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
2、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对于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点或者机体体质不同,或病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
3、段,会体现出不同的证候,即有“同病异治”一说。而对于这不同的证,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同病异治”。 对于几种不同的疾病,也会因各种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相同性质的证候,即有“异病同证”一说。针对相同的证候,也就可以有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异病同治”。 原始含义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日光的向背温温暖暖太阳太阳明亮明亮上升上升运动运动兴奋兴奋男男月月亮亮寒寒冷冷晦暗晦暗下降下降静止静止抑制抑制女女 属性属性 空间(方位)空间(方位) 时间(季节)时间(季节) 温度温度 湿度湿度 重量重量 性性 状状 亮度亮度 事事 物物 运运 动动 状状 态态 阳阳 上上 外外 左左 南南 天天 昼昼 春春 夏夏 温
4、热温热 干燥干燥 轻轻 清清 无形无形 明亮明亮 化气化气 上升上升 动动 兴奋兴奋 亢进亢进 阴阴 下下 内内 右右 北北 地地 夜夜 秋秋 冬冬 寒凉寒凉 湿润湿润 重重 浊浊 有形有形 晦暗晦暗 成形成形 下降下降 静静 抑制抑制 衰退衰退1.1.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2.2.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3.3.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 阴阴阳阳互互藏藏阴阴阳阳交交感感阴阴阳阳自自和和阴阴平平阳阳秘秘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
5、生理功能(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人体组织结构心阳心阴 肾阴肾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躯壳(阳阳)内脏(阴阴)背(阳阳)胸腹(阴阴)腹(阴阴)胸(阳阳)六腑(阳阳)五脏(阴阴)肝脾肾(阴阴)按部位划分按功能划分心肝(阳阳)肺脾肾(阴阴)心肺(阳阳)下半身(阴阴)上半身(阳阳)内侧面(阴阴)外侧面(阳阳)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
6、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升、出(阳) 降、入(阴)降、入(阴)常态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 1.指导养生指导养生 养生的原则: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夏病冬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虚
7、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阴阳双补 四气:四气:寒、凉寒、凉阴阴 温、热温、热阳阳 五味:五味:酸、甘、辛、苦、咸酸、甘、辛、苦、咸酸酸收敛(入肝),甘收敛(入肝),甘滋补与缓急(入脾)滋补与缓急(入脾)辛辛发散(入肺),苦发散(入肺),苦能降能坚(入心),能降能坚(入心),咸咸软坚和泻下(入肾)软坚和泻下(入肾)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升,浮升,浮阳阳 沉,降沉,降阴阴 五五:金木水火土(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材)行行: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8、凡具有生长、升发、舒展、能屈曲,屈也;直,伸也。凡具有生长、升发、舒展、能屈能伸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能伸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火曰炎上炎上,炎热、上升之意。凡具有温热、明亮、上升的性炎上,炎热、上升之意。凡具有温热、明亮、上升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土爰稼穑稼,播种之意;穑,收获之意。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稼,播种之意;穑,收获之意。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农事活动。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的获农作物的农事活动。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
9、土。金曰从革金曰从革从,顺从;革,改变。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从,顺从;革,改变。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润下即滋润、向下之意。润下即滋润、向下之意。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都归属于水。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 火 土 金 水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 木 火 土 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
10、“子”。生 生生生生生我我生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 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土 水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克我所不胜 我克所胜 克 克克克克克 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与胜复 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例: 火土木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来顾子 五行胜复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
11、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例: (胜气)木 土 金 (复气)子复母仇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与胜复代表相生代表相克 相乘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 制。有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原因有“太过” 和“不及”。例: 木 土 水 火 金 不及:不及: 木 土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太过:太过: 木木 土 (过于亢进) (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 乘 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 “太 过”和“不及”。例: 金 木 木 土 金 木 (亢) (虚)木 土 反侮克(正常)克
12、(正常)反侮异常异常 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相反) (1)子病犯母 (2)子盗母气(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判断疾病的预后(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说明五脏的生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理功能肝属木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属火,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
13、属土,土土爰稼穑爰稼穑,脾,脾能能化生气血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属金,金金曰从革曰从革,肺以,肺以肃肃降为顺降为顺。肾属水肾属水,水水曰润曰润下下,肾有主水之功,肾有主水之功。明五脏的相互关系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互互资资生生的的关关系系 木生火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火生土心之阳以温脾心之阳以温脾 土生金土生金脾散精以充肺脾散精以充肺 金生水金生水肺肃降以助肾肺肃降以助肾 水生木水生木肾藏精以养肝肾藏精以养肝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互克互克制的制的关关系系木克土木克土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
14、之壅塞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土克水土克水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水克火水克火肾水上承以肾水上承以克克制心火之亢制心火之亢逆逆火克金火克金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金克木金克木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根据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等病证。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等病证。 基本治疗原则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补母和泻子难经难经云: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虚证。 泻子泻子:适用于母子关
15、系失调的: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实证。 具体具体治法治法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多用于乘侮病证。多用于乘侮病证。 基本治疗原则:基本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抑强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具体治法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五志相胜法五志相胜法 运用运用情志情志的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制约关系,来调整情志,
16、来调整情志治疗治疗疾病。疾病。 悲胜怒悲胜怒(金克木)(金克木) 怒胜思怒胜思(木克土)(木克土) 思胜恐思胜恐(土克水)(土克水) 恐胜喜恐胜喜(水克火)(水克火) 喜胜忧喜胜忧(火克金)(火克金)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 儒门事亲儒门事亲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
17、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脏脏:心、肝、:心、肝、脾、肺、肾脾、肺、肾腑腑:胆、胃、:胆、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脉、胆、女子胞子胞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脏 腑腑名称名称 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功功 能能 特特 点点阴阳阴阳表里表里经络经络络属络属五五 脏脏肝、心、脾、肺肝、心、脾、肺、肾、
18、肾 实体性器官实体性器官(中满)(中满)化生贮藏精气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满而不实有有有有六六 腑腑胆、胃、小肠、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大肠、膀胱、三焦焦中空性器官中空性器官受盛传化水谷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实而不满有有有有奇恒奇恒之腑之腑脑、髓、骨、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女子胞中空性器官中空性器官贮藏精汁贮藏精汁藏而不泻藏而不泻无(无(除胆除胆)无(无(除胆除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分为主血和主脉。 主血:血在脉中运行,心脏搏动,发挥濡养功能。 主脉:脉是血液的运行通道,脉道通利,营气和血液功能健全,血液正常运行。2、主神智: 广
19、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心所主之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为君主之官心为君主之官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肺为肺为“华盖华盖”宣发:宣发:向上的升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宣和向外的布散的布散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步散到全身,外外达于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肃降:向下的通向下的通降和使呼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吸道保持通畅通畅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
