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413659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183 大小:40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新版)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2.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教学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闻知识的材料、本新闻的写作背景资料。【课

2、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语音沉重的朗读下面的文字,让学生收听,融入本新闻写作的意境。(出示课件1)2022年是南京解放73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教师板书课题:1消息二则 (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

3、学生预习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二则消息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10)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

4、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3)知识链接 教师以课件出示的形式,补充新闻基本常识,为同学们学习课文做准备。1新闻(出示课件5)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2消息(出示课

5、件6)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3新闻的结构(出示课件7、8)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标题、

6、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4新闻的要素(出示课件9)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1)教师提示:注意“要塞” 中的“塞”、“锐不可当”中的“当”是多音字,注意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2)(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3)(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14、15)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集中

7、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督战:监督作战。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教师提示:注意“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意思。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出示课件16)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出示课件17)教师提示:新闻“六要素”与记叙文“六要素”有相似之处,也有少许不同,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下面请同学们在阅读第一则新闻的基础上,找

8、一下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学生1抢答: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学生2抢答:何地:芜湖、安庆之间学生3抢答: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学生4抢答: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5抢答:为何:发起渡江战役学生6抢答: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出示课件18)教师提示:同学们,先分析新闻的结构,然后讨论,最后来回答。注意区分新闻结构各部分的位置。教师点拨:新闻结构一本分为本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预设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预设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预设3: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

9、主体。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9)教师提示:分析这则消息的标题,我们应用记叙文六要素分析法,再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方面去分析其特点。预设1:获知信息:人物、地点、事件。预设2:标题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2.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出示课件20)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教师:同学们,首先分清它是什么,再分析它在新闻中的作用。教师指正: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3.导语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出示课件21)教师

10、:同学们,认真阅读这则消息,勾画出导语部分,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学生1: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学生2: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教师提示:注意,我们寻找新闻的导语,一般是从新闻的第1段中寻找。4.讨论: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出示课件22)(师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点拨:我认为,我们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首先要注意导语的特征。学生1:导语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学生2:导语主要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了什么事。教师补充:导语还包括事件的意义等。教师点拨:其次,我们要注意导语的位置。学

11、生3:比较短小的新闻(一段话),一般第一句话是导语。学生4: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一般第一段话是导语。教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知道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了。五、深读新闻,合作探究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出示课件23、24)教师提示: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学习过的记叙文的详略方面去分析。预设: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

12、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2.浏览全文,体味消息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5)教师:同学们,分析文章的语言,一定离不开语境,现在我们看看下面的语句,分析、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学生1:“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学生2:“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7)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学生3:这句中的“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反衬出解放军的英

13、勇。学生4:这句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8)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教师: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如何讨论分析,下面我叫同学回答。学生5:“直取对岸”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学生6:“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攻击强度之高,无坚不摧。学生7: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分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要素、

14、结构,了解了消息的语言特点,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与立场。课后要养成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9)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0)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新课学习,整体感

15、知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出示课件31)(教师巡视,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然后回答。)学生1: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学生2: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学生3: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学生4: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学生5:为何: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学生6: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出示课件32)预设: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16、,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探讨,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预设: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出示课件33)教师点拨:新闻记事的顺序一般是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学生: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四、深读新闻,合作探究1.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出示课件34)教师指导: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

17、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出示课件36)学生1回答: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出示课件35)学生2回答: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抵抗较为顽强,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人已经没有战斗力,所以一笔带过。(出示课件35)2.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37)教师:请同学们先找出西路军战况描述的语句,然后讨论分析,最后抢答。西路军战况:(出示课件3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学生1:这

18、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学生2: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39)教师:体味新闻的语言,我们不能离开新闻的语境去分析,现在,对下面的语句结合语境去分析。(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学生1:“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学生2:“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

19、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1)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教师提示:可以从句中的“不含”,去分析这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学生:“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教师:结合语境,分析句中 “至发电时止”在新闻中的表达效果。教师指正:“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4)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3) 和中路军所遇敌

