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3485014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3.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一门门父父子子三三词词客客 千千古古文文章章八八大大家。家。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走近作者 苏洵(苏洵(1009106610091066)字)字明允明允,号,号老泉老泉,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之一.宋代眉山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老苏”,与儿子与儿子“大苏大苏”、“小苏小苏”并称并称“三三苏苏”。苏洵为文,成就显著。论文大苏洵为文,成就显著。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著有力强,能切中时弊。著有嘉佑集嘉佑集。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博辩宏伟”。六六 国国 论论 (

2、宋(宋 苏洵)苏洵)(1)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秦秦强强楚楚大大齐齐富富 战国后期战国后期,全国统一已成历史必然。秦经全国统一已成历史必然。秦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六国商鞅变法,逐渐强大;六国“合纵合纵”抗秦,抗秦,但各有打算,联盟并不巩固。秦王政采取但各有打算,联盟并不巩固。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远交近攻”策略策略,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灭战。前灭战。前230230年秦灭邻近年秦灭邻近韩韩;前;前228228年秦灭年秦灭赵赵;前前225225年秦灭年秦灭魏魏;前;前223223年秦灭年秦灭楚楚;前;前222222年年

3、秦灭秦灭燕燕;前;前221221年秦南下灭年秦南下灭齐齐。秦灭六国。秦灭六国,结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战国”,进入了秦汉进入了秦汉封建大一统的时代。封建大一统的时代。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了文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了文章。章。任务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六国互丧sng 暴p霜露(通“曝”)草芥ji 与嬴 y 洎j 当与秦相较 tng (通“倘”)为国者wi 无(通“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活动1:读准字音,寻找观点答案:(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活动活动2:本文的中心论

4、点和分论点各是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么?活动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以及文言知识知识。用通畅的现代汉语翻译。任务三:疏通句意,理清思路任务三:疏通句意,理清思路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兵:武器。兵:武器。善:好。善:好。力亏:国力亏损。力亏:国力亏损。道:原因。道: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或:有人或:有人 互:交互互:交互 率:都率:都 以:因为以:因为 盖:表原因,因为盖:表原因,因为 完:保全,完整存在完:保全,完整存在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

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以:介词,用以:介词,用 邑:邑镇邑:邑镇 城:城市城:城市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其实:它的实际(数量)亡:丢失,丧失亡:丢失,丧失 固:当然,固然固:当然,固然 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先摆出秦先摆出秦“战胜而得战胜而得”与诸侯与诸侯“战败而亡战败而亡”的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比论证。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6、又至矣。厥:代词,其厥:代词,其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辈 暴:通暴:通“曝曝”以:连词,表示结果,有以: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因而”“”“以至以至”的意思的意思 举:全举:全 以:拿,介词以:拿,介词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么 厌:通厌:通“餍餍”,本义是,本义是“饱饱”,这里指满足。,这里指满足。弥:更加,越来越弥:更加,越来越 至于:古今异义,至于:古今异义,“以以致致”固:本来。固:本来。分析论证方

7、法:分析论证方法: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揭示了赂秦以致灭亡对比,揭示了赂秦以致灭亡的必然性。的必然性。第二段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以:拿,介词以:拿,介词 事:侍奉,动词。事:侍奉,动词。得:得到得:得到 之:代词,指因赂之:代词,指因赂秦而灭亡的道理。秦而灭亡的道理。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引用古人的话,作引用古人的话,作比喻论证,说明赂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秦的危害。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迁灭:被灭国而迁

8、灭:被灭国而掠走国宝重器。掠走国宝重器。与:结交、亲附。与:结交、亲附。既:已经。既:已经。第三段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义:动词,坚守正义:动词,坚守正义义 判断句判断句 以以为:把为:把作为作为 速:招致。(成语速:招致。(成语“不速之客不速之客”)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句式:状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 再:两次。再:两次。却:使动用法,却:使动用法,使使退却,击退。退却,击退。洎:及,等到

