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六国论苏洵知识相关了解背景第一章解题1.1.什么是论?什么是论?政论政论史论史论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2.2.六国论六国论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本文属于史论,本文属于史论,“六国论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倒装省略句,是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思考1.1.是谁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谁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2.2.为什么要论六国灭亡
2、的原因?为什么要论六国灭亡的原因?3.3.他是如何论证的?他是如何论证的?苏洵 苏洵苏洵,字,字明允明允,号,号老泉老泉,四川眉山人,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北宋著名散文家家。据说。据说27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以所著文章2222篇篇:几策几策2 2篇篇,权书权书1010篇篇,衡论衡论10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
3、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言必中当世之过过”。为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嘉祐集集。本文即选自。本文即选自嘉祐集嘉祐集权书权书,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历史的。1.1.是谁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谁在论六国灭亡
4、的原因?2.2.苏洵所处的时代是宋代,距离秦代已经很久远,那为苏洵所处的时代是宋代,距离秦代已经很久远,那为什么要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什么要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一直提倡文以载道,就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一直提倡文以载道,就是写作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那,这篇文章的写写作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是什么?作意义是什么?秦国秦国韩、魏、楚韩、魏、楚齐、燕、赵齐、燕、赵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战略地缘战略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
5、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20万两,绢万两,绢3030万匹;向西夏万匹;向西夏纳银纳银1010万两,绢万两,绢1010万匹,茶万匹,茶3 3万斤。这样万斤。这样“陪邻陪邻”的结果,助长了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
6、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六国论的的。作者作者想通过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学习文言学习文言疏通文意疏通文意第二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赂秦而力亏,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或。或曰:六国互丧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故曰:弊在赂秦也。1.1.判断句,用判断句,用“非非”表示否定判断表示否定判断3.3.判断句,判
7、断句,4 4,不定代,不定代词,有的人词,有的人6.6.介词,因为介词,因为7.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8.8.形作动,保全形作动,保全2.2.连词,因而连词,因而5.5.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互,由此及彼。9.9.判断句判断句秦以秦以攻取之外,小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邑,大则则得城。较秦之得城。较秦之所得,所得,与战胜而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不在战矣。1.1.介词,用
8、介词,用3.3.就就4.4.主谓之间,主谓之间,取独取独5.5.连词,表因连词,表因果关系果关系6.6.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它实际数量它实际数量7.7.所所的的+名词名词 所丢失的土地所丢失的土地8.8.本来本来2.2.形作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形作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思厥思厥先祖父先祖父,暴霜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秦兵又至矣。1.1.思:回想。厥:相思:回想。厥:相当于
9、当于“其其”他们的他们的3.3.曝(于)霜露曝(于)霜露,冒着霜露,冒着霜露4.4.相当于相当于“而而”,才,才6.6.割:割让。割:割让。7.7.然后:这样以后。然后:这样以后。8.8.而:而:但是但是,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2.2.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祖先和父辈祖先和父辈5 5 举:拿。以:把举:拿。以:把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固宜然。古人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0、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此言得之。之。1.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2.厌:通厌:通“餍餍”,满足。,满足。5.5.判:确定,断定。判:确定,断定。4.4.省略句省略句7.7.理,名作状,按道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固:本来。宜:应当,应该。:本来。宜:应当,应该。6.6.至于:以致,至于:以致,以至于以至于;颠覆:灭颠覆:灭亡。亡。8.8.适宜、得当,符合适宜、得当,符合3.3.奉:献,送。弥奉:献,送。弥、愈:更加。、愈:更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
