25 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1.试分析第 6 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 9 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答案示例:“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2.第 11 自然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括号里面的文字是举例子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从中也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发现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13.第 13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答案示例:“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14.如何理解第 14 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答案示例:“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15.第 15 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答案示例: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答案示例: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示例: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答案示例: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答案示例: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6.简要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的主旨。答案示例: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四、课堂小结(生谈启示,师小结)四、课堂小结(生谈启示,师小结)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的。由此可见,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我们才能在不经意的地方获得独到发现。五、随堂训练五、随堂训练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生物学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地质学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联系紧密相互启发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一、课前复习一、课前复习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用什么说明顺序?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逻辑顺序。主要内容是: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二、新课导入二、新课导入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科学界历来说法不一。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阿西莫夫的解释。通过预习可知,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是哪两种假说呢?它们存在哪些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三、自主预习三、自主预习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铱(y) 彗星(hu) 尘埃(i)抵达(d) 劫难(ji) 二氧化硅(gu)趋势(q) 膨胀(pngzhng) 追溯(s)衍射(yn)(2)词语释义劫难:灾难;灾祸。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词语辨析“趋势”和“趋向”两个词都指“事情的发展方向”。“趋势”除了指事情发展的方向外,还可指历史发展的动向和江河水流的动向。“趋向”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向,但有动词用法,指“朝着某个方面发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案示例:恐龙灭绝的原因。2.分组讨论:(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答案示例: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4.毫无疑问,6500 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答案示例:“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大劫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5.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答案示例:“1987 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6.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答案示例: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7.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 6500 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 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8.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9.作者思路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简析第 1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示例: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读完这段文字,读者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它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示例: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第 3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5.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答案示例: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第 16 自然段介绍了什么?答案示例:提出关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7.第 717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答案示例: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的结论。8.第 7 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采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照应题目)并解释了其形成原因。9.第 8 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作者表述的意思层层推进。10.怎样理解第 10 自然段的介绍说明?答案示例: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准确直观,令人信服。括号中的句子是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11.第 12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12.第 13 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答案示例:“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猜测的语气,“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理论,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地壳深处就存在着巨大的压力。13.第 16 自然段“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确实”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确实”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检测的结果,语言准确、严谨。14.第 17 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示例: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1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案示例: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6.简要概括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主旨。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造成的,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六、体味语言六、体味语言1.在过去的 9 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答案示例:“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2.1980 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答案示例:“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答案示例: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5.即非常纯的沙子。答案示例: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答案示例: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7.他们在 1989 年 3 月 1 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 X 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答案示例:“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七、本课小结七、本课小结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令人信服。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期待同学们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一一发现。八、比较阅读八、比较阅读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示例: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悟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答案示例:都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素材).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