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赠、刘”等10个字。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重点】 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巩固,方法引导1.学生背诵山行。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预设2:
2、可以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设计意图】回顾古诗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的引领。4.小结: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板块二:方法迁移,学习赠刘景文1.交流学习。(1)结合注释,说题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明确“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2)师生合作,了解诗人。出示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
3、家之一。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水调歌头潇湘竹石图等。(3)交流讨论:苏轼是想送给好朋友刘景文什么呢?2.读好古诗,读出停顿。(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念j.(2)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3.自学古诗,了解大意(1)出示要求:想象古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板书:荷尽菊残 秋末特征);并且运用这种
4、方法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板书: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理解思考,通过注释来理解“君”字,指的是刘景文。请学生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启发:诗人为什么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联系“傲霜枝、橙黄橘绿”,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如: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积极向上;要乐观面对生活。)(板书:赞赏 勉励)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诗。预设:前两句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
5、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勉励友人的感情。 6,熟读成诵。【设计意图】以“读好古诗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为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已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7.小结: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斗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切关心和勉励。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读准多音字“挑”。(3)借助
6、注释交流理解“挑促织”的意思。(4)小组展示,读好停顿。集体展示朗读。3.学生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大意。(1)教师出示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2)小组学生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思。如由插图可知“挑促织”是指孩子们拨弄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近处:梧叶 秋风 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捉蟋蟀,
7、此时,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怀念童年、思念家乡)(板书:思乡之情)4.小组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设计意图】由自主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5.小结: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板块四 回顾比较,同中寻异1.本课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诗歌,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呢?(1)自读感悟。(2)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小组间互相补充。2.教师总结:美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
8、的情思,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后阅读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读同一主题的作品,去发现、比较作家表达的独特视角。板块五:学写生字,拓展延伸1.幻灯片出示会写字,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归类。点击幻灯片分类:“径、赠、刘、残、橙、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寒、霜、盖、菊”,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君、送”,半包围结构。2.选择生字,指出易错点。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横画、竖画较多,要注意间距均匀。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学生练写。展示评价。
9、4.请学生完成古诗填空题。(1)远上 石径 ,白云 有人家。(2)荷尽已无擎雨盖, 犹有傲霜枝。(3)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设计意图】在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寒、盖、霜”等字中的横画较多,在书写时重点指导,并进行范写。随后进行诗句的填空练习,在巩固书写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诗句。5.品读秋天的诗,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6.课堂小结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让我们沉醉于深秋的迷人景色之中。秋天是一个“色彩明艳”的时节,是一个“橙黄橘绿”的时节。这里有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有春的希望、夏的守护、冬的憧憬,更有人们收获的喜悦。而夜书所见则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
10、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含有物态声情的诗文,把我们带进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7.当堂检测。8.课后作业。(请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寒山 人家 山行 喜爱、赞美古诗三首枫林晚景 荷尽 菊残 秋末特征 赠刘景文 赞赏 勉励 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 近处:梧叶 秋风 夜书所见 思乡之情 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 【课后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想象诗句的画面,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成功之处: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课前导入,通过拓展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三首古诗,我采用“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迁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过程当时借助图片、生活实际、注释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加强语文要素的学习。不足之处:在教学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重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