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中 医医 学学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一、中医学的起源 在距今约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自在距今约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着。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着。 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缝制衣服,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缝制衣服,从原始人赤身露体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从原始人赤身露体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标志着人类卫生保健文明的开始。火的使用和人工标志着人类卫生保健文明的开始。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走向熟食,使人体易
2、于消取火,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走向熟食,使人体易于消化,减少了肠胃病的发生。正如淮南子化,减少了肠胃病的发生。正如淮南子修务训修务训记载:记载:“神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上七十毒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上七十毒”,生,生动地反映我们祖先发现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动地反映我们祖先发现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过程。过程。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都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方面产生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哲
3、学、文学和史学等方面产生了不少名著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不少名著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运用朴素辩证的概括,形成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运用朴素辩证的概括,形成了中医学的概念、规律、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结构,了中医学的概念、规律、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结构,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1 1、四大名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四大名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卷九篇。内经的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卷九篇。内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人
4、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素问包括有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素问包括有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疗法原则以及针灸等。疗法原则以及针灸等。 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及成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传说为战国越人(扁鹊)所作,大约成书书年代不详,传说为战国越人(扁鹊)所作,大约成书于西汗时期。全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论述了脏腑、于西汗时期。全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
5、。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对经络、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精微,对经络、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础上,有所发展,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是继内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
6、等。此书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利)等。此书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法则,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法则,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了坚实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全书共收载药物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种,其中植物药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种,矿物药46种。功效种。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于,一般来说,是毒性小或无毒的,多属补养以应于
7、,一般来说,是毒性小或无毒的,多属补养类药物;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的有毒,有类药物;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多属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下的无毒,多属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除寒热,破积聚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其中有毒的居多,不可久服。等攻治疾病的药物,其中有毒的居多,不可久服。这是中国药物学中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这是中国药物学中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
8、(单行、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 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整、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整、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 1 1、调摄精神、调摄精神 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到调摄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到调摄精神,并作为摄生要素而提出素问精神,并作为摄生要素而提出素问
9、上古天真论说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体。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恼怒太过则伤肝,思虑太过则伤脾等,健康的重要性。如恼怒太过则伤肝,思虑太过则伤脾等,均说明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故认为应尽量均说明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故认为应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 变动,才能保持人变动,才能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现今,心身医学在国际上崛起,提出了体的身心健康。现今,心身医学在国际上崛起,提出了生物生物- -心理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说明精神心理因素的调摄在社会医学模式,说明精神心理因素的
