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338154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2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者:韩愈1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及及“说说 的文体知识的文体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词,疏通文意。2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鉴赏本文中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体会其在文中、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鉴赏本文中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3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韩愈(韩愈(768768824824)字)字退之退之,唐代河南河,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2、、政哲学家、政治家治家。与。与柳宗元柳宗元合称合称“韩柳韩柳”,同为,同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的倡导者。苏轼称他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名门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氏是名门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昌黎,死后,死后谥号谥号“文文”,故又称,故又称“韩文公韩文公”。韩愈韩愈有有“文章巨公文章巨公”和和“百代文宗百代文宗”之名。之名。著著昌黎先生集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优秀散文。他

3、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语言质朴,气势雄壮。作者介绍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文学常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

4、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解 题 魏晋以来,魏晋以来,门阀制度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5、柳宗元指出: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后学(学生)(学生),作,作师说师说,因,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而为师。世(世人)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把握节奏,以小组为单位,疏通熟读课文,把握节奏,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字词句,理解文意。字词句,理解文意。(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

6、活用,一词多义,(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活动二:诵读文章理解文意梳理文意 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之者,孰孰能无惑?惑而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乎吾前,其闻闻道也固固先乎乎吾,吾从而师师之;生乎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乎吾,吾从而师师之。吾师师道也,夫庸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梳理文意 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之者,孰孰能无惑?惑而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为

7、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乎吾前,其闻闻道也固固先乎乎吾,吾从而师师之;生乎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乎吾,吾从而师师之。吾师师道也,夫庸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求学的人用来的传授代知识谁表转折,却它们作为疑惑在知道本来比以为师在比以为师名作动,学习哪里因此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的

8、,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贵贱,不论(年龄)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原因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两个角度阐释论证小结论证小结梳理文意 嗟乎!师道之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之无惑也难矣!古之之圣人,其出人出人也远矣

9、,犹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众人,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益圣,愚益愚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而教之,于于其身身也,则耻耻师焉,惑惑矣!彼童子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梳理文意 嗟乎!师道之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之无惑也难矣!古之之圣人,其出人出人也远矣,犹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众人,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益圣,愚益愚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而教之,于于其身身也,则耻耻师焉,惑惑矣!彼童子彼童子之师,授

10、之书而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风尚主谓取独主谓取独的超出一般人尚且一般人低于表转折以为耻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大概表顺承对于自己以为耻糊涂那未成年的男子表并列 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

11、答疑难问题。梳理文意句读之之不知,惑之之不解,或或师焉,或或不焉,小小学而大而大遗,吾未见其明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族,曰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彼与彼年相若相若也,道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今其智乃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梳理文意句读之之不知,惑之之不解,或或师焉,或或不焉,小小学而大而大遗,吾未见其明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族,曰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彼与彼年相若相若也,道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12、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今其智乃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宾语前置的标志有的小的方面表转折明智以为耻类说如此之类他差不多学问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主谓取独看不起竟然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一般翻译成“不以.为耻不齿不齿”前边可以加前边可以加“所所”,构成,构成“所不齿所不齿”。如:。如:“世人所不齿世人所不齿”等。等。“不耻不耻”前边不能加前边不能加“所所”。不齿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

13、接东西前加“于于”,构,构成成“不齿于不齿于”。如:。如:“不齿于人不齿于人”不耻不耻”后边可直接接东西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构成“不耻不耻”,如,如“不耻下问不耻下问”。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

14、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不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 1、第二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分论点?、第二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分论点?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证小结论证小结2 2、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古之圣人士大夫之族自身耻师今之众人百工之人择师教子三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分论点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课文研读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

15、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从师而问耻学于师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于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择师而教耻学于师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通过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课文研读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与“今之众今

16、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圣益圣,愚亦愚亦愚”和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又都是排偶句。句。整齐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有一种参差之美,流动之自然,错落有致,有一种参差之美,流动之美。美。梳理文意 圣人无

17、常常师。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徒,其贤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必贤于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好古文,六艺六艺经传,皆通通习之,不拘于于时,学于余。余嘉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以贻之。梳理文意 圣人无常常师。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徒,其贤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必贤于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好古文,六艺六艺经传,皆通通习之,不拘于于时,学于余。余嘉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以贻

18、之。固定的以为师类才德所以不一定不一定比学术技艺喜欢全面被赠送赞许表目的,来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徳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旨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旨在说明什么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孔子事例证明观点孔子师郯子、苌弘、

