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03087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治的一门科学。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u中医学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u 阴

2、阳学说阴阳学说u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u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u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中医对病因的认识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一、整体观一、整体观(1)结构的整体性: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五脏相生相克,互相协调,形神一体。(4)病理相互影响:脏腑、内外、形神病变互相影响(5)诊断时的整体观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6)治疗时的整体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人禀天地

3、之气而生存。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东方多痈疡,南方多挛痹,西方多内伤,北方多脏寒生满病。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治疗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太平之世多长寿人”、“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素问疏五过论)。二、辨证论治1 1症、证、病的含义: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

4、状、体征。是机体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 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风寒表实证病因:风寒,病性:寒,病位:表,邪正关系:实)(3)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3 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含义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5、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 4、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论治的应用(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双方在

6、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部位脏腑气血六淫阳体表、背部、上部、外侧六腑气风、暑、火阴体内、腹部、下部、内侧五脏血寒、湿(二)阴阳可用于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二)阴阳可用于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1. 1.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正常水平的病变。(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会造成人体阴液的损伤。(2)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

7、属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阳气。2.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病变。(1)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2)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3)阴阳互损: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

8、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1.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张景岳所说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2.2.指导治疗指导治疗:“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1)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

9、)虚则补之虚热证:滋阴清热,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寒证:助阳散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3.3.药物性能分阴阳药物性能分阴阳 药性阴阳四气五味作用阳温、热(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甘、淡(菊花、薄荷、猪苓)升、浮(升麻、浮萍、桑叶)阴寒、凉(黄连、石膏等)酸、苦、咸(地龙、乌梅、五味子等)降、沉(石决明、牡蛎、磁石)四、五行学说四、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木、火、土、金、水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质不断运

10、动和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结果。(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1.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木曰曲直:“曲”,弯曲柔和之义;“直”,伸展、畅达之义。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

11、、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 5.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自自 然然 界界 五五行行 人人 体体 五五味味 五五色色 五五化化 五五气气 五五方方五五季季 五五脏脏五五腑腑 五五体体 五五官官 五五志志 五五液液 五五脉脉 酸酸 青青 生生 风风 东东 春春 木木 肝肝 胆胆 筋筋 目目 怒怒 泪泪 弦弦苦苦 赤赤 长长 暑暑 南南 夏夏 火火 心心 小小肠肠脉脉 舌舌 喜喜 汗汗 洪洪甘甘 黄黄 化化 湿湿 中中 长长夏夏土土 脾脾 胃

12、胃 肉肉 口口 思思 涎涎 缓缓 辛辛白白 收收 燥燥 西西 秋秋 金金 肺肺 大大肠肠皮皮毛毛鼻鼻 悲悲 涕涕 浮浮 咸咸黑黑 藏藏 寒寒 北北 冬冬 水水 肾肾 膀膀胱胱骨骨 耳耳 恐恐 唾唾 沉沉(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三)五行生克规律(三)五行生克规律木木水水金金土土火火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生我者:母(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子(火为母之子)克我者:所不胜 (土为木所不胜)我克者:所胜 (木为土所胜)(四)五脏病理阐述(四)五脏病理阐述1.母子相及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子病及母(子盗母气):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2.相

13、克传变传其所胜:肝病传脾传其所不胜:肝病传肺(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补母泻子补母泻子(1)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2)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3)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4)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虚的肺肾阴虚证。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扶强抑弱扶强抑弱(1)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2)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

14、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而致水肿胀满之证。(3)佐金平木: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4)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心肾不交之证。1.根据中药性味与五脏对应关系指导临床用药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熟地。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熟地。五、藏象学说五、藏象学说 藏象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

15、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可“以象论藏”。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 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 “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 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一)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五脏的生理功能: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属阴(1)

16、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3)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4)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2.六腑的生理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属阳。(1)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3)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4)大肠主变化传导。(5)膀胱主尿液气化、排泄。(6)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 3.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藏精气,属阴。(1)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2)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3)骨:身体支架,髓之府(4

17、)脉:血之府(5)髓:充脑养骨化血奇恒之府是指异于常脏和常腑的一类脏器。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恆之府。六腑六腑五体五体五志五志五官(窍)五官(窍) 五液五液五华五华五季五季肝肝胆胆筋筋怒怒目目泪泪爪爪春春心心小肠小肠脉脉喜喜舌舌汗汗面面夏夏脾脾胃胃肉肉思思口口涎涎唇唇长夏长夏肺肺大肠大肠皮皮悲悲鼻鼻涕涕毛毛秋秋肾肾膀胱膀胱骨骨恐恐耳耳唾唾发发冬冬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辨证求因因”。为临床

18、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审因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外因:六淫内因: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结石不内外因:外伤、虫兽、金刃、跌扑损伤(一)六淫(一)六淫 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气在以下情况时可发展为六淫:(1)六气太过或不及(2)非其时有其气: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 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 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体的适应能力(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而发病,此

