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说由来 (1)端午节是哪一天? (2)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3)端午节的活动项目有哪些? 端午节的活动项目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 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 ,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 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 鲜果等。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 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 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 ,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 的故事吗?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 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 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 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 讯马上划船捞
2、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 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 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 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 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 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春秋时吴国忠 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 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 午节。 三,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 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 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 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3、,在五月五 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 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 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 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俗称“扒龙船”)是珠三角水乡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 活动,由来已久。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 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 庆场面皆有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主办者给全胜者赠 “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 亲朋燕饮”。这种宴饮,珠三角人称为食“龙舟饭”。 龙舟饭 它是用糯米加上腊肉丁
4、、虾米、墨鱼丁,香菇粒做成,特 别顶饱。听介绍说最早主要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让他们 吃了划船特别有力气。后来慢慢所有的来宾、观众等也一 起吃,最后演变成热热闹闹的一种龙舟前仪式。 龙舟饼:又名松沙酥或嫁女饼,是传 统的手制饼之一,喻意为富贵团圆、幸 福年年,因此,每年的龙舟节主办单位 必以龙舟饼作为牿船的主要物品,而每 一条龙舟都会在游龙过程中向沿河两岸 的群众派发龙舟饼,此时此刻,人们争 先恐后,为抢先夺得一块龙舟饼而欢天 喜地、笑逐颜开。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 粽子。 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 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
5、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 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 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 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 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 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 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
6、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 ,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1、粽叶和粽绳洗干净放在水中浸泡约1小时; 2、五花肉洗净切片(每一片都要半肥瘦哦),加入少许 油、酱油、盐、五香粉,用筷子拌匀; 3、糯米洗净,滤干水,放入盐、油,用筷子拌匀; 4、花生、冬菇、绿豆洗净分装,冬菇浸泡半小时后滤干切片, 绿豆浸泡半小时4滤干加少许盐、油; 5、用硬纸绕出漏斗形状,用胶布粘好。 一、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二、如果是真空包装,查看是否有漏气或气鼓现象,如果有不要购买; 三、选购粽子最好到商场、超市和正规的副食商店购买; 四、吃粽子若感到口味不正,千万不要食用。 小贴士: 另外,购买粽子时不要贪图颜色鲜绿好看,原色的粽叶颜色发黄发暗,虽然不 好看,但是更加自然、安全。市场上凡是颜色青绿的粽叶基本都是通过添加硫酸 铜、氯化铜、工业碱等工业化工原料回染制成,食用此种棕叶包装的粽子产品,会 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端午节,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的端午节你是怎么过的? 2、学生自己有没有亲手包过粽子? 3、请学生讲述对于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的感 想,自己是否有赛过龙舟? 4、对于端午节的这种中国文化传统今后是 否还必须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