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种群的特征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的,只有认真地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1. 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
2、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例如学生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有了一定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的比例等知识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知识内容,并且有迫切地想用科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全面的预测。
3、新课程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3. 分析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
4、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注重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本节课教学依据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4. 分析教法(1)问题驱动法:该方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系统性思维的核心素养。(2)体验学习法:根据教师设计的场
5、景,学生体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操作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拟种群的密度估算。在此过程中辅以读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4. 分析学法本节课采用观察提问、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标志重捕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得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以及意外情况对结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4. 分析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运用实验演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
6、维空间、表现空间。方法的选择和测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特定生物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标志重捕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得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以及意外情况对结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二、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的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内容如下:1.教学主题: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
7、群的特征 ”一节 ,是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 主要从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和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理解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生态系统的学习做铺垫。“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第章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个体层面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生命系
8、统的特征,对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个体与整体的生命观具有重要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等种群的特征,这些内容不仅为学习本章的重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奠定了基础,也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更为学生系统地形成生态学的观念搭建了框架。在学习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时,从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用绿豆模拟调查调查单位面积下某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是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从本节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
9、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把握。通过具体学习本内容后,应该实现以下课程价值:如在不确定尝试过程中探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通过模拟试验认识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探究性学习和数据获取、分析、转化、呈现(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相关能力,并在学
10、习过程中体验过程乐趣。 2. 教学对象学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知识方面,学生对生命的结构层次有一定的了解,理解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对种群密度有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具体的概念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并不清楚。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层次不同,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表述等方面的能力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演示生活现象,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获得新知。本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适应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
11、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有效性。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3.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因此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
12、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通过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4. 学习难点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联系实际通过对几个典型的种群,用各种直观的资料和数据充分进行分析。三、学情分
13、析方法和工具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工具了解学情:1. 利用问卷法了解学情问卷法比较适合大面调查,设置问题应简洁明了,答案尽量可量化、最好是选择或判断,以方便统计。2. 利用交谈法了解学情与学生交谈,掌握真实信息,为备课及教学提供一手资料。在本课教学前,和学生谈话沟通,就能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也有一些担心的心理。3. 利用“作业批改”了解学情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业批改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以及规划以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以求达到了解学生学习
14、态度,学习效果,思维误区,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目的。4. 利用“教学观察”了解学情所谓教学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如“家访法”、“谈心法”、“测试法”等等,老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心观察,多总结经验,多开动脑筋,把多种的方法灵活运用,以期达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