20、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教师提示:同学们,对比一下上面两句在语言运用、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讨论后回答。学生1: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学生2: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5)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4)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预设: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6)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教师点拨:这句话,我们

21、可以从句式、语气和用词方面去分析。学生:这句话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是来督战的,结果他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这里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的神勇。(7)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6)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学生: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五、课堂小结1.这两则消息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两则消息的主题。(出示课件47)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22、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预设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同学们,通过这两则消息的学习,你们有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8)(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这两则消息有着明晰写法,我们去体会它们的写作特色吧。 教师提示: 内容短

23、小精悍,去粗取精,详略得当。(出示课件49)预设:本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能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但作者仅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基本情况来写,其余则不提,用不到二百字,就完成了对战役的完整报道。体现了作者善于择要记事的功力。 此外,对三路大军渡江战况的报道,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写得更详细。 教师提示: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出示课件50)预设: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求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干净利落地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渡江时的磅礴气势。六、随堂检测,当堂

24、反馈(出示课件5256)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下面读一毛泽东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出示课件57、58)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961)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2)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本课扫清障碍。2.默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3.速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体部分,

25、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教学后记】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4.理解诺贝尔和获奖者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诺贝尔奖及其诺贝尔的个人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

26、1)大家听说过诺贝尔奖吗?我国的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除了文学奖和医学奖,诺贝尔奖还设有哪些奖项呢?评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解开心中的疑惑。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人物及本文的写作背景。(1)文本人物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则新闻涉及的人物,了解这新闻重点人物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4)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一百多种发明,其最突出的是发明了炸药。他一生

27、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7)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新闻背景的课件,讲解这则新闻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则新闻内容做准备。预设1:(出示课件5)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出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预设2:(出示课件6)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

28、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主要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路透社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在德国亚琛创办,次年迁往英国伦敦。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1916年,公司被改组为路透股份有限公司。它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教师点拨:注意“遗嘱”中的“遗”的读音,是多音字;“拨款”中的“拨”也是多音字,注意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8)(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9)(4

29、)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0)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建树:建立的功绩。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则新闻朗读,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出示课件1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朗读完课文后,找出消息的导语、主体、背景。学生1回答:导语,第1段。学生2回答:主体,第2、3段。学生3回答:背景,第4段。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0、?(出示课件12)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新闻的结构,除了知道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还有一个结构要素“电头”,我们不可忽视。学生:这是消息的电头。教师补充:新闻的电头主要用来介绍发电单位和发电时间。2.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13)教师:要求同学们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教师巡视,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学生1: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学生2:导语交代的内容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3.同

31、学们,你们从消息的主体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课件14)教师:要求学生速读主体部分,讨论主体部分包含哪些内容。学生:主体部分是第2、3段,主要内容为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教师补充:主体部分还写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4.第4段属于消息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课件15)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要从新闻的结构方面去考虑,分析其在新闻中的作用。预设:属于背景部分,主要内容为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五、深读课文,拓展探究1.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出示课件16)教师点拨:新闻材料的安排是有讲究的,同学

32、们仔细阅读这则新闻,思考后回答。(出示课件17)学生1:详写,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学生2:略写,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学生3:原因,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2.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出示课件18)预设:(出示课件19)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

33、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3.本消息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速读课文,体会“倒金字塔结构”的结构安排。(出示课件20)教师点拨: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要结合全文来分析。预设:(出示课件21)六、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再次阅读这则消息,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2)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要结合消息的语言来分析消息语言表达的特点。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3)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

34、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学生1:“首次”和“每年”表明其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这是第一次且以后每年颁发一次。学生2:“最大”表明程度,说明这个奖项的地位。 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4)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X射线。学生1:“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学生2:X射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5)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教师讲解:“卓有成就”指

35、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4.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6)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学生:“颇有建树”中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七、课堂小结4.这则消息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27)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介绍了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情况,客观详细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及相关知识。5.同学们,通过

36、对这则消息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28)(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默默付出。诺贝尔奖无疑是对献身科学事业和人类文明事业的人的最高褒奖。每一位获奖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我们都是追梦的人,愿我们的梦想在我们努力的浇灌下开出美丽的花朵。6.我们一起明晰这则消息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出示课件29)教师提示:语言简练,内容真实。预设:本文的语言客观、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如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

