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上下结构(二)教学目标:1. 初步掌握上中下三部分大小、高矮、宽窄的书写变化。2. 能临写“莫、崇、喜、慧”四个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3. 体验上下结构中纵向三部分相叠的字结体变化的美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上下结构字中纵向三部分高矮、大小、宽窄的关系。难点:掌握上下结构中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的书写规律。教学策略:观赏、分析、讲解、示范、临写等。教具准备:笔、墨、纸、砚、多媒体、视频展台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整体感知:出示“意”字,说一说这个字是什么结构。2、 出示本课课题:上下结构(二)。二、 学习新知。1、 分析“意”字。(1) 出示“意”,请学生
2、观察并仔细研读书本中关于“意”字上中下三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说明。(2) 指名学生发言,说说“意”字的上中下比例关系。(3) 教师小结书写要领:“意”字上中下三部分高度相当,宽窄不一、上部分重心偏左,下部分重心偏右。(4) 观赏视频中教师的范写,并小结。2、 勾摹试写。(1) 出示“尽、章、葬”三字,请学生用方框勾勒各个部分,看看它们的大小比例关系。(2) 学生勾勒、反馈,教师总结。3、 范字练习。(1) 出示“莫、菩、崇、喜、灵、慧”六字,请学生说说这六个字的上中下比例关系。(2) 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些字的书写要领。“莫”字中间部分窄而下部分宽。“菩”字号间部分宽而下部分窄,长横承上启下。“崇
3、、喜”两个字中间部分较扁而宽绰,上下两部分不宜过分挤压,避免拥塞。“灵、慧”两个字中间部分稍窄,上中下三部分参差错落。(3) 师范写“莫”字,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三部分的比例和宽窄。(4) 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重点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5) 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巩固上下结构中纵向三部分相叠类型字的比例关系,发现它们的基本规律。三、 拓展延伸1、 观察比较。观察不同书法家处理“灵”字纵向三部分相叠变化的重点。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好了,同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令人体会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2、 拓展思考。(1) 打开投影,观察“昼、葺
4、、萼”三个范字,想一想上中下三部分的大小比例如果改变,这些会变成什么样?(2) 学生思考反馈,老师总结。3、 了解祭侄文稿。(1) 出示祭侄文稿,请学生欣赏。(2) 说说看了祭侄文稿的感受。(3) 老师介绍祭侄文稿,帮助学生了解祭侄文稿书写的时间、背景及书写风格。四、整理反思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2、清洁、整理学具。板书设计:第9课 上下结构(二)纵向三个部分相叠三部分高度相当宽窄不一上部分重心偏左下部分重心偏右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找出规律附祭侄文稿赏析: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
5、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