19、师襄、老聃。“学者必有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第三自然段举出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孔子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证明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证小结论证小结孔子语录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说明谁可为师)证明观点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20、?以表现作者观点?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能行古道论证小结论证小结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师说提出论点(一段)(二段)对比论证(三段)1、中心论点2、老师的职能3、择师的原则1、古今对比(纵比)2、自己与 孩子对比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自比)(横比)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激励后学。阐述道理批判社会风气正面论证宣扬宣扬“从师从师”道理,抨击道理,抨击“耻师时弊耻师时弊结构图解结构图解n 随堂巩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师说中,韩愈认

21、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明确(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通假字、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学习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而而耻耻学于师学于

22、师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位卑则足位卑则足羞羞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吾吾师师道也道也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大的方面 古 今 1、学者 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与大学、中学相对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6、从而 从、而是两个词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7、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传凭君传语报平安(动词,传送,转达

23、)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动词,传讯,逮捕)传不习乎(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师焉,或不焉(动词,向老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师者者1.古之学古之学者者必有师必有师2.师师者者解惑也解惑也乎乎1.生生乎乎吾前吾前2.其皆出于此其皆出于此乎乎其其1.爱爱其其子子2.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3.余嘉余嘉其其能行古道能行古道4.其其为惑也为惑也5.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6.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虚 词代词,他的(它的)。代词,他的(它的)。代词,

24、他们。代词,他们。代词,他。代词,他。代词,那,那些。代词,那,那些。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代词,代词,的人。的人。助词,表提顿。助词,表提顿。介词,相当于介词,相当于“于于”,在。,在。助词,表反问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不耻相师(副词,互相)杂然相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长短、小大、善恶形相,岂论也哉(名词,形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名词,质地)乐桓子相赵文子(动词,辅佐,帮助)相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顺承,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则则”并用,

25、有加强对比的作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倒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则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例: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指示代词:这/这样/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动词“到.去/往”:送孟浩然之广陵;吾欲之南海结构助词:的:小大之狱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音节助词:无实义:填然鼓之宾语前置标志;定语后置标志,不译之之于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3.而耻学

26、于师而耻学于师4.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7.师不必贤于弟子师不必贤于弟子8.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结于君9.公与之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战于长勺10.积于今六十岁矣积于今六十岁矣介词,在。介词,在。介词,从。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向。介词,跟,向。介词,跟,向。介词,对于。介词,对于。介词,被、受。介词,被、受。介词,比。介词,比。介词,跟、同。介词,跟、同。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到。介词,到。特殊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非吾所

27、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3)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学”)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即“师不必于弟子贤”)(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5)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文言知识被动句一、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二、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

28、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茅屋为秋风所破三、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四、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也。孰能无孰能无惑惑?惑惑而不从师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吾吾从而师之。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29、,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贤于弟子。顶顶真真作用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修辞探微修辞探微第二课时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学者:所以:受:其为惑:其闻道也:固: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无贵无贱:求学的人 用来的同“授”,传授 疑惑的问题 知道,懂得本来 以为师 用作动词,学习 岂 无论1.解释下列词语郯子之徒:不必:专攻:同类的人不一定专门学习或研究1.解释下列词语古文:六艺:经传:通:不拘于时:学于余:嘉:贻: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古代解释经

30、书的著作 全面 被 向赞许赠送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师道:出:犹且:焉:众人:耻:益:所以:其:于其身也:则:惑矣:句读:或:不:小学:遗:族:不齿:乃:尊师学习的风尚超出 尚且,还之,代指老师 一般人 以为耻更加,越发 的原因 大概 对于;自己却 糊涂 古时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代词,有的同“否”小的方面学习放弃,舍弃类 不屑与之同列竟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或师焉,或不焉解析A项中“生”同“性”。B项,“受”同“授”;D项,“不”同“否”。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

31、矣跂:抬起脚尖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断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声非加疾也疾:劲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通晓解析A:踮起脚后跟。C.绝:横渡。D.通:全面。C CB B7.下列有关对劝学师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B.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说明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明而行无过矣”。C.师说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

32、,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D.师说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解析荀子在劝学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與马”“假舟楫”等几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 B8.下列是本课中出现的部分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B师说中的“句读”也叫句逗,古人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C师说中

33、的“巫医乐师”: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六部儒家经典。经,指儒家经典。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解析“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D D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B荀子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后天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

34、,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解析C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C C10、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2)韩愈的师说中,“”一句,是“童子之师”的任务,而“”一句,是明确说明老师的职责。(3)在师说中,韩愈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师说》ppt课件5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