10、调摄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已为国际医学界所重视。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已为国际医学界所重视。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 2、锻炼健身、锻炼健身 锻炼健身是增强体质、锻炼健身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素问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大论提出的“春三月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汉代华佗吸收前人体的一种方法。汉代华佗吸收前人“导引导引”的精的精化,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创化,模仿虎、鹿、熊
11、、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创造了造了“五禽戏五禽戏”。经不断演变为太极拳、迪斯克、。经不断演变为太极拳、迪斯克、气功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对增强体质、预防疾气功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有良好效果,而且对某些慢性疾病也有病的发生有良好效果,而且对某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定的治疗作用。 3、预防疾病、预防疾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段经文体
12、现了中四气调神大论),这段经文体现了中医学深刻的预防医学思想内涵,强调在疾病还没有医学深刻的预防医学思想内涵,强调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去治疗它,不要等到病已成才服药,发生的时候就要去治疗它,不要等到病已成才服药,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这不是太晚了吗?宋明时代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这不是太晚了吗?宋明时代(大约(大约11世纪)即开始应用世纪)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人痘接种法”预防天预防天花,花,16世纪的种痘新书,先后流传到欧亚各国,世纪的种痘新书,先后流传到欧亚各国,成为成为“人工免疫法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比英国的先驱,比英国18世纪末用牛世纪末用牛痘接种法还要早几百年。痘接种法还要早几百年
13、。 (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此段经文。此段经文说明古人早已应及早进行治疗,如不及时治疗,病说明古人早已应及早进行治疗,如不及时治疗,病邪就可能逐步深入,使治疗困难。张仲景的金匮邪就可能逐步深入,使治疗困难。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对内伤疾病也要重视其传变规律,如:要略中对内伤疾病也要重视其传变规律,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14、脾,当先实脾”。即对肝病实证的治疗,除治肝的本身以外,还要注即对肝病实证的治疗,除治肝的本身以外,还要注意调治脾胃,防止肝病传脾,导致脾病。意调治脾胃,防止肝病传脾,导致脾病。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四、中医方药学及针灸 (一)本草和方剂(一)本草和方剂 1、本草、本草 A、公元前的山海经中记载有公元前的山海经中记载有100多种植物、动多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物。物和矿物药物。 B、秦汉时代(公元秦汉时代(公元12世纪)有最早药物学专著世纪)有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365种,内有植物药种,内有植物药252种,种,动物药动物药67种,矿物药种,矿物药46种;其中麻黄治喘
15、,常山治疟,种;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疗痢,大黄通便,当归调经,水银治皮肤病等。黄连治疗痢,大黄通便,当归调经,水银治皮肤病等。 C、南朝刘宋时期炮灸药物的方法有很大发展,雷南朝刘宋时期炮灸药物的方法有很大发展,雷学攴总结这方面在经验,撰成炮炙论一书,共三卷,总结这方面在经验,撰成炮炙论一书,共三卷,载药三百种。载药三百种。 D、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发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药典,比纽伦堡药典颁发早的药典,比纽伦堡药典颁发早883年。值得称颂的是明年。值得称颂的是明代李时珍对药物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考证,前后用了代李时珍对药物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考证,前后用了26年
16、,年,阅读阅读800多种古籍,奔走各地,虚心求教,亲自登山采多种古籍,奔走各地,虚心求教,亲自登山采药,辨别真伪,以科学态度认真总结了药,辨别真伪,以科学态度认真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人世纪前我国人民丰富的用药经验和药物学知识,完成了著名的本草民丰富的用药经验和药物学知识,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纲目。全书共52卷,约卷,约190万字。载药万字。载药1892种,绘图种,绘图1000多幅,收录方剂多幅,收录方剂11096首。书中将药物作了科学分类,首。书中将药物作了科学分类,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比现代植物分类家奠基人林
17、奈氏还早比现代植物分类家奠基人林奈氏还早157年。李时珍因年。李时珍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方剂、方剂 方剂形成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将单方剂形成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将单味药组成复方用于治病的作用。味药组成复方用于治病的作用。 A、内经中即已记载有内经中即已记载有13方,成为方剂之始;方,成为方剂之始;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113方。方。 B、金匮要略中记载金匮要略中记载262方。方。 C、至明代的普济方,竟收方达至明代的普济方,竟收方达61739首。方剂首。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步成熟和发展,它在
18、临床辩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步成熟和发展,它在临床辩证论治中,是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重要环节。中,是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重要环节。 (二)针灸(二)针灸 针灸起源于砭石,针灸术的起始约在新石器时代。针灸起源于砭石,针灸术的起始约在新石器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其中尤以灵枢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定了理论基础。 B、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明确了经络
19、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腧穴的分布进行了整理排列,确定了穴位腧穴的分布进行了整理排列,确定了穴位349个,同时个,同时详细介绍了针灸方法、宣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详细介绍了针灸方法、宣忌和常见病的治疗。 针灸甲针灸甲乙经乙经 在针灸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在针灸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C、宋代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建了有宋代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建了有经络路线和穴位名称的针灸铜人,为针灸教学开辟了新经络路线和穴位名称的针灸铜人,为针灸教学开辟了新途径。途径。 D、明代是针灸学极为发展的时代,杨继洲汇集历明代是针灸学极
