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2720142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衣食住行)1.古代平民百姓不能戴冠,只能用“巾”或“帻”来包头,因这种“巾”或“帻”是黑色或青色的,故秦朝时称百姓为黔首,汉时称百姓为苍头。( )2.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右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左衽。后来用右衽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代称。( )3.黄冠是黄色的束发之冠,黄衣是黄色的衣服,二者都可以指代皇帝。( )4.“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是古代妇女所戴的头巾,借指女性,“须眉”则指老年男性。( )5.林黛玉进贾府“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中的“纨袴”是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可以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2、6.褐衣是粗布衣,为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释褐”即脱去褐衣,比喻生活变得富足。( )7.品服是古代品官所着之服,古代官员分为九品,品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如唐代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大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8.胡服是中国古代西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服装,适于骑射。唐代服装受胡服影响很大。( )9.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归功于汉代中原和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当时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等。( )10.“残羹冷炙”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羹指热水,炙指烤肉。( )11.饥馑指灾荒。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

3、12.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五谷是五种谷类,在古代所指不同,但均含有稻。( )13.义仓是旧时一种储粮备荒的社会习俗,是由民间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行为。( )14.“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清酒”指的是过滤掉渣滓的酒;“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酒”指未过滤的酒,一般用糯米、黄米等酿制,较混浊。( )15.孔雀东南飞中“槌床便大怒”的“床”与现代的床含义相同,都是指睡卧的器具。( )16.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句,“榻”指的是供睡卧的床。( )17.“帷幄”原指帐幕、帷幔,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还可以指将帅的军帐。( )18.古代居室一般坐北朝南,分

4、堂、室、房等,其中女子的卧室称为闺房。( )19.“舆”指秦汉以后君后乘坐的车子。“肩舆”指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20.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21.车驾,古代专指帝王和王公贵族所乘的车。所以以“宫车晏驾”讳指帝王或王侯去世。( )22.古代将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称为“驷”,且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 )23.乘传指乘坐驿车,也指奉命出使。传,驿站的马车。驿站即古代的旅店,是供来往官员商旅休息的场所。( )24.驰传是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也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25.

5、古人乘车,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居右,虚左即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乘兵车与此相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历法乐律)1.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取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 )2.年号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3.“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年次纪年法。( )5.闰月,指农历中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6.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殷周时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后世指农历

6、每月十五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7.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8.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辰时即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春节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10.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11.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12.丁卯、己巳、戊申,为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7、( )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48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14.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后世常以甲子指岁月、年龄,如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 )15.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纪年时,年号和干支不能并用。( )16.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指23点至次日1点,午时指11点至13点,申时指17点至19点。( )17.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18.干支纪年可以用来表示大事件,如“靖康之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19.古人把正月初

8、一称为上元或元旦,把正月十五称为元日或元宵。( )20.“中秋”就是秋天的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称。( )21.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22.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23.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 )2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25.孟秋为农历七月,通常为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通常为寒露、秋分二

9、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通常为白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均分成二十四段,分别在十二个月中,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夏至白日最长,冬至白日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29.“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30.古代举办宫廷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燕乐”全部来自民间。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音乐,称为“雅乐”。周代“雅乐”指“六舞”。( )3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10、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民间乐舞,也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33.五声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变羽。( )34.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乐曲均由若干音所组成,或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中总共有十二律吕。( )35.俗乐是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是文人墨客所制作的雅致的音乐的泛称。(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衣食住行1.古代平民百姓不能戴冠,只能用“巾”或“帻”来包头,因这种“巾”或“帻”是黑色或青色的,故秦

11、朝时称百姓为黔首,汉时称百姓为苍头。( )2.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右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左衽。后来用右衽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代称。( )解析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应是向左掩,中原一带人民则是右衽。后来用左衽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代称。3.黄冠是黄色的束发之冠,黄衣是黄色的衣服,二者都可以指代皇帝。( )解析“二者都可以指代皇帝”错,黄冠指代道士。4.“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是古代妇女所戴的头巾,借指女性,“须眉”则指老年男性。( )解析须眉代指男子,而非老年男性。5.林黛玉进贾府“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中的“纨袴”是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可以借指富贵人家的子

