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古代诗歌五首.zip

相关 举报
  • 21.古代诗歌五首
    • 1《 登幽州台歌》视频朗读.mp4
    • 21.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pptx--点击预览
    • 21.古代诗歌五首 第二课时.pptx--点击预览
    • 2《望岳》视频朗读.mp4
    • 3《登飞来峰》视频朗读.mp4
    • 4《游山西村》视频朗读.mp4
    • 5《己亥杂诗·其五》视频朗读.mp4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前三首诗歌,感受前三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4.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登幽州台歌壹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于是百感交集的他,禁不住悲从心起,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激趣引入激趣引入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担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诵诵诵读读读经经经典典典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读出韵味读出韵味读出韵味体会意境体会意境体会意境(1)创设意境,展开想象。(2)设想陈子昂登台的情景,加以描述。(言之有理即可)(3)怎样理解陈子昂“独枪然而涕下”呢?明确:诗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来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感觉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和“来者分别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齐声朗读诗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明确: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礼贤下士的明君。这两旬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落泪?明确:后两句诗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自然“怆然涕下”。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3)诗歌中措写了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请用几句话描绘你心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示例: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这首诗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明确:诗歌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小结小结小结贰五岳之首泰山以风景壮丽著称。关于泰山,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作者作者作者简简简介介介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代表作有望岳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诵诵诵读读读经经经典典典读读读出出出节节节奏奏奏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明确:杜甫看到泰山后,发现泰山绵延不尽,巍峨高大,神奇秀美,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想要热情地赞美泰山,并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体会意境体会意境体会意境(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写作背景,想象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看到泰山后,心中是怎样想的呢?(2)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近望;领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细望: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景象。想望: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1)诗歌围绕“望”字展开,但“望”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请简要分析一下。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2)诗歌描写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请找出依据。明确: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3)有人说领联中的“钟”字与“割”字运用得十妙,你能结合诗句分析一下吗?明确:领联的大意是,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截然不同。“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是分的意思,“割”字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而且表明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泰山的高大。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示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内容小内容小内容小结结结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古诗浅析叁导导导入新入新入新课课课 现在,我们共同欣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表达怎样的情怀。作者作者作者作者简简简简介介介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等。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三年后任满回江西临川里,途径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背景介背景介背景介背景介绍绍绍绍诵诵诵诵读读读读经经经经典典典典读读读读出韵味出韵味出韵味出韵味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人感受到什么?明确: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上。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2)诗歌中的“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明确:“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的“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学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内容小内容小内容小内容小结结结结课课课课堂小堂小堂小堂小结结结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蕴含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滋润我们的心田。布置作布置作布置作布置作业业业业1.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歌。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一篇散文。板板板板书设计书设计书设计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后不见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望岳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豪情勃发壮志满怀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层云生起,鸟儿归巢尾联:登凌绝顶,一览众山登飞来峰千寻塔,见日升不畏艰险积极进取遮望眼,最高层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同学们,再见!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读后两首诗诗歌,感受诗诗歌的节节奏和韵律。2.理解后两首诗诗歌中所蕴蕴含的哲理。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游山西村壹同学们,“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这两个成语大家听过吗?“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二者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陆游的诗作游山西村。导导导导入新入新课课课课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对此,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诵诵诵读读读经经经典典典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读出韵味读出韵味读出韵味游山西村游山西村陆游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体会意境体会意境体会意境(1)诵读诗歌,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此时被罢官闲居在家,心境如何?明确:陆游被罢官,遭受挫折,心中自然愤愤不平。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仍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明确:怀疑、着急高兴,惊喜。(1)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村民的热情好客。 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的?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返又开朗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挂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内容小结内容小结内容小结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合之情。贰贰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315首组诗中。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一组诗当中的第五首。导导导入新入新入新课课课作者作者作者简简简介介介龚自珍 (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也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这一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已亥杂诗诞生了。诵诵诵读读读经经经典典典读读读出出出节节节奏奏奏已亥已亥杂诗杂诗杂诗杂诗 (其五)(其五)龚龚龚龚自珍自珍浩浩荡荡荡荡 离愁离愁 白日白日 斜斜,吟鞭,吟鞭 东东东东指指 即即 天天涯涯。落落红红红红 不是不是 无情无情 物,化作物,化作 春泥春泥 更更 护护护护花花。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意境体会意境(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想象龚自珍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明确:前两句写诗人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后两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喻为“国家和朝廷”,表现出诗人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前两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后两句;作者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仍关心国家的腔热情。探究情感探究情感探究情感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内容小内容小内容小结结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归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课课课课堂小堂小堂小堂小结结结结 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转变。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希望大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让经典永流传。板板板板书设计书设计书设计书设计游山西村首联:热情好客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情感美颔联:山村美景颈联:淳朴民风尾联:抒写愿望己亥杂诗(其五)写景:满载离愁,回归故里虽辞官归乡,仍心系国家抒情:自比落红,仍可护花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1.古代诗歌五首.zip)为本站会员(孙红松)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下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