20、为发展的时代,杨继洲汇集历代针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写成了针灸大代针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写成了针灸大成,三百多年来一直是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成,三百多年来一直是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自从自从20世纪世纪50年代后把针灸作为一种麻醉镇痛方法年代后把针灸作为一种麻醉镇痛方法以来,激起了中外医学界对针灸疗法的兴趣,而针灸原以来,激起了中外医学界对针灸疗法的兴趣,而针灸原理的研究热潮已把中国的神经生物学和痛觉生理研究推理的研究热潮已把中国的神经生物学和痛觉生理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其成果又促进了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向了世界前沿,其成果又促进了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作用。广作用。 (一)
21、内科学(一)内科学 古称(疾医)古称(疾医) 内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汉张内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隋唐以来,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隋唐以来,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诊治经验不断丰富。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诊治经验不断丰富。 A、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多种内科疾对多种内科疾病的病因、证候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成为世界最病的病因、证候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成为世界最早的病理学专著。早的病理学专著。 B、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了消渴病的症记载了消渴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提供了治
22、疗该病的宝贵经验。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提供了治疗该病的宝贵经验。 C、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学派蜂起,有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学派蜂起,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其中,中医内科学长足的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其中,中医内科学长足的进步,医学家创立新理论,寻找新疗法,使用新方药,进步,医学家创立新理论,寻找新疗法,使用新方药,取得了很大成绩,后世称为取得了很大成绩,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五、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金元时期四大学派金元时期四大学派学派学派主张学说主张学说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寒凉派寒凉派病因多火热(如:现代的传染病)主病因多火热(如:现代的传染病)主
23、张用降火法治疗张用降火法治疗用寒凉药物。用寒凉药物。刘完素刘完素攻下派攻下派病因多外邪所致,认为治病应着重祛病因多外邪所致,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主张用汗法(指感冒),吐法、邪,主张用汗法(指感冒),吐法、下法(指中毒)。下法(指中毒)。张子和张子和补脾派补脾派认为人的消化系统(指脾、胃)易患认为人的消化系统(指脾、胃)易患病。主张补益脾胃是治病之要。病。主张补益脾胃是治病之要。李东恒李东恒滋阴派滋阴派认为病理变化基本是认为病理变化基本是“阳常有余,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不足”,主张治疗上着重滋阴。,主张治疗上着重滋阴。朱丹溪朱丹溪 D、明末,吴又可提出传染病的病因新见解:明末,吴又可提出传染病
24、的病因新见解:“戾气戾气”是特殊的致病因素,传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是特殊的致病因素,传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这是中医学对病因学说的突破,极大地启发了后人。这是中医学对病因学说的突破,极大地启发了后人。 E、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对外感温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外感温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学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学说。 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如近年来,对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25、,如近年来,对肝脏、脾脏的研究,以及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肝脏、脾脏的研究,以及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通过全国性协作,在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通过全国性协作,在中风、冠心病、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中风、冠心病、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病毒性肝炎、肾功能衰竭等方面的中医药治疗及机理病毒性肝炎、肾功能衰竭等方面的中医药治疗及机理研究,也都有了可喜的苗头。研究,也都有了可喜的苗头。 (二)外科学(二)外科学 古称(疡科)古称(疡科) 外科的出现约在外科的出现约在45世纪之间,直到清末,逐步发世纪之间,直到清末,逐步发展成熟。展成熟。 A、早
26、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创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创立了立了“麻沸散麻沸散”,在进行各种刀伤手术中有于全身麻,在进行各种刀伤手术中有于全身麻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 B、晋代,有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晋代,有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本书载方涓子鬼遗方,本书载方140余首,总结了许多治疗金余首,总结了许多治疗金疱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疱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 C、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要方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要方都收载了很多外科学内容,如治疗瘿瘤、丹毒、疔疮、都收载了很多外科学内容,如治疗瘿瘤、
27、丹毒、疔疮、痈疽、痔瘘、虫蛇兽咬伤及多种皮肤病的方药。痈疽、痔瘘、虫蛇兽咬伤及多种皮肤病的方药。 D、宋代、元代外科发展较快,著作颇丰。宋代、元代外科发展较快,著作颇丰。 E、明代外科有了很大发展,尤以陈实功的外明代外科有了很大发展,尤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科正宗 成就最大。成就最大。 F、到了清代,医宗金鉴总结了前人经验,到了清代,医宗金鉴总结了前人经验,对外科、伤科的诊断、用药、手法都有很系统的说明,对外科、伤科的诊断、用药、手法都有很系统的说明,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G、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在治疗痈、疮、疔、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在治疗痈、疮、疔、毒,结扎或注射治疗内痔,切
28、开或挂线治疗肛瘘,辩毒,结扎或注射治疗内痔,切开或挂线治疗肛瘘,辩证治疗脱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小夹板固定治疗证治疗脱疽,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小夹板固定治疗前臂骨折。前臂骨折。 (三)妇科学(三)妇科学 古称(女科)古称(女科) A、在内经时代就有了许多妇科病的记载,如不孕、不在内经时代就有了许多妇科病的记载,如不孕、不月。月。 B、到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专设妇科疾病妊到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专设妇科疾病妊娠、产后、杂病三篇。娠、产后、杂病三篇。 C、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 D、宋代陈自明著的宋代陈自明著的妇人良方。妇人
