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一、经典诗文诵读误区1 .混淆诵读与朗读。朱自清认为“诵读是独自一个人默读或朗诵,或者向一些朋友朗诵。”在小学经典诗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混淆了诵读与朗读的内涵,而对于经典诵读含义的解读,应该意识到诵读的形式典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朗读、朗诵、背诵,也可以不出声的默读,甚至可以唱读一一吟诵。在当前经典诵读教学中,关于对经典诵读含义的解读,许多教师只是把诵读简单地理解为朗读,没有认识到诵读的形式与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出声地朗读、朗诵、背诵、也可以不出声地默读,甚至可以是唱读一一吟诵,误把诵读当作朗读。2 .混淆不求甚解与死记硬背。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方式就是不
2、求甚解,读书时只需领会诗文大意,不必在字句上过分斟酌。在小学诗文经典教学中,部分老师错误理解,认为经典诗文不需老师的指导,并且引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指导思想,要求学生反复读、反复背。其实可以对经典诗文的背景、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样会加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强调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经典诗文内容,那样的诵读是没有意义。二、经典诗文诵读意义1 .塑造学生人格。经典诗文是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典诗文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语都足以给我们以深刻印象,深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健康人格。经常诵读经典诗文,会培养学生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良好习惯。经典
3、诗文中的“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的为人之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格塑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处事告诫;“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的感恩图报,都会积极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诗歌诵读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语言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经典诗文中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伴随着经典诗文诵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与精神风貌,一直影响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2 .提升写作能力。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写作的源泉。经典诗文是写作中必要的素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锲而不舍,金石
4、可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太多。我们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中经典篇目之外,还会适当补充古诗词、古文等,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有意识让学生多感受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美与高尚的熏陶。只有广泛朗读、诵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写作中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现代心理研究,过多的讲解会降低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质量。可见,让学生读多了,诵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感悟其内涵。我们诵读时,充分调动脑、口、眼、耳等,充分思考,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写作的创作能力会大幅度提高。三、经典诗文诵读途径1 .注重环境氛围渗透。影响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就是学习气氛和课堂教学环境,因此开展经典
5、诗文诵读时要注重营造环境气氛。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校园墙壁文化,每块墙壁设置一个阅读主题,让其在经典诗文诵读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走廊墙壁上设置人生哲理的阅读主题,内容简短便于阅读,寓意深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阅读、思考。另外开展“课前一吟”的活动,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吟诵古诗一首,这样增加学生诗文的积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班级成立图书角,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多角度增加学生阅读量。2 .加强课外活动转化。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这样有效落实诵读教学课程,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情趣和道德情操。具体的诵读活动有如下:组织各类诵读竞赛、在学校广播站设立“经典诗文诵读”专栏、编写“经典诗文”主题手抄报或黑板报以及“经典诗文赏析”征文活动等等。通过以上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展示经典诗文诵读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兴趣。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学生更加明礼识仪了,每人身上都多了几分儒雅,文明习惯逐步养成,班风班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更为重要的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