20、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4、肺朝百脉,主治节:指全身的血液,都经过血脉而汇集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肺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
21、四肢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生理功能:一、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调畅情志 二、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二、主水:肾中精气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 液 代谢的平衡起着及为重要的作用。三、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的纳气功能就是
22、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随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胆者,中精之府。”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因胆本身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胃的生理功能:一、主受纳、腐熟水谷: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气其精微物质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二、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胃失通降影响食欲。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经胃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
23、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二、泌别清浊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主要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吸收多余水液,形成粪便,在胃气的 协助下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故大 肠有“传导之官”之称。2、大肠主津: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故说“大肠主津”。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尿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贮尿二、排尿(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持
24、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化生之源,“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气的生成 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
25、用 5.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 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气机不畅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陷气不能外答而结聚于内气结或气郁气不能内守而不能外逸气脱气的分布与分类(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1)组成与分布: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2)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 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
26、,又称作“膻中”。(1)组成与分布: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聚集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2)主要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三)营气 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1)组成与分布: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2)主要功能:营养和化生血液。(四)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1)组成与分布: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运行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撒于胸腹。(2)主要功能: a 护
27、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b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c 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之一。二、血的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三、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四、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注全身,环周不休。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
28、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保护的功能。津液性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皮肤、肌肉、孔窍骨节、脏腑、脑、髓功能起滋润作用以濡养为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行血、摄 血三个方面;(二)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两个方面。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三)气能摄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 过对津液排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体 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四)津能
29、载气: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 (五)津能生气。津血同源: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津血同源。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于外故又有源。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于外故又有血汗同源。血汗同源。 病因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
30、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另外,病理产物、医源因素、药物发病。另外,病理产物、医源因素、药物因素等,皆可成为病因。因素等,皆可成为病因。 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2.季
31、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风邪1.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
32、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寒邪寒邪1.暑邪的基本概念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并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疾病情重者为“中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暑邪暑邪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湿邪1.燥邪的基本概念凡
33、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燥邪燥邪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火邪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的传染途径: 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
34、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一)直接伤及内脏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
35、肺,恐伤肾等。(二)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有利于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饮食失宜饮
36、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 (二)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过凉过热伤胃) (二)五味偏嗜(五味有偏,脏气偏胜) (三)食类偏嗜(肥腻食品,酒类甘令人中满,肥令人内热;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二、过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
37、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 病理产物病理产物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痰饮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 。故有“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
38、消”之说。 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 2.影响水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而出现神昏谵妄,或癫、狂、痫等疾病。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基本概念: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与血瘀的关系: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 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39、 但瘀血阻滞于血脉或脏腑之中,可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久之发展为瘀血。瘀血1.易于阻滞气机 血为气之母,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 2.影响血脉运行 瘀血形成之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 3.影响新血生成 瘀血日久不散,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所谓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致病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肿块形成而久不消散等。 瘀血的致病特点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常见的结
40、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结石外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力、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药邪:所谓“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 医过:也称“医源性致病因素”,是指由于医生的过失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疾的一类致病因素。(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 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决定发病与否(1)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 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