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ppt课件(含音视频)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rar

相关 举报
  • 9.《说“木叶”》ppt课件(含音视频)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 说“木叶”
      • 《说“木叶”》朗诵.mp3
      • 说“木叶”.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说木叶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背景介绍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 (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第1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结论】: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引用】: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引出话题的?摆现象,引例证。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指出在古代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 “树叶”? “树”和“叶”都给人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的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 ”所包含的。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炼的缘故,诗中常用“树”和“叶”代替 “树叶 ”。树叶木叶落叶落木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 ”而不见 “树叶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为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 “木叶 ”而用 “落木 ”?阐释阐释“木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暗示性阅读阅读4 4、5 5、6 6段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和“枯桑知天风”。 揭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研读课文4-6段比较比较“木木”和和“树树”各有什么特征?各有什么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空阔)树木满树的叶子浓阴水分很充足浓绿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微黄干燥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 木 (叶)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碧绿(叶) 褐绿 (干) 干 燥 柔 软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爽朗的晴空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黄色微黄意 蕴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第5段 文本探究 归纳总结 “木叶 ”的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微黄干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单纯场合: 秋天叶落情感: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总结:总结: 树树( (叶叶) )繁茂的枝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密密层层 浓阴浓阴 饱满饱满 无飘零之意无飘零之意 落叶落叶繁密繁密 湿润湿润 飘零之意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落木无无“绵密绵密”之意之意 空阔空阔 第五段第五段 说明说明“木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午阴嘉树圆午阴嘉树圆”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因为“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品味探讨诗句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木叶下下。” 、“柔条纷冉冉,柔条纷冉冉,落叶落叶何翩翩何翩翩。”等六个诗句的意等六个诗句的意义。义。意义:意义:“木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黄与干有微黄与干燥之感。燥之感。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木叶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落 叶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情感)(落) 木 (叶)树(叶)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枯黄微黄 研读课文第研读课文第7段段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主 题 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研读课文:研读课文: 、根据课文中、根据课文中“木叶木叶”与与“树叶树叶”、“落木落木”与与“落叶落叶”相关的语句,对比它们的相关的语句,对比它们的意味的不同。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 “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 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具有“木头”等的影子,让人们更多地想到树干,“叶” 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暗示了颜色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晴秋的气息;窸窣飘零;疏朗绵密交织;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感也洗净了。 、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纯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惯于用单音节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则全然不同。“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落叶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晴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我们赞歌中的什么现象?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如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的修养的诗人们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中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既然这篇文章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若把标题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如何如何? 标题若发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把标题定为的角度来论述,这恐怕会被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为说“木叶”,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上同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木叶”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文章把深奥的文艺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层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其实就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合作探究 、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它来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月”常常用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酒”是“愁”的象征。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d.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e.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3、文中说“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对此,你有何看法? 观点一: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但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词牌和标题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 观,振奋人心。 在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柳等,这些意象都能表达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情。 观点二: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成为“流弊”。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也还有类似的常见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9.《说“木叶”》ppt课件(含音视频)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