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费孝通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
2、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二、创作背景 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
3、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乡土中国收集的是费孝通于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时的讲义,当时他应世纪评论杂志之约,分期连载而成,后于1947年出版于上海观察社组织出版的“观察丛书”中。1985年,乡土中国重版于三联书店,日后又陆续产生多个版本。内容概述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首次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本书是费孝通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
4、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特点艺术特点 一、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字左右,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学术识见。二、语言平实生动、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
5、功力外,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三、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题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政治等角度展开,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阅读建议阅读建议 1要有阅读的“预期”。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学术著作往往
6、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4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5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阅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7、2 2相关概念梳理相关概念梳理借助语言的社会借助语言的社会团体格局团体格局系维着人民的宪法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小家族小家族男女求同男女求同礼治秩序礼治秩序调解体系调解体系无为政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长老统治地缘社会地缘社会法理社会法理社会 3.相关概念理解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法理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借助语言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社会。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8、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在道德体系发生权力的观念下,为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生了宪法。小家族:不仅限于亲子的,不仅限于生育功能的事业社群。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任务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比如乡土中国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高考考点链接高考考点链接 近几年全国
9、卷全部采用了社会科学类文本作为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内容。关注传统文化、现实社会,注重人文积淀与人物精神则是选文的重要标准。故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关于乡土乡愁、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变迁等内蕴民族凝聚力的文本,将会成为选材的重点。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篇名 核心观点关键概念主要材料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乡土本色1.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社会模式 2.2.以农为生的人,世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是变态。3.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既有光荣,分
10、不开,既有光荣,也受束缚。也受束缚。有机的团结有机的团结(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法理社会)美美 国国 朋朋 友友 的的话话 ;史史 禄禄 国国先先 生生 的的 话话 ;电电 影影 里里 的的 风风俗俗 ;西西 洋洋 商商人的故事人的故事先概述中国社会先概述中国社会乡土特色,再从乡土特色,再从不同角度列举事不同角度列举事实论证中国人靠实论证中国人靠土地谋生,而后土地谋生,而后分析由此带来的分析由此带来的聚村而居的社区聚村而居的社区特色,最后讨论特色,最后讨论熟人社会的规矩熟人社会的规矩与信任。与信任。第1章文字下乡文字下乡 主旨:主旨: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
11、说明在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摘要: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面对面社群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2-3章1、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行动?、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行动?支持文字下乡行动,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
12、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开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让乡下人“聪明”起来。2 2、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文字下乡字下乡”为题?为题?以乡下人是否“愚”为切入点,讨论在怎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文字需要下乡,如何完成文字下乡。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
13、不必求助于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亲密接触、反复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综合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内容,你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具体体现为:乡土社会里,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语言是表意功能比文字更加完善的工具,而且还有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帮助表达,根本用不着文字传情达意。乡土社会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
14、助记忆。第4篇差序格局主旨: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第4章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区别是什么?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界限模糊不清。西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请结合乡
15、土社会中的事例,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差序格局”的特点:以自己(家庭)为中心;可大可小,有伸缩性;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主旨主旨: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摘要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
16、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和信。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团体格局中象征着团体的神是无私的差序格局每个人在神面前平等神对每个人公道否定亲子联系人人共有“天父”人人互相尊重权利团体也要保障个人权利产生了宪法没有超乎私人的道德观念每条私人关系的线附着一种道德要求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君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所有价值标准不
17、能脱于差序人伦而存在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第第6篇篇 家族家族主旨: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摘要:摘要:“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第6章 4、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有什么不同,试用文中的观点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格局。(1)西方家庭:界限明确(一个家庭的人数是清晰的)。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子女成年后独立出去。生活堡垒:家
18、庭是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没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具有暂时性。(2)中国家庭:界限模糊,有伸缩性,更像是“家族”。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事业社群: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具有绵续性。第第7篇篇 男女有别男女有别主旨主旨: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摘要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亚普 1、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
19、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1)因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就是“男女有别”;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土社会高度稳定。(2)在现代社会里,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不是一种生育的手段,而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第第8篇篇 礼治秩序礼治秩序主旨主旨: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摘要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第8章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