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淮安市心理咨询中心 郑直.l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l躯体化是一个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名称。l躯体化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l抑郁症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 .l各类躯体化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精神刺激及相应的情绪激活主要采取了躯体性反应方式而不是认知性反应。
2、.l人格及早年习得经验 。l抑郁心境伴随的植物神经症状被着重报告。 l病人用躯体隐喻方式来表达情绪苦恼。l并存躯体疾病症状的加重。 l怕被诊断抑郁症后遭歧视 。l回避与医生讨论心理社会问题。 .l情绪激活的生理伴随后果作为其组成部分而发生。l也与其人格、早年经验、个体与家庭、医生、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有关。l医源性因素如过度医学检查、模棱两可的诊断说明,不适当的科普解释 。.l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
3、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l即使其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甚至存在明显抑郁和焦虑时同样如此。患者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一再要求医学检查,常有一定程度的寻求注意(戏剧性)的行为。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l躯体化障碍l转换性障碍l疑病性障碍l身体变形障碍l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l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l未标明的躯体形式障碍 .l躯体化障碍(F45.0)l疑病障碍(F45.2)l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F 45.3)l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F45.4)l其
4、他躯体形式障碍(F45.8) .l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 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往往有所夸大 。l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申诉也很常见。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病程呈慢性波动,有多年就医检查或手术、用药的经历,患者可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长期功能损害 。.l主要特征是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优势观念。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l患者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常频
5、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 l身体变形障碍(BDD)和疾病恐怖归入疑病症范畴 。 .l主要特征为具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病人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发生了身体疾病。.l最常见最突出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咳嗽与过度换气)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神经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有相信上述器官或系统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优势观念而求助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l主要特征是突出申诉持续
6、、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常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l首先检查有无躯体疾病 。l考虑抑郁症和焦虑症(特别是惊恐障碍)躯体化的可能性 。l在躯体形式障碍范围内进行鉴别诊断。 .l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两年,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l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保证。l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l长期相信表现的症状隐含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念,认为有畸形或变形。l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忠
7、告和保证。.l持续存在植物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脸红,这些症状令人烦恼。l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主诉。l存在上述器官可能患严重(但常为非特异的)障碍的先占观念和由此而生的痛苦,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l所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l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l不能用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l有证据表明,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是其主要病因。.l 对躯体化病人进行全面评估。 l特别注意医患关系。 l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原则: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联用。 .l治疗目标是帮助病人认识问题的性质。 l医生首先应表明:对病人体验症状的痛苦、认为自己有严重身体疾病的信念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表达医生的关心,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然后一起对其论据进行审视,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l同病人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l 盘诘和检验病人的威胁性负性信念。l 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 。医生要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l可根据病人症状结构的特点选择应用 SRI、 SSRI、黛力新、多塞平、万拉法辛等。 l过分依赖用药者,申诉失眠,焦虑疼痛时使用镇静安眠药必须谨慎,因为有成瘾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