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3038095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1)经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2)政治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法国从越南侵入亚洲。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美国积极参与侵华活动。2.中国(1)总体特征: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2)主要表现:

2、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顽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上相对落后。军事上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社会上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二、两次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2)过程: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

3、争。2.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寻找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爆发: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2)过程:清政府组织了抵抗,部分民众也自发抵抗(如三元里人民抗英)。(3)结果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

4、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3.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亚罗号”事件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2)过程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

5、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2)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

6、眼看世界的人。2.主要人物及成就(1)林则徐: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7、的主张。深化提高1.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生长。(3)思想上: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4)政局上: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5)外交上:被动对外开放,客观上有进步意义。(6)革命阶段上: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具备民主革命的特征。(7)社会生活上:随着4567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2.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

8、“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社会危机: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思想基础: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路。(3)根本目的:巩固清朝封建统治。(4)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5)特点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没有进一步实践,尚未引起统治阶级高层、广大民众的重视。(6)评价进步性: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局限性:开眼看世界的大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着

9、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也限制了新思潮的发展,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一度被列为禁书,中国人开启民智之事任重而道远。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洪秀全多次科考落第后极端失望,吸收在广州得到的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拜上帝”的主张。(2)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3)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上路线:广西湖南湖北武

10、昌九江、安庆南京。定都: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4)军事鼎盛:经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5)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江,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6)重振国威最高领导层: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主要战役: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败于曾国藩的湘军。(7)走向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军节节败退,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及其结果(1)内容:天朝田亩制度(前期):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11、,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资政新篇(后期):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3)未能实施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4.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口号:“师夷

12、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3.目标:“自强”“求富”。 4.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5.主要内容(1)自强: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2)求富: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3)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4)创办新式海军:以北洋舰队为代表。6.评价(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洋务派期望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3)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

13、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3)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2.中法战争与中国西南边疆接壤(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清朝的藩属国),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经过战争打响:1883年底,中法战争打响。马尾战役: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

14、毁福州造船厂。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倒台。停战:清廷下达停战令。(3)结果: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4)影响: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3.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方面: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朝鲜方面: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2)经过丰岛海战:日本出兵朝鲜,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战争爆发。平

15、壤战役: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此次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让步:承认朝鲜独立。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款2亿两白银。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16、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清政府借款:为了在三年内交付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3.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德国租胶州湾,法国租广州湾。4.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是资本输出的表现,法

17、国首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深化提高1.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进步性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平等、平均的革命性。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局限性阶级局限性: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分散性和自私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

18、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证就是典型的例证。时代局限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发展,没有先进阶级来领导农民战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力量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2.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列强之间的关系: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到以争夺在华利益为主。(3)中华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中国的经济结构: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增强。(5)民主革命进程:民族资产阶

19、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民主革命;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2)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

20、面(3)失败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梁启超被迫逃亡,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康有为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被废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他措施均被废止。失败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4.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民族矛盾:西方势力深入中

21、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反洋教斗争兴起。2.概况(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清政府态度: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列强态度: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被控制利用: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5)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3.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2、”。(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1.经过(1)开始:1900年5月,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顽强阻击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保卫战: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清政府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4)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5)

23、议和: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与列强议和。2.影响(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3)“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议和签约(1)议和: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2)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1)主要内容:慈禧太后见列强未把她列为“祸首”而大喜过望,感激不尽。惩办

24、“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深

25、化提高1.戊戌维新运动的内容及评价(1)内容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的特权。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矿务铁路总局,鼓励商办矿业、铁路;等等。文教: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人才选拔。军事:裁减绿营,建立新式军队,改用西洋军事训练;添造兵船。(2)评价革命史观: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起的,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直接目的。近代化史观:

26、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文化上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点燃了民主的火炬,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社会意识的近代化。社会史观:传播了维新思想,促进了社会思想、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抵御外侮的主张。(2)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见的危局,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3)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4)戊戌维新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次变法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5)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兴起。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梳理-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