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单元备课责任与担当单元导读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此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人思考。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学习活动一:人物小传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
2、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请结合教材配套资料和教师推送的资料,以及自己所了解的资料,给每位作者写一个人物小传。写作说明:1、分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人物,(注意保证每位人物均有小组选择)充分利用所有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共识,做好笔记,整理成文段。2、确定小组发言人,做好课堂交流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3、师生共同探讨,形成定稿,用于班级学生积累。小传内容小传内容可包括:1、基本信息2、人物生平3、主要思想4、言论著作5、后世影响6、人物评价7、轶事典故人物小传 课堂分享 从资料中勾画出能够体现每位人物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句子,并朗读
3、出来,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选择一个人物,结合所有资料,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学习活动二: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梳理文章大意,掌握基础知识,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先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读懂文章大意,才能进一步分析与鉴赏。本单元有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四篇文章,学生先通读一遍,然后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单元选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同时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2)按照课
4、文顺序集中提问:本单元四篇文章均不太长,且文意也不深奥,学生应该问题不是很多,在课堂上由学生集中提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相互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2、因为多篇文章连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同步解析与测评总结几篇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四个虚词(“而”“于”“也”“与”)。1)一词多义:某个小组专门负责总结;2)文言特殊句式:分组分类总结(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3)动词的为动用法;4)四个虚词分别总结其用法和意义(“而”“于”“也”“与”)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
5、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为宾语怎么样”。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动”的“为”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找出下列句中的为动用法1、等死,死国可乎?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3、名我固当。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死:为而死。丧:为治丧名:给起名泣:对(为)哭泣 虚词“而”1、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转折关系,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承接关系,就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表示修饰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之
6、矣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表示目的关系,来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代词 通“尔”,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虚词“于”1、介词 1)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对于 例: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从、自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同、与 例:苛政猛于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不拘于时 5)表原因,译为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2、固定结构于是 作
7、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介宾短语,放在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上”、“在方面”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虚词“也”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表示商量、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虚词“与”1、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替、给、为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引进比较的对象,跟比、和比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和,跟,同 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2)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常用“与其”跟“宁”、“毋宁”、“孰若”、“岂若”等配合。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3、作语气助词,通“欤”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
9、学习活动三:疏书赋论,形态各异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如谏太宗十思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如答司马谏议书;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如阿房宫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如六国论。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文体小卡片:本单元四篇课文,文体各不相同,请用小卡片的形式积累每种文体知识。知识小卡片 示例:文体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学生自己用小卡片把其它几种文体积累起来,并关注每种文体的特点,概括出来在班级交流分享。2、
10、每种文体都有其相应的特点,每篇文章都有其特有的语言特征,请阅读本单元四篇文章,赏析各自的语言特点。1)谏太宗十思疏是一封奏疏,也是一篇美文,请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2)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具有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3)阿房宫赋一方面保留了骈赋和律赋的优点,同时又具有趋于散文化的势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六国论虽是史论文,但其语言生动活泼、感情激切充沛,请具体分析。课堂探讨与分享 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小题进行探讨分析,做好笔记(确保每个小题均有小组选择)每个小组选定发言人进行交流分享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归纳出每篇文章的语言特点。第1小题提示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
11、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盖、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味道。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人,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第2小题提示 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
12、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劳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第3小题提示 整散结合的句式,如“盘盘焉,困困焉”以下十余句,注意了句式的大体整齐,骈散结合,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鲜明性。“盘盘焉”以下四句为散句,或长或短,变换灵活,三字句读来铿锵,八字句读来
13、舒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想象、比喻、夸张与排比手法的运用。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和排比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
