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141602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政府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出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特别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不少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生产秩序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中国人民顶着非常巨大的经济代价,建立了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机制,基层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基层治理仍是2022年高考备考主要的长效热点。】年份试卷考题考点2017全国卷25西汉地方体制演变全国卷3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城市管理2018全国卷24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全国卷41乡约制度2

2、019全国卷25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0全国卷30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普选天津10雅典民主政治2021全国乙卷24分封制湖南卷17.基层治理全国乙卷27宋明理学对主流思想影响全国甲卷31经济体制改革考点排查备考时需要注意: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和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高考命题重视从古今中外重大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角度,考查社会基

3、层治理特点、影响及评价,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概念突破国家治理: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称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以及人们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国 家 治 理 与 地 方 治 理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石。考情分析:历年高考注重利用新材料以重大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角度,考查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影响及评价,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基本概况先秦内外服制度、分封制秦朝废分封制,行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划十三州,设刺史,附益法;东汉:刺史改称州牧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

4、郡县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权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宋路州县、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地方积弱积贫。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明废行省置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明中期后督抚制。清督抚制;清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总趋势: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中央集权不断增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一、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制度1.地方政治治理制度古代地方社会治理的四大表现秦朝郡

5、县制示意图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2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1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增强。4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5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

6、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2021.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解析: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正式废除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因此,A错误;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是周天子权威由盛转衰、分封制从建立到逐渐崩溃的过程,所以,B错误;这里只是讲经济上的采邑制度,并没有提到诸侯国君的权

7、力,因此C错误;采邑越来越多,结合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在山林川泽的垦殖能力,私田得到开垦并逐渐增多,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D正确。命题点:分封制下的社会生产发展(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周代分封制A加强

8、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命题点:西周分封制促进文化认同(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命题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

9、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表格中官职的调整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并没有涉及对郡县的官职进行调整,排除A项;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命题点: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财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大一统:政治:推恩刺史 以内制外 察举孝廉经济:盐铁官营 抑制

10、豪强思想:独尊儒术军事:北击匈奴 西通西域知识链接 (2017新课标)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命题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

11、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命题点: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D项。(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

1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命题点: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2019全国)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王安石变法命题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消极影响重文轻武,分化事权不抑兼并,养兵防流科举扩招,更戌

13、法冗兵冗官冗费北宋积贫积弱知识链接(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命题点:明朝督府制提高行政效率朝代主要措施战国户籍相伍秦朝分类登记西汉编户齐民东汉豪强争民魏晋“土断”白籍隋朝大索貌阅唐朝三年一造宋朝主客分籍元朝按职定籍明朝户帖“黄册”清朝永停编审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功能、原因?原因: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文化:封建的

14、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特点:(1)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2)有等级性 与世袭性;(3)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 渐减弱;(4)户籍制度与土地、赋役紧密结 合,后来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功能:(1)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2)限制人口流动;(3)维护社会治安。2、古代户籍制度(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

15、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命题点:匠籍制度改变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8000000景祐元年(1034年)庆历二年(1042年)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六年(1061年)宋代主户、客户统计图主户(户)客户

16、(户)客户占总数的比例(%)41.0736.0735.7234.84宋:主户、客户(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

17、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命题点:客户数量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明朝户籍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古代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基层管理B.控制人口流动C.保证赋役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命题点:摊丁入亩;户籍制度的功能(2021广东湛江一模2)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

18、策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西晋以前东晋之后书写材料简牍纸户籍内容 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户籍保管 地方二级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2021广东江门一模3)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这些变化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命题点:户籍制度的功能基层组织治理机制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乡里制什伍制乡里制邻保制乡里制保甲制里甲制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目的: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3.历代基层组与社会治理(1)古

19、代主要基层管理组织和治理机制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

20、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含义:古代“乡约制度”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以风俗礼教为主要工具,一种具有乡民自治色彩的传统制度,具有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贯彻国家主流意志的积极作用,是国家机器的重要补充。唐提倡礼治,重视家训推广,强化基层教化。宋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

21、童的行为规范。儒家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开创乡约明乡约宣讲“六谕”(有劝谕,也有禁约成份),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乡约延续明朝模式,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2)古代基层教化(乡约制度)变化:(1)乡约与法律关系:约律分野约律合流(2)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3)宣讲内容:道德教化圣谕(4)组织:民间自发建立政府推动建立作用: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维护基层秩序;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儒家思