19、时的六气也成了六淫。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有以下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3.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20、寒性收引。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具有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耗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凉相合,寒象明显。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二)内伤七情(二)内伤七情1、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简称“五志”。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正常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2、内伤七情:突然的、强烈

21、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越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或当机体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时,不太强烈的情志剌激也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3.3.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灵枢灵枢百病始生篇百病始生篇说:说:“喜怒不节则伤脏喜怒不节则伤脏”。 (1 1)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首先伤及心神,以首先伤及心神,以心、肝、脾心、肝、脾三脏病证三脏病证多见。多见。 (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说:说:“百病生于气也,百病生于气也,怒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

22、思则气结结”。(3 3)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情志的异常波动、使病情加重,恶化,)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情志的异常波动、使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导致死亡。暴怒暴喜导致暴猝。暴怒暴喜导致暴猝。 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及肝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三)痰饮(三)痰饮 痰痰病位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筋骨病位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全身,内而脏腑,外筋骨皮肉。皮肉。 饮饮病位常为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病位常为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肠 肌肤。肌肤。

23、1.1.痰饮的分类痰饮的分类 (1 1)有形之痰饮)有形之痰饮 。 (2 2)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无形之痰饮:指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故称之。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故称之。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 津液代谢异常的产物还有水、湿,“水、湿、痰、饮”,四者同源异流,一般认为:水弥漫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相

24、互之间可同时并存,或可转化滋生,故临床上常常痰湿、水湿、痰饮、水饮并称。 2.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病位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变化多端。痰浊上蒙清窍:头晕目眩、沉重痰窜皮下、筋骨、肌肉:皮下结节、瘰疬、痰核,深部肿块,或成瘘管流溢脓血(阴疽流注) 痰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痰作祟”,“凡有怪症,莫不由茲凡有怪症,莫不由茲”。(2)痰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3)停滞脏腑。 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 困于脾:腹胀满、恶心呕吐、便溏 (4)易于蒙蔽心神:神昏、癫狂、痴呆。(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有

25、粘滞重浊之性,其致病多缠绵难愈。(6)舌苔滑腻、脉多弦、滑:痰饮致病表现非常复杂,综合起来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等八大主症,结合舌象、脉象、不难诊断。(三)瘀血(三)瘀血瘀血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滞脏腑经脉之中,或离经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滞脏腑经脉之中,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之血积于体内,未能消散。均称“瘀血瘀血”。1.1.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 (1)疼痛位置固定不移,剌痛、拒按、昼轻夜重 (2)体表肿块,局部青紫肿胀,固定不移。或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多为癥积,质硬、压痛。(3)出血: 血色紫暗夹有血块。(4)望诊紫绀:面部、口唇

26、、爪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久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5)脉诊:涩脉或沉弦,或结代。 2不同瘀阻部位症状各异: 瘀阻在心:心悸、胸前憋闷疼痛、唇舌青紫,神志不清、发狂。 瘀阻在肺:胸痛、咳血暗红或夹血块。 瘀阻肝脾:两胁肿块、疼痛拒按。 瘀阻肠胃:脘腹疼痛、呕血、柏油样大便。 瘀阻胞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血色紫暗有块、或闭经、或崩漏。 瘀阻四肢:局部冰冷、皮色暗红或青紫、坏死(脱骨疽)。 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为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病因病机),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观中的体现。五、中医治疗的法则五、中医治疗的法则 治则

27、的主要内容: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协调阴阳、扶正与祛邪、三因制宜(一)三因制宜(一)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又称“四时异治”。 (1)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秋冬寒凉气候,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苦寒伤阳。“冬不用石膏”。(2)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温热气候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夏不用附桂”。(3)夏天暑邪致病多兼湿邪,故治病要注意清暑化湿。(4)秋天气候干燥、治病慎用香燥之品,宜用辛凉润燥。 2.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又称“五方异治”。(1)西北

28、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机体体质较壮,腠理致密,病多内伤或外寒里热,治宜散外寒,清里热,药量宜重。(2)东南地区气候温热潮湿,机体体质较弱,腠理疏松,病多为外感、痈疡或生内伤,治宜敛阳气,温内寒,药量宜轻。 3.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根据体质 阳胜或阴虚之体:宜寒凉,慎温热。 阴胜或阳虚之体:宜温热、慎寒凉。 体质强盛:药量宜重 体质瘦弱:药量宜轻(2)根据年龄 老人生机减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 或虚实夹杂,多用补法,慎用攻下,药量宜轻。 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阴阳未充,脏腑娇嫩,其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故有“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之说。(3)根据性别 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故应注意: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故应注意:在经行期,妊娠期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之品当禁用或慎用。产后应注意:是否恶露已尽或气血亏虚,宜采用适宜的方药。朱丹溪:“产前当清热养血”。故临床有“产前宜凉,产后宜温”之说。 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和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