14、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句;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第3段的“使负栋之柱”一句。丰富多变的词汇。作者精心锤炼词语,用了不少双音词,如“蜀山”“宫墙”“长桥”“宫车”“泥沙”“言语”等,从而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作品的声韵美。另外使用了大量的叠词,音韵和谐,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文中除拟声词“辘辘”表示宫车行进的声音外,其余八组叠字都作形容词,收到声律和美谐调之效。第4小题提示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15、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具有描述性。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本文的句式整散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学习活动四:家国情怀,理性发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国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国家兴盛之时,他们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他们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本单元课文从不
16、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面对这样的盛世明君,魏征仍然谏十思、批逆鳞。请结合课文理出谏疏的具体内容,结合内容和背景体会一代名臣魏征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背景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
17、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2、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注意深人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与王介甫书(节选)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
18、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
19、,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伊尹为阿衡,有一夫不获其所,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
20、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
21、,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薳子冯为楚令,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申叔豫以子南、观起之事警之,薳子惧,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赵简子有臣日周舍,好直谏,日有记,月有成,岁有效。周舍死,简子临朝而叹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吾是以忧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酂文终侯相汉,有书过之史。诸葛孔明相蜀,发教与群下曰:“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孔明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
22、交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忽一旦尽欲以 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孔明谢之。及颙卒,孔明垂泣三日。吕定公有亲近曰徐原,有才志,定公荐拔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定公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定公,定公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卒,定公哭之尽哀,曰:“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哉。”此数君子者,所以能功成名立,皆由乐闻直谏、不讳过失故也。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孔子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23、之者,其恕乎。”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言以其所愿乎上交乎下,以其所愿乎下事乎上,不远求也。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3、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国世济俗的情怀。请结合相关
24、历史背景和课文阿房宫赋内容予以简要分析。阿房宫赋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唐敬宗李湛,荒淫无度,“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4、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
25、针对性。六国论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这次宋军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向辽输币、纳贡求和。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讨与分享 学生分组对四个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小组统一答案,做好笔记,确定小组发言人
26、。课堂交流与分享:学生分享小组观点,师生共同探讨。5、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等。阅读本单元的课文,选下列任务中任选一小题完成。1)谏议的手段很多,苏洵在谏论上中认为:“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结合谏太宗十思疏,举例说明魏征运用了哪些谏议手段对唐太宗进行规劝。2)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数千字的长信,而王安石仅用不到四百字的短信就把司马光的观点彻底驳倒,在给对方有力回击的同时,也大大鼓舞了改革派的士气。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对王安石的回击文字进行讨论,总结其辩论方法,感受其回击效果。3)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借古讽今
27、,说理严密,在论证过程中两者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但两者方式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1小题提示:明确:除“激怒之”外,其他的方法都有采用。“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是用来比喻治国“必积其德义”,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积其德义”的重要性,采用的是“理谕之”的方法。列举历来君主的成败皆在“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百姓在朝代变更中有“载舟覆舟”的力量,希望君主深切戒慎,采用的是“势禁之”的方法。所谏“十思”皆是针对君主常有的过失而作,具有“隐讽”的效果。文章最后提出理想的君主可以做到“文武争驰,在君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效果,采用的是“利诱之”的方法。第2小题提示:回击方法:第一步:先确立
28、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二个有力的角度。【找到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暗示司马光在信中所言名不副实】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树立靶子,驳斥论点】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此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重点回击,切中要害】回击效果 王安石此文理盛气足,从所倚仗的理论依据看,虽然它只是为后文论辩奠定基础,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高屋建瓴和以
29、理服人的;从针锋相对地驳斥论点看,无论是“受命于人主”“举先王之政”中所蕴含的依靠力量,还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所展示的程序规范,抑或是“为天下理财”和“辟邪说,难王人”中所显示的光明磊落,都无不使人敬佩信服:主持熙宁变法是大势所趋、名正言顺、为国为民的作为;从对重点问题的回击看,可知王安石变法并非一意孤行和肆意妄为,而是度义后动、准备充分的理性作为。由此可见,王安石的论辩的确是言短意长,短小精悍,鞭辟人里,气势犀利。第3小题提示:六国论是横式对比。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
30、相生的。将阿房宫建成时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学习活动五:敢于质疑,勤于思考 思考1: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而是认为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态度。请你结合当今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思考2: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你怎样认为?谈谈比的观点和理由。思考3: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你如何看待两位的观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单元写作:如何论证1、回顾课文,总结出论证方法。2、阅读教材P153-154如何论证,提取出要点。3、学习论证的方法与技巧。4、作文,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写作任务。5、作文分享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