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学习“拆拆”为核心的文言翻译文方法与为核心的文言翻译文方法与敢于做敢于说敢于做敢于说的精神的精神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 铜仁二中 2022年4月20日一、导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京口瓜洲一水间,
2、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叠题乌江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二、文化的传承1.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熙宁二年(10691069年),被宋神宗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
3、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文公。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
4、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资:提供、帮助)2.写作背景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
5、王安石答:“以择术(选择治国之术)为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也受到了守旧派的阻挠。但也受到了守旧派的阻挠。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他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3.学生讨论,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回答了司马光的哪些问题,概述每一
6、段的大致内容。(1)标题: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题解:答司马谏议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2)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指出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对司马光加给自己的“
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4.驳论文驳论文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三、以“拆”为核心的文言文翻译1.师生共同回顾翻译的方法。增、删、留、调、换、拆增、删、留、调、换、拆2
8、.学生对第一段进行拆解。并请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点拨示范。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四、深入文本,思维提升与运用1.作者在批驳对方的观点之前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齐读第一段)(1)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反驳做了铺垫。(2)说了之前略略上报的原因,表达了对司马光是尊敬;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尊重了私下的情感。(3)说明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
10、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论。2.第二段第一句话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道理论证。为下文的驳论作了大前提的铺垫。3.王安石是如何驳论司马光的。(1)大前提。(2)一一对应,进行驳斥。(3)四个“不为”,加强了反驳。4.作者引用盘庚迁都有何作用。(1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2 2)(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指责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自己定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5.结合全文
11、说说,王安石为什么变法,用原文的话进行回答。6.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了两个“如”有什么好处?(1)表达了作者变法的决心。(2)讽刺了守旧派的“一切不事事”。(3)两个“如”运用反复,加强了文章语气。五、创新和审美1.鉴赏本文语言特点(1)内容上:有理有据。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批驳有力,语言针对性强。四个“不为”,十分强烈和坚决。(2)形式上: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对自己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对司马光尊敬。但立场坚定,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2.辩论与思考A.“默守成法与因时而变”你选择哪一个?B.如何看待“同俗自媚与坚持自我”。六、作业翻译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你的初中毕业的同桌吴源健吴源健,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而是选择去广东省打工,他最近给你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赚到了一些钱,感受到了外面灯红酒绿的新鲜世界,并且说你在高中学习和他在外面打工一样辛苦,不如和他一起出去。请你仿照答司马谏议书的形式,以“答吴源健书答吴源健书”为副标题,写一封信给他。(文言文200字,现代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