37、,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本文除了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外,还对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和奖项进行了翔实的描写,这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八、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1、32)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九、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下面阅读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等三篇文章,积累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出示课件33、34、3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36-47)十、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48、49)阅读同学们的对话,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自拟标题,简单介绍书

38、法节的有关情况,写一则消息。(150字左右)甲:听说董其昌、郑板桥、齐白石、徐悲鸿、启功的作品来到临沂啦!书圣文化节期间会在临沂市美术馆展出。临沂人有眼福啦!乙:是呀,书圣文化节已经是第15届了。丙:还有“盛唐风骨”颜真卿爱国精神与书法艺术研讨会呢。乙:是的。书圣文化节秉承“抓高端打造品牌,抓惠民服务群众,抓市场繁荣产业,抓积淀传承文脉”的理念举办23项活动。甲:据说这次书圣文化节是为了纪念书圣王羲之诞辰1714周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丁:书圣文化节什么时候开幕?在哪里开幕呀?我想去看看。乙:已经举行过开幕式了。9月4日呀,就在临沂市美术馆。你不知道吗?【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

39、飞天”凌空的重点生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本课扫清障碍。2.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 【教学后记】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欣赏新闻特写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4.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特写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中国跳水队跳水的新闻资料,有关“新闻特写”的知识资料。【课时

40、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给同学们展示两幅中国女子跳水。(出示课件1、2)教师引导:大家认识中的人物吗?中国跳水队是中国体育王牌中的王牌,是中国体育奥运冠军团队,包括中国女子跳水队和中国男子跳水队,涌现了高敏、吴敏霞、郭晶晶、熊倪等领军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跳水的新闻特写,领略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出示课件3)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1)新闻特写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则新闻涉及的人物,了解这新闻重点人物情况,在课堂

41、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6、7)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的特点: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浓淡相宜,真切再现;幽默风趣,耐人寻味。(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本则新闻特写背景的课件,讲解这则新闻特写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则新闻特写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8)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有

42、删改。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教师提示:注意“翘”“衷”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0)(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教师提醒:要求学生根据读音不同,写出不同的字形。(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翘首:抬起头来。酷似:极像。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由衷:出于本心。新秀: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屏息敛声:形容小心翼翼或注意力高

43、度集中的样子。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 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教师提示:“新秀”指新出现的优秀人才。拓展称呼:“新秀”称呼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某个领域里比较成功的人为“大咖”。古代有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老将、泰斗等说法。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则新闻特写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听后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14)学生:课文主要写了吕伟跳水前的场面,跳水时动作的全过程,以及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内容。2.

44、全文着重刻画了吕伟跳水的几个镜头?试着找一找。(出示课件15)教师:同学们,找一下,先在课本上勾画,再回答。教师点拨:大家都看过电视、电影,不难理解什么是镜头画面。学生1:准备。学生2:起跳。 学生3:腾空。学生4:入水。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镜头一:准备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镜头一:准备”,同学们,读下面的语句,并进行分析。语句呈现: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学生:写吕伟跳水前沉静自若,用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她的沉静。(出示课件16)镜头二:起跳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镜头二:起

45、跳”,同学们读下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语句呈现: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学生: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美妙身姿比作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身姿的轻盈、潇洒。(出示课件17)镜头三:腾空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镜头三:腾空”,同学们,读下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语句呈现: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在空中转体的速度比作旋风,把她翻腾的动作比作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动作的娴

46、熟,体现了她的沉静。(出示课件18)镜头四:入水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镜头四:入水”,同学们,读下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语句呈现: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最后学生回答。)学生1: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的水花之小。学生2:作者抓住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写出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示课件19)同学们,除了吕伟跳水的四个镜头,作者还描写了观众反应、裁判评分等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其作用。(出示课件20)(教师运用课件展示语句,师生共同讨论分析。)1.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出示课件21)教师:要求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最后让学生回答。学生1: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学生2:“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