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司马谏议书【北宋】王安石解题:答司马谏议书,“书”是书信这一文体。司马:司马君实,司马光。“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学习任务一根据你的阅读认知和查阅资料的笔记,请你用一句话,叙述本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呈现学习成果: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新法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五个方面的指责,进行驳斥而答复回信。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
2、君实或见恕也。交往交好常常勉强解释承蒙表被动为自己辩解想到对待详细地希望或许宽恕我鲁莽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代词,代指我 的事情因此招致表转折,却君主 商议法令制度是施行表目的,来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本来预先知道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李立宏,朗通答司马谏议书。听音频
3、朗诵:学习任务二比对阅读,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两者的异同点在哪里?【创作背景、写作对象、表达观点、论说技巧等】请阐释。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展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写作初衷写作初衷写作对象语言表达劝说技巧谏太宗十思疏大胆进谏,有责任担当精神劝诫君主居安思危,看到繁荣背后危机,积其德义写给皇帝的奏疏骈散结合,多用比喻,通俗易懂巧妙设疑委婉含蓄,从生活现象入手,有理有据答司马谏议书寻求变法,有责任担当精神驳斥司马光言论,坚定改革的决心写给朝廷同僚书信多用排比;善用反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措辞委婉,以立论、破论来驳斥、有理有据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三懂得审美与鉴赏,请同学们从论说技巧的层
4、面,来看王安石书信中的语言表达智慧。(1)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接下来,依次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逻辑清晰、层层递进】(2)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表明改革的决心。(3)文章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探讨展示:(4)运用反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5)善于揭示反对者言行的思想实质。作者洞烛幽微,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反对者言行背后的心
5、理、精神,指出人们“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直击反对者的要害。探讨展示: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
6、书。写作背景:学习任务四探究: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探析展示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7、见可悔故也。把顾念,忧虑美德于是考量,考虑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怨恨不仅计划考虑(这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正确,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做事施恩惠给人民因为领教1学习任务五1.还原当时的信件。请你从答司马谏议书之中,寻找细节证据,推测当时司马光写的那封信的主要内容。2.重看当时的书信。阅读老师印发的,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原文,验证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且弥补之前观点的不足之处,记录下来。展示阅读探究学习成果:学习任务六参照之前的文言信息整理方法,小
8、组合作,整理本单元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随后班内交流。【古今异义】故略上报于反复不宜卤莽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入朝见威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可译为“我”动词,看见动词,召见,接见动词,拜见介词,表被动,被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恤【一词多义】动词,顾念,考虑动词,体恤,怜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9、()度义而后动()宁信度,无自信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度名词,计划动词,考虑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动词,谱写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童子业,久不售()大王来何操()操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宽厚而爱人()刀刃者无厚()厚动词,优待,推崇形容词,忠厚名词,厚度于反复不宜卤莽()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对,对于介词,给不为侵官()为天下理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未能助上大有为()为介词,向wi,动词,是wi,介词,替,给wi,动词,当作wi,介词,因为wi,名词,作为以致天下怨谤也()以授之于有司()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结果连词,表顺承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