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实验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课题课题9.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课型课型新授新授课时课时2 2序号序号2 2内容内容分析分析1. 文本位置、文体、主要内容本单元以 “中华优秀传纨文化” 为主题, 编排了 古诗三首 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 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 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
2、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们的生活情景。古诗三首 选编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三首古诗。 第一首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全诗充分表现出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诗人自己的思想, 充满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整首诗景象清新、 生动, 语言通俗、 自然,音韵和谐、圆满,广为传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他当时只有十七岁,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作
3、下本诗。三位诗人站在不同的视角展现“春节”、“清明”、“重阳”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景与情,学生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走进诗境,感悟诗情,从中还了解到了一些节日习俗, 此题的设计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本课学习结束后的“活动提示”“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做好铺垫。2. 教学内容分析3. 关系建构:第一单元学习了古诗三首以季节为主题,详细描绘了春日盛景,孩子可以在学习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借此完成语文第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并且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 孩子对于理解诗意有了基础,体会优美句子也有了基础,便于第三单元语文要素的建构学习。本课的语文要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三
4、首选录的是三首经典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主要功能是“学习经典的丰厚意蕴”。它在传统文化目标体系达成中起主导作用,在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符号,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 对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后边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积淀了素材。在这一课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读故事,解诗意,悟诗情这三个环节练习生活来一步步学习节日的习俗,节日的时间, 节日背后代表的文化,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和当地民俗,搜集诗人的资料背景,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体会从古代流传下来代代不变的习俗,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达成单元目标中的任务。 也为接下来的单元要素学习做
5、铺垫。4. 资源拓展课前让孩子搜集资料,可后可让孩子体验民俗博物馆。课标课标分析分析学情学情分析分析1. 已有知识经验:自主识字是新课标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要求,通过自主预习,学生自主识字的水平较高,自主识字没有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有的放矢,提高生字教学效率。 生字教学时学生会把二类字“酒”和“洒”弄混。2.已有策略经验:学生有对于古诗的理解方法的基础,能知道预习,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并且通过预习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情况较好,对自身元认知有较好认识, 并能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生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活动。 学生能够通过默读训练能够提取古诗中的关键信息,能借助关键诗
6、句, 理解诗文的意思,“元日”是一个理解重难点。3.已有生活经验:节日每年都会过的,孩子对于节日有一定理解,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经历,而且节日氛围生活中非常常见, 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会提到,学生对清明、新年等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阳节生活中经历较少。4学生未知经验:大部分学生对节日附加情感价值只停留在浅层认知, 对于节日的来源和风俗及演变过程非常陌生, 因此节日背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如此,重阳节等节日孩子只有概念,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练习,可能会出现不知习俗,不了解诗人心情的情况。5. 学习困难和障碍:个别学生对春节了解较多,对于其他节日了解少, 所以只能联想起元日不能想
7、起清明节和重阳节,说不出名称;对于元日的元有歧义理解; 孩子们在讨论作者所见所思所闻时由于生活经验缺乏或者对于当时时代背景理解不到位,故而出现重点偏移情况, 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会浮于表面。学习学习目标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互读等方式正确认读“屠、苏、魂”等 7 个生字,通过随文识字,借助图片等会写“屠、苏、换、旧”等 12 个生字。2.通过划停顿,看注释、教师讲解等方法理解诗意,把握诗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通过教师讲解, 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体会诗人情感。3.通过本课三首古诗以及课外相应古诗和主题阅读丛书的
8、组合阅读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应习俗,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学习重难学习重难点点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通过本课三首古诗以及课外相应古诗和主题阅读丛书的组合阅读中,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应习俗,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课前课前准备准备Ppt提醒孩子搜集相关节日资料主题阅读丛书端午即事学学习习过过程程环节与目环节与目标标学习内容及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评价活动评价活动指导与补救指导与补救一、一、借 助借 助学法,合学法,合作 学 诗作 学 诗清明清明目标目标 2 21.学法回顾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的元日采用了什么样的学