29、良方。 E、明代王肯堂著的妇科证治准绳及武之望的济阴纲明代王肯堂著的妇科证治准绳及武之望的济阴纲目。目。 F、清代傅青主女科问世,主张治疗妇女病以培补气血、清代傅青主女科问世,主张治疗妇女病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对后世医家很有影响。调理脾胃为主,对后世医家很有影响。 G、新中国成立后,妇科医学取得了很大难产、中医中药治新中国成立后,妇科医学取得了很大难产、中医中药治疗宫颈癌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疗宫颈癌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 (四(四)儿科学儿科学 古称(哑科)古称(哑科) A、战国时期已有了儿科医生出现。战国时期已有了儿科医生出现。 B、西汉初期问世的颅囟经是中医儿科第一部专著。西汉初期
30、问世的颅囟经是中医儿科第一部专著。 C、北宋时期,儿科名医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北宋时期,儿科名医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儿科疾病以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对水痘、麻疹等几种发疹性传儿科疾病以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对水痘、麻疹等几种发疹性传染病有相当的认识,并具有丰富的鉴别经验。染病有相当的认识,并具有丰富的鉴别经验。 D、元代曹世荣著活幼心书,对小儿惊风、抽搐的辩证元代曹世荣著活幼心书,对小儿惊风、抽搐的辩证治疗有独到之处。治疗有独到之处。 E、明清两代儿科有了较大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如幼幼集明清两代儿科有了较大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如幼幼集成、医宗金鉴成、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等,对惊风、发热、呕
31、吐、幼科心法要诀等,对惊风、发热、呕吐、等儿科常见病都有很多独特见解。等儿科常见病都有很多独特见解。 F、新中国成立后,儿科飞速发展,过去儿科四新中国成立后,儿科飞速发展,过去儿科四大证大证痘、痧、惊、疳,其中(天花)被消灭,痧痘、痧、惊、疳,其中(天花)被消灭,痧(麻疹)被控制,惊(破伤风)发病率大大下降,疳(麻疹)被控制,惊(破伤风)发病率大大下降,疳(疳积)亦少见。中医在治疗小儿急、慢性传染病和(疳积)亦少见。中医在治疗小儿急、慢性传染病和常见病取得了满意效果,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常见病取得了满意效果,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百日咳、猩红热、秋季腹泻等。百日咳、猩红热、秋季腹泻等。
32、(五)眼科学(五)眼科学 A、在殷商时代就有关于眼科史料的甲骨文记在殷商时代就有关于眼科史料的甲骨文记录。荀子书中记载有舜帝患瞳症,这是世界上瞳录。荀子书中记载有舜帝患瞳症,这是世界上瞳孔异常的最早记录。史记孔异常的最早记录。史记扁鹊列传有扁鹊列传有“扁鹊过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可以说。可以说扁鹊是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扁鹊是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B、黄帝内经中记有目盲、目下肿等黄帝内经中记有目盲、目下肿等15种眼。种眼。 C、汉代神农本草经书中载有眼科药物汉代神农本草经书中载有眼科药物70种。种。诸病源候论有目疾诸候诸病源候论有目
33、疾诸候38论。论。 D、唐代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眼科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专著。 E、宋代太医局设九科,将眼科从五官科中分出宋代太医局设九科,将眼科从五官科中分出来成为专科。来成为专科。 F、元明两代,倪维德著的原机启微,书中元明两代,倪维德著的原机启微,书中按病分类,它的出现,使我国眼科有了较为系统的理按病分类,它的出现,使我国眼科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著作论著作。论治准绳、医宗金鉴论治准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眼科心法要诀、目经大成等。诀、目经大成等。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A、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B、恒动观念恒动观念 C、辩证论治辩证
34、论治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含义(一)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二)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二)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具体体现三个方面:具体体现三个方面: (1)就形体结构而
35、言)就形体结构而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所组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所组成。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成。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的,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2)就生命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就生命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基本物质都是精、气、血、津其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基本物质都是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全身,以维持机体统一的机液,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全身,以维持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能活动。 (3)就机能活动而言,形体结构和生命基本物质)就机能活动而言
36、,形体结构和生命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各种不同的机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能活动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A、是以五脏为中心,配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的作用实现的。用实现的。B、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通过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全身组织
37、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繁的阳光、空气、水、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自然界的变化,必须直接或间接影响衍的最佳环境。自然界的变化,必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就是中医学认为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就是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人与天地相应应”的观
38、点。的观点。 A、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四季气候的更替变化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四季气候的更替变化使人表现出规律性生理适应过程。使人表现出规律性生理适应过程。 B、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的变化,对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乃闭”。 C、地区方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各地区的气候、地区方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各地区的气
