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心亭看雪的淡笔浓情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湖心亭看雪的淡笔浓情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品读文章写景之妙,体会文言的精简凝练之美,加强文言词句的积累。 3.关注文章细节之处,并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浓浓的深情。教学重点:品读文章写景之妙,体会文言的精简凝练之美。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浓浓的深情。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 导入柳宗元的江雪用凝练的笔触勾勒了大雪过后千山万径中人鸟绝迹的寒江独钓图。诗中的天地万籁俱寂,一尘不染,而渔翁却在孤傲地垂钓。由此导出同是写雪景的文章湖心亭看雪,领略作者笔下的景致与其中的情味。二明笔下所写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
2、知文章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的准确和整体的顺畅,通过语调、重音、节奏的把握,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呢?你是如何读出的?学生A:整体界定了大雪后西湖的寂寥和空旷的氛围特点。这可以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看出来。老师:抓住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就是“消失”。这句话突出了西湖整体环境的寂寥、空旷和凄清。学生B:突出了西湖雪夜景致的纯粹和净雅。这可以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体现出来。老师:作者确实是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和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这时看雪的总印象、总感觉是“上下一白”。除了上面两位同学的回答外
3、,作者还营造了一种天、地、人合一的如画般的美感境界。这可以从“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看出来。三赏雪中景致一、作者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来写西湖的雪景呢? 学生C: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老师: “雾凇沆砀”,点明了气候特点,写出了南国之雪温情的一面。水汽弥漫,冰花皎然,上下一白,令人浮想联翩。前面讲到,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总体印象是“上下一白”。作者还采用了集合式描写的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4、、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上文宏观“上下一白”写景之后,这里分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描写的对象越来越小,写出了视线的移动和景物的变化。二、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体现文章怎样的语言特点呢?学生D:简洁凝练的特点,全文通俗易懂。老师:从全文看,作者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静雅之美,以及在亭上遇到金陵人的乐趣。全文加上标点,也不足200字,极其简练。语言接近口语,浅显易懂。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精简凝练。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不铺陈,点到为止。往往是寥寥数语,而神情倶现,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
5、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描写来写意传神的。四探“痴”中情味一、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E:作者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作者不找朋友去,而是自己独自前往;其次是对西湖雪景的痴迷,“更定”的时候,天那么能还要出去观赏雪景,可见作者对雪景的迷恋。老师:首先,我们来看痴行。作者挑选了“更定”时分,也就是晚上八点左右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这是一天中寒意渐浓、别人都不愿选择的时间,且是“独往”,反映出作者特立独行的一面。其次,在痴行本身也折射出作者对雪景的痴景。文中的雪景皎洁、纯粹、静雅,在这大雪无痕的世界,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这
6、些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二、最后是痴情,如何理解?通过补充的材料,联系课文,结合作者的痴行和痴景,感知作者浓浓的“痴情”。材料一 “湖心亭看雪”之事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消极避世,居住在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是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材料二 西湖梦寻自序:“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材料三 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
7、接。”“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在陶庵梦忆中,凡是记载往日游览的作品,作者大多都会标上明朝的纪年。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从文中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和无限的怅惘,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情趣和怀念故国的感伤之情。此外,本文的语言虽然淡雅朴素,简洁明快,却饶有情韵,耐人寻味,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即有文的画意,也有诗的气质。五重温作者的淡笔浓情通过朗读,再次重温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淡笔浓情。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