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报考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祝你考试成功!(第 4 页 共 4 页)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考试年度:2019年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F521-会计学综合 适用专业:120201会计学友情提醒:请在考点提供的专用答题纸上答题,答在本卷或草稿纸上无效!(1) 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15分)1. 谨慎性原则2. 实际利率3. 或有事项4. 股票股利5. 实质性程序(2) 简答题(3题,每题5分,共15分)1. 简述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2. 什么是滚动预算法?它有哪些优点?3. 审计师进行审计前一般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简述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其组成要素。(3) 实务题(
2、4题,每题10分,共40分)1.甲公司采用永续盘存制。2018年6月1日存货结存6 000件,单价4.00元。当月有关存货的收发情况如下:(1)6月5日购入4 000件,单价4.20元;(2)6月10日出售8 000件;(3)6月18日购入6 000件,单价4.60元;(4)6月25日出售4 000件;(5)6月28日购入4 000件,单价4.80元;(6)6月30日,经过盘点库存存货8 000件。要求:分别按照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月销货成本和结存存货的成本。2. 乙公司按照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2017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450 000元,“坏账准备”
3、科目无余额;2018年6月,确认应收A公司的账款18 000元已无法收回;2018年10月,收回以前期间已作为坏账予以转销的B公司账款12 500元。2018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320 000元。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该公司有关坏账准备的下列会计分录:(1)2017年12月31日,计提坏账准备;(2)2018年6月,转销应收A公司的账款;(3)2018年10月,收回B公司账款;(4)2018年12月31日,计提坏账准备。3. 丙公司3年前购入一台数控机床,价值68万元,由于当时数控技术不成熟,致使目前维护成本较高。现公司考虑用一台新机床代替旧机床,以节约运行成本,目前新机床的市场
4、价格为90万元。使用新旧机床未来现金流量不能完整地计算,但可获得以下有关资料:项目旧机床新机床原值/元680 000900 000预计使用年限1010已使用年限30最终报废残值/元34 00045 000目前变现价值/元450 000900 000年运行成本/元220 000150 000假设新旧机床的生产力相同,丙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0%。已知(P/A,10%,10)=6.145;(P/A,10%,7)=4.868;(P/F,10%,10)=0.385;(P/F,10%,7)=0.513。要求:(1)计算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2)计算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3)判断丙公司是否应进行设备更
5、新。4.丁公司2018年有关资料如下: (1) 本期产品销售收入90000元;应收账款期初余额10000元,期末余额25000元;本期预收的货款8000元。 (2)本期用银行存款支付购买原材料货款45000元;本期购买原材料预付货款15000元。(3)本期用银行存款支付工程用物资货款55000元。 (4) 本期实际支付工资25000元,各种奖金5000元。其中经营人员工资18000元,奖金4000元,在建工程人员工资7000元,奖金1000元。(5)期初未交所得税为1800元,本期发生的应交所得税6600元,期末未交所得税为9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丁公司现金流量表中下列项目的金额,
6、并列出计算过程(不考虑增值税):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4)“支付的各种税费”项目。(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4)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试论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2.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2016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准则。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注册制(科创板)的施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财务报表审计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围绕财务报表审计,请回答以下问题:(1)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什么?(2) 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必须有合理的质量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3)简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