39、候、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也都存在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也都存在差异。 如南方的气候较热,而多潮湿,故人体的腠理如南方的气候较热,而多潮湿,故人体的腠理较疏松。较疏松。 北方的气候较寒冷,而多干燥,故人体的腠理北方的气候较寒冷,而多干燥,故人体的腠理较致密。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较致密。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太适应。 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较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旦外界的变化过分剧烈,或由于个体本大的差异。一旦外界的变化过分剧烈,或由于个体本身适应及调节能力偏弱,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身适应及调节
40、能力偏弱,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发为某种疾病。相应的调整,就会发为某种疾病。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影响。 A、一般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一般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身心健康。 B、而不
41、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节,与之相适应,才能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节,与之相适应,才能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和协调,这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平衡和协调,这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 (一)恒动观念的含义(一)恒动观念的含义 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
42、之中,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自然界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这称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这称之为恒动观念。之为恒动观念。 (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 1 1、生理上的恒动观、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老、已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
43、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动动”。欲维持健。欲维持健康,就要经常锻炼身体,即康,就要经常锻炼身体,即“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之本意。之本意。 2、病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 中医学以中医学以“动动”的观念,的观念,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 A、如外感表寒证未及时治疗,则可入里化热,如外感表寒证未及时治疗,则可入里化热,转成里热证。转成里热证。 B、实证日久可转为虚证。实证日久可转为虚证。 C、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
44、动旧病等。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动旧病等。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动变化的过程。 A、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B、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整阴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体现了运用对立统一的运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体现了运用对立统一的运动观点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动观点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 C、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运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
45、运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之一。 辨证的关键是辨证的关键是“辨辨”。所谓。所谓“辨辨”,即审辨、甄,即审辨、甄别的意思。所谓别的意思。所谓“证证”,即,即“证候证候”、“证据证据”之意。之意。 A、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
46、的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因而,辨证过程就是对疾病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因而,辨证过程就是对疾病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诊断的过程。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诊断的过程。 B、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
47、法,二者密切相连,不可分割。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C、辨证论治还强调人、病、证三者的关系:辨证论治还强调人、病、证三者的关系: 强调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差异; 侧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侧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辨证关系。重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辨证关系。 D、抓住主要矛盾,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抓住主要矛盾,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实质与精髓。择最佳治疗方案,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实质与精髓。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认知过程是对客观
48、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认知与思维密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认知与思维密切相关。切相关。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它借助于语言、运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与思维形式反映人体的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与思维形式反映人体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中医学的认知与
49、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下列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一、司外揣内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以表知里”。人体的。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连。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连。“有有诸内,必形诸外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如心主动脉,其华在面;肝开窍在外部表现出来;如心主动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于目等这些藏象学说的
50、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二、注重整体研究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