12、弟。( )6.褐衣是粗布衣,为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释褐”即脱去褐衣,比喻生活变得富足。( )解析“释褐”比喻开始出任官职。7.品服是古代品官所着之服,古代官员分为九品,品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如唐代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大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8.胡服是中国古代西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服装,适于骑射。唐代服装受胡服影响很大。( )解析“胡服”是中国古代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装的总称。9.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归功于汉代中原和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当时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等。( )10.“残羹冷炙”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

13、的东西。羹指热水,炙指烤肉。( )解析“羹”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11.饥馑指灾荒。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12.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五谷是五种谷类,在古代所指不同,但均含有稻。( )解析唐代以前,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所以最初的五谷中无“稻”。13.义仓是旧时一种储粮备荒的社会习俗,是由民间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行为。( )解析义仓是由国家组织的。14.“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清酒”指的是过滤掉渣滓的酒;“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酒”指未过滤的酒,一般用糯米、黄米等酿制,较混浊。( )15.孔雀东

14、南飞中“槌床便大怒”的“床”与现代的床含义相同,都是指睡卧的器具。( )解析“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一种坐具,与现代的床含义不同。16.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句,“榻”指的是供睡卧的床。( )解析“榻”指的是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17.“帷幄”原指帐幕、帷幔,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还可以指将帅的军帐。( )18.古代居室一般坐北朝南,分堂、室、房等,其中女子的卧室称为闺房。( )19.“舆”指秦汉以后君后乘坐的车子。“肩舆”指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解析“舆”原指车厢,泛指车子,后又转义为轿子。秦汉以后君后乘坐的车子叫“辇”。20.古代

15、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21.车驾,古代专指帝王和王公贵族所乘的车。所以以“宫车晏驾”讳指帝王或王侯去世。( )解析“车驾”专指帝王所乘的车,“宫车晏驾”讳指帝王去世。22.古代将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称为“驷”,且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 )23.乘传指乘坐驿车,也指奉命出使。传,驿站的马车。驿站即古代的旅店,是供来往官员商旅休息的场所。( )解析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24.驰传是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也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25.古人乘车,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

16、乘居右,虚左即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乘兵车与此相同。( )解析乘兵车时,主帅居中为尊,驭者居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历法乐律1.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取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 )解析“取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错。农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的。2.年号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3.“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年次纪年法。( )解析“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5.闰月,指农历中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

17、月”。( )6.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殷周时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后世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解析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7.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8.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辰时即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解析辰时是上午7点至9点。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春节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解析排第一的不是“春节”,应该是立春。“立”

18、是开始的意思。10.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11.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12.丁卯、己巳、戊申,为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48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解析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60组,称为一甲子。14.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后世常以甲子指岁月、年龄,如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 )15.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纪年时,年号和干支不能并用。( )解析

19、纪年时,年号和干支可以并用,年号置前,干支在后,如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16.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指23点至次日1点,午时指11点至13点,申时指17点至19点。( )解析申时指15点至17点。17.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18.干支纪年可以用来表示大事件,如“靖康之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解析“靖康之变”中无干支,“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9.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上元或元旦,把正月十五称为元日或元宵。( )解析“上元”指正月十五,“元日”指正月初一。20.“中秋”就是秋天的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

20、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称。( )21.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不能特指农历正月初一。22.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解析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23.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 )2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25.孟秋为农历七月,通常为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通常为寒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通常为白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解

21、析“寒露”通常在农历九月,“白露”通常在农历八月。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均分成二十四段,分别在十二个月中,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解析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均分为二十四段。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解析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排最后的是大寒。28.夏至白日最长,冬至白日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29.“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30.古代举办宫廷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燕乐”全部来自民间。古代帝王

22、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音乐,称为“雅乐”。周代“雅乐”指“六舞”。( )解析“燕乐”大多来自民间。3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民间乐舞,也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解析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乐舞。33.五声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变羽。( )解析“二变”指变徵和变宫。34.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乐曲均由若干音所组成,或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中总共有十二律吕。( )35.俗乐是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是文人墨客所制作的雅致的音乐的泛称。( )解析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音乐。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