22、想传播;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1具有鲜明的自治色彩2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相结合3受宗法关系影响4官员治理与士绅治理相结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特点?【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23、与相互监督机制。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影响。【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

24、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命题点:古代基层教化的特点【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答案】B(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

25、,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命题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治理【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

26、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答案】B(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命题点:清代基层教化的特点【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

27、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形成严密的

28、组织管理体系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命题点:西周乡遂制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命题点:秦汉乡里制(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26)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A表明中央集权

29、遭到削弱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命题点:宋代基层教化推动理学传播图1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图1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命题点:明代法律在基层治理的特点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辅助,明清兴起善堂、善会等1.救济的目标人群是谁?2.社会救济的主体都有谁?处于什么地

30、位?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重点分别是什么?1.受灾群众2.政府和民间组织。政府是主体地位,民间组织是辅助地位。3.(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4、社会救济(2021广东“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高三12月学业质量检测3)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俸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

31、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命题点:宋代宗族族田、义庄为核心的救济(2021河南洛阳二模26)在宋代,由宗族组织所创办的族塾义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A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命题点:宋代宗族义学(2016年全国卷II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

32、,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33、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

34、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二、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治理(一)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1)、历程: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规定警察只是对户口调查负监督之责,调查户口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地方自治策事会或乡长办理,以总策或乡长为调查长,策事或乡策为调查员”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规则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并于1934年进行第一次修订并实施,1946年第二次修订分通则、籍别登记、身份登记、迁徙登记、变更登记、登记申请、罚则、附则等内容1932年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民众、乡

35、村的控制1937年 颁布保甲条例1941年 颁布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2)趋势户籍管理部门逐步由政府管理到警察、自治管理结合,再到军警共同治理,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近代户籍管理法规、条例逐步增多,越来越完善,近代化色彩越来越浓。(3)原因:列强侵华、扶植势力;分裂割据,内战频仍;社会动荡,巩固统治需要;借鉴近代西方法律法权并结合国内统治实际,全面管理。2中国现代的户籍制度(1)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非农业和农业户口区分城乡居民为主要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2)201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由传统的城乡分

36、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黏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二)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近代的基层治理结构的重塑(1)基层社会出现了治理缺位的现象。在动荡的年代,随着清朝中后期各级政府腐化程度的加剧,以及清政府的倒台,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逐渐被打破。(2)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继续顽强地存续着。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体制化”。这种治理结构

37、中,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3)西方“自治”观念的输入和中国化:随着清政府的瓦解,新生政权的诞生,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构。源自西方的“自治”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发生碰撞,被部分学者赋予“乡绅自治”的内涵。(4)“自治”没有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而是完全沦为当权者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控制的理论武器和实操手段。清末,自治成了应对民众要求,防止民众进一步“滋事”的幌子;北洋政府时期,自治成为各军阀合理地占据一方的理论武器,国民党统治时期,将自治融于保甲制度之中,保甲制度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政府控制民众、遏制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的重要手段。

38、(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却在革命中逐渐改变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基层社会也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实践层面推动了“自治”观念的中国化,即在外在力量的引导下,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性作用,通过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以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2中国现代的村民自治(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

39、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1.(2021.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

40、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答案:(1)中共对解放区基层治理总结经验教训的总结;城市三级管理制度效率低下;巩固新生政权;(6分)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

41、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答案(2)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新兴社会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意义:创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扩大基层民主,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42、9分)(2020.江苏卷.10)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命题点:乡、县苏维埃是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组织【考点】国共政权的对峙中共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解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19

43、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排除A项;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王若飞是农运委员会书记,领导的是农村农民暴动,排除C项。【答案】D(2019全国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命题点:人民公社制(1958-1983)、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

44、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三、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机构:村社。(2)特点:实行自治。(3)权

45、力机关:村社大会村社最高权力机关。职能: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参与者:全体成年男性公民。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1)机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他的管家管理庄园事务。(2)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领主与农奴或农奴相互之间的纠纷。3.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近代西欧各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表现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

46、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英国: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兴起(1)背景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西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2)特点:各国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居民自我管理。(3)职责: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4)作用: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5)发展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知识总结: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热门考点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9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中外社会治理.ppt)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