9、洎:及,等到 以:因为以:因为 为:成为为:成为 终:坚持到底终:坚持到底 智力:古今异义,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智谋和力量。诚:确实。诚:确实。第三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以前。向:以前。爱:吝惜,爱惜。爱:吝惜,爱惜。不行:古今异义,不不行:古今异义,不派出去派出去 互文:胜负存亡的命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运 当:通当:通“倘倘”或:或许。或:或许。量:判断。量:判断。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10、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介词,用以:介词,用 礼:名作动,礼遇礼:名作动,礼遇 之:之:下咽:下咽:“往下咽往下咽”或或“咽下喉咙咽下喉咙”。为为所:被所:被 日、月:名作状日、月:名作状 以:连词,引出结果,以:连词,引出结果,以致。以致。趋于亡:走向灭亡趋于亡:走向灭亡 无:通无:通“毋毋”,不要。,不要。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势势1:势力。:势力。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势势2:形势:形势 苟:如果苟:如果 以:凭借以:凭借 天下之大:偌大的天

11、下。之,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下:动词,采取下策下:动词,采取下策 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是:这。是:这。活动2:交流探究,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明确: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2、3):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论进行论述。第三部分(4、5):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任务四:精读课文,探究文本活动1:这一段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作用?中心论点分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

12、秦力亏破灭之道正: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反:不赂者提挈下文 统摄全篇(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点明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活动活动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二段从【答案】第二段从“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这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这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1)通过以上对比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诸侯之所大患侯之所

13、大患,固不在战矣。固不在战矣。(2)通过以上对比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的情形和后果,从中得出从中得出“至于颠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固宜然”的结论。的结论。(1 1)先摆出秦)先摆出秦“战胜而得战胜而得”与诸侯与诸侯“战败而亡战败而亡”的的事实事实,从正反两方面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秦之所大欲”与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的论断。(2 2)再用)再用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由于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因

14、而得出结论为,因而得出结论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 3)最后又)最后又引用引用古人的话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尽,火不灭”,作,作比喻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贴切恰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活动3:梳理第二段的论证思路。活动4: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

15、,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解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

16、使三国各爱其地”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活动5:我们学过的历史,还有没有类似六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的史实呢?明确:反思历史,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为了世界和平而发奋图强、团结协作。明确:(1)呜呼承接上段末尾,进行假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表现惋惜之意。(2)悲夫又回到现实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3)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活动6:作者在第4段连用

17、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活动7:最后一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地缘战略战略北宋地图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活动7:最后一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18、之所劫哉!”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活动8: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燕赵感慨古今,讽喻北宋王朝(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任务五:探究争鸣活动活动1:讨论: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

19、亡?“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观点的片面性。活动2:你认为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禁得住推敲吗?历代对荆轲的评价历代对荆轲的评价 朱熹:朱熹:“轲匹夫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之勇,其事无足言言”。司马光:司马光:“以万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之怒,逞盗贼之谋谋”柳宗元柳宗元咏荆咏荆轲轲:“奈何效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太史征无且。”史记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列传:“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陶潜:“其人虽已没,千其人虽已没,千载

20、有余情载有余情”。龚自珍:龚自珍:“吟到恩仇心事吟到恩仇心事涌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江湖侠骨恐无多。”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 “勒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哭将军”答案:(1)不完全正确。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从六国方面来看,除赂秦外,其破灭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如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也不少。战

21、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活动2:你认为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禁得住推敲吗?(2)论据也经不住细致推敲。如荆轲刺秦,文中说燕国不应派荆轲刺秦,这只是因为刺杀没有成功而已,如果成功,二世即位,应该不可能如始皇般雄才大略,能够统一全国,则六国也无破灭之虞了。如寄望六国团结抗秦,这本身就是很理想主义的想法,或者是后世人对身处局中的前人的幼稚的优越感。活动3:活动: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改好不好?明确:这样改不好。(1)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

22、,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序渐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

23、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做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活动4:苏洵和杜牧对秦朝历史都很熟知,他们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是作者对历史无知,还是用心良苦?明确:(1)作者引古的目的在于讽今,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2)他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在写历史论著,不需要完全客观,他们的写作是有其现实政治目的的,如苏洵的目的就在于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输币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3)而杜牧的目的则在于借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给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提供历史教训,为其敲响警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六国论》ppt课件4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