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1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A. 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 道路是铺设而成的C. 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 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主要考查道路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进行解读判断即可。“蹈”为践蹈,“露”为显露,据材料“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践踏而形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铺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未能
2、正确理解题干,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强调道路和“蹈”“露”之间的关系,排除。综上可知,排除B、C、D三项,本题答案为A项。2.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A. 成为南北交通枢组 B. 有千里之长C. 起到防洪作用 D 发挥灌溉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题干材料考查对人工开凿的河流“大运河”的认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题干诗句意思是:大家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
3、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这说明到皮日休生活的时代,大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南北的交通全靠它“通波”,说明大运河当时成为了南北交通枢纽,故A项符合题意;“千里”是文学语言,并非确数,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运河的防洪和灌溉作用,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排除B、C、D三项,本题答案为A项。3.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A. 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 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C. 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D. 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答案】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的理解。由“郑和下西洋”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没有到达欧美,排除B项;郑和远航是宣扬国威的和平外交活动,排除C、D两项。综上可知,排除B、C、D三项,本题答案为A项。4.读下图,指出开辟线路1和线路2的航海家分别是()A.达伽马、哥伦布 B.麦哲伦、哥伦布C.迪亚士、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的
5、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据图可知,线路1是从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据所学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线路2是全球航行,结合所学可知该航海家是麦哲伦,故D项正确。达伽马到达印度,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均与线路1和线路2不同,故排除A、B、C三项。综上可知,排除A、B、C三项,本题答案为D项。5.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的春运铁路运输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学习了“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之后,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讨论有关铁路的问题,对于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材料,其中正确的是()A. 京汉铁路的修建 B. 沪宁
6、铁路的修建C. 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 京九铁路的修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综合分析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中国近代铁路兴修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根据所学可知,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故C项正确;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6.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创作的著名科学幻想小说,该书发表于1872年,当时可以“环游地球”的交通工具包括()轮船 火车 汽车 飞机A. B. C. D
7、.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以八十天环游地球为考查背景,紧扣材料时间“1872年”,结合近代交通工具出现时间即可知道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成功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综上所述,结合材料时间“1872年”,可知正确,错误,所以选C项。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7.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8、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题干材料考查对秦朝驰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要求具备解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
9、治疆域,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综上可知,排除A、B、C三项,本题答案为D项。8. 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A. 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B. 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C. 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D. 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
10、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进行解读判断即可。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综上可知,排除A、C、D三项,本题答案为B项。9.西方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统治者在帝国全境修筑四通八达
11、的宽阔大道,其主要目的在于()A.促进帝国各地区经济交流B.镇压境内被统治民族的反抗C.更为有效地控制帝国全境D.掠夺境内被统治民族的财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主要目的”。罗马大道有利于促进帝国各地区经济交流,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罗马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罗马大道利于镇压境内被统治者民族的反抗,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 罗马大道利于掠夺境内被统治民族的财富,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2、 C项包括了A项、B项、D项内容,最为全面且是任何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10. 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改善国内交通B. 保障皇权独尊C. 加强中央集权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秦朝交通网的准确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认识相关史实的能力。秦朝通过修建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
13、项正确;秦朝此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改善国内交通,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客观作用,故排除D项。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11. 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战争频繁B.元朝交通便捷C.元朝商业繁荣D.元朝农业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元代驿传制度发展的相关知
14、识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的主旨即可。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战争的信息,排除A选项。 题干所给材料中“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B选项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元朝交通便捷,“元朝商业繁荣”与题干所给材料主选项旨不符,排除C选项。 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排除D选项。 综上可知,排除A、C、D三项,本题答案为B项。12. 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
15、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A. 对外政策不同 B. 国家制度不同C. 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 思想文化的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题干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
16、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13.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对题干材料加以解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D项;
17、根据题中关键字眼“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可知,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因此A、B、C三项错误。综上可知,排除A、B、C三项,本题答案为D项。14. 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 近代的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 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D. 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分析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所学知识对表格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即可。材料反映的是18811911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
18、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国艰难发展并不是无从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铁路,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综上可知,排除A、B、D三项,本题答案为C项。15. 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A. 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 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传统观念 D. 奢侈的风气最为盛行【答案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做出正确阐释。题干材料考查近代上海交通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A,排除。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显示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综上可知,排除A、C、D三项,本题答案为B项。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
20、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
21、、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
22、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答案】(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3、;推动交通近代化。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题干材料关于近代中国航运业,要求具备依据所学史实解读材料信
24、息,进行分析认知以及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题 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第(2)题 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可归纳出转运漕粮、军火、防军;从近代化的角度可得出推动了交通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因素可以从政府的政策扶植、近代化的优势、时局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去进行归纳总结。第(3)题 评价,从近代航运出现的时代背景、发展状况等角度去分析,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