9、习方法?随机提问,学生总结上述步骤。2.合作学诗清明,理解背景,了解节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 ppt 总结3.全班交流。(1)汇报诗意。1.学法回顾。第一步,读通读顺, 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 了解诗歌大意。第二步,展开想象,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第三步, 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能说出上述步骤, 迁移运用。2.理解背景 清明学生提前搜集资料能够课上分享资料, 教师交流总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清明要做的事情,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当时的心情。交流时: 1.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2 抓关键词和课前了解到的背景说一说作者所表达的情
10、感。3.全班交流。(1)汇报诗意。学生汇报时可问题预设:问题预设:个别学生对春节了解较多,对于其他节日了解少,所以只能联想起 元日不能想起清明节和重阳节,说不出名称。补救措施:补救措施:课前预习时就要求查阅中国传统节日,课后再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巩固。问题预设:问题预设:小组合作时小组内容易出现浮于诗文表面意思来解释的现象,不能很好挖掘内部思想。补救措施:补救措施:针对这一问题,要先允许孩子能够用学生先汇报关键字词的意思, 然后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最后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汇报,学生互相补充评价,教师引导。(2)体会诗情。以说出要点即可:清明关键词: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借问:请问;
11、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学生能够随文识字,掌握生字书写要点。(2)体会诗情。学生能回答出以下要点即可:(用自己的话说)清明抓住1 “欲断魂”,想象行人表情,体会人们悲伤沉重的心情。抓住“借问酒家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翻译出来,然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再出事资料,借助教师讲解循序渐进引导孩子理解整体诗意,学会自学古诗,迁移运用方法。问题预设:问题预设:诵读古诗时孩子都能较好诵读,但是想象画面,一人主说,其他人补充画面,最后抓关键词和课前了解到的背景说一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指名诵读古诗,学生评价5.教师播放音乐,小组内带着自己感情诵读古诗给别人听。6. 学生背诵古诗。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表演读,感受“借酒消愁”的心情。4.诵读古诗。(1)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评价。(2)学生配乐诵读。(3)学生尝试背诵。 班级内前半部分的学生可以流利背诵。点评能力有欠缺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平时多锻炼,评价时提供句式,引导孩子大胆说二、二、借 助借 助学法,合学法,合作 学 诗作 学 诗九月九九月九日忆山东日忆山东兄弟兄弟目标目标 2 21.合作学诗,了解背景,了解节日习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 ppt 总结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 汇报诗意。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1. 学生只要能够说出诗人的写作背景,和重阳节应有习俗即可,并且了解重阳节名字
13、来历。2.学生小组汇报和补充时只要可以抓住以下几点即可:问题预设:问题预设:对于重阳节可能生活经历少,理解不深刻补救措施:补救措施:课后搜集资料,课堂老师通过生动讲解,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重阳节诗人会写下思念亲人的古诗。问题预设:问题预设:理解诗意中遍插茱萸少一人较难理其他小组补充。(3)小组合作,体会诗情。师:理解完古诗,我们从哪几个关键词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呢?请你先和小组成员讨论一下, 找一下关键词。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关键词,在过程中加深理解,汇报时说出关键词说出情感。3.带入诗人情感,尝试自己朗读,后同桌互读评价。4.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跟读5.尝试背诵。异乡:他乡;佳节:节日;遥知: 远远地
14、知道;少一人:少王维一人。3.只要学生可以抓住一下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出要点即可。“独”和“异”二字, 体会 17 岁的王维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佳节”,想象重阳节热闹的景象,与“独” “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 “倍思亲”的感受。“兄弟”与“一人”的反差,体会诗人思乡之情。4.诵读古诗。(1) 学生带入自己情感诵读,学生评价。(2)教师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学生尝试背诵。 班级内前半部分的学生可以流利背诵。解,孩子可能翻译不出诗文含义。补救措施:补救措施:适当提点这是古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法, “落笔对面”,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15、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 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二、比较二、比较阅读,发阅读,发现异同现异同目标目标 3 31.出示古诗三首, 比较异同。想一想: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小结。诗人是借助诗来表达情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古诗的表达较为含蓄,在一词一句中蕴藏着诗人独特的情愫,需要慢慢品味。1.学生对比后交流。相同:都是描写传统节日景象的;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第一首喜悦,第二首悲伤,第三首孤独。问题预设:问题预设:学生部分不能发现异同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
16、,是对学生评判、鉴赏能力的初步培养。不能发现异同说明缺乏统筹思维能力,所以可以适当利用思维图示进行梳理。三、三、总 结总 结学法,迁学法,迁移运用移运用目标目标 3 31.进一步总结学法师:学习古诗有三步:第一步,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了解诗歌大意。第二步,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总结三首古诗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跟随教师思路能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2.迁移运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问题预设:问题预设:学法掌握后不能迁移运用,说不出或者说不准确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可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后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作业内容作业类型对应目标作业时间四、作业四、作业布置布置教 师 补 充与 中 国 传统 节 日 相关的古诗。 观 灯 乐行 寒食 望 月 怀拓展型目标 3,10min远 用学到的 方 法 自学背诵3首古诗 , 默 写清明。巩固型目标 210min阅 读 语 文主 题 从 书节 日 部 分 端 午 即事拓展型目标 310min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