11、之君,始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土,义不赂秦。是故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燕虽小国而后亡,亡,斯用兵之效也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计,始速祸焉。速祸焉。2.2.动词,亲近动词,亲近6.6.所以所以7.7.而:转折连词,却;后:方而:转折连词,却;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之后9.9.以以为:把为:把作为作为5.5.义:坚持正义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3.3.已经已经4.4.始,起初,副词始,起初,副词8.8.斯:这;判断句斯:这;判断句10.10.始:才,副词始:才,副词1.1.终:最后。继:随着、跟随终:
12、最后。继:随着、跟随 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李牧连却之之。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不终也。且燕赵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未易量。1.1.状语后置状语后置3.3.两次两次6.6.成为成为7.7.而:转折连词,却;终:
13、动词而:转折连词,却;终:动词,坚持到底,坚持到底9.9.向使:假使向使:假使10.10.通通“倘倘”,如果,如果2.2.并列连词并列连词4.4.却:使却:使退却,译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为击退,使动用法。5.5.洎:等到;以谗诛:因洎:等到;以谗诛:因为谗言被诛杀,被动用法为谗言被诛杀,被动用法8.8.智力,古今异义词:智谋和力量智力,古今异义词:智谋和力量11.11.或,或许或,或许 呜呼!以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咽也。悲夫!有如
14、此之势,而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趋于亡。为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积威之所劫哉!1.1.用用2.2.名作动,礼遇名作动,礼遇3.3.名作动,吞下名作动,吞下4.4.被被5.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6.6.治理治理7.7.被,此句是被动句被,此句是被动句 夫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秦,而犹有可以可以不赂不赂而胜而胜之之势。苟以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是又在六国下矣。在六国下矣。1.1.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2
15、.2.比比3.3.而犹:却还而犹:却还4.4.可以凭借可以凭借5.5.形容词作动词,战胜形容词作动词,战胜6.6.苟以:如果凭借苟以:如果凭借7.7.故事:旧例故事:旧例梳理脉络梳理脉络分析论证分析论证第三章1.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2.2.赂秦的是赂秦的是 哪些国家?赂秦的后果是什么?哪些国家?赂秦的后果是什么?3.3.那为什么不叫那为什么不叫三国论三国论而叫而叫六国论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战不善,弊在赂秦。魏、韩、楚。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魏、韩、楚。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16、援,不能独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一段四句话形成了怎样的论证关系?第一段四句话形成了怎样的论证关系?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总总分分总总故曰:弊故曰:弊在赂秦也在赂秦也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弊在赂秦。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1.1.这一段主要论证了哪个观点?这一段主要论证了哪个观点?2.2.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用了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探讨其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用了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17、探讨其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思厥思厥尺寸之地。尺寸之地。子孙子孙如弃草芥。如弃草芥。今日今日兵又至矣。兵又至矣。诸侯诸侯侵之愈急侵之愈急至于至于火不灭。火不灭。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历史事实?继续揭示赂秦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政策的失败六国祖先创业的艰难六国祖先创业的艰难六国子孙割地之轻易六国子孙割地之轻易一夕安寝一夕安寝秦兵又至秦兵又至 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至于颠覆地有限,欲无厌地有限,欲无厌对对 比比小
18、邑小邑大城大城得百倍得百倍失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欲大患大患数量上数量上得难得难献易献易有限有限无厌无厌奉繁奉繁侵急侵急程度上程度上不尽不尽不灭不灭道理上道理上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1.1.这一段只要论述哪几个国家?他们有什么特点?这一段只要论述哪几个国家?他们有什么特点?2.2.面对强大的秦国,这三个国家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面对强大的秦国,这三个国家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论证了什么?论证了什么?齐、燕、赵。不赂秦齐、燕、赵。不赂秦不赂者不赂者齐 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观点(二)试比较燕赵
19、两国的异同点?试比较燕赵两国的异同点?相同点1 1、始有远虑,能守其土,、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义不赂秦。(形势环境)2 2、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不同点1 1、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2 2、以荆卿为计、以荆卿为计3 3、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诚不诚不得已得已”。思考思考1 1、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假设,总结六
20、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将论证推进一层。3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假设论证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总 分)分)(第一段)(第一段)(总分)(总分)(第
21、二段)(第二段)(总分)(总分)(第三段)(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递(递 进)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第五段)(讽今)(并(并 列)列)1.1.评论了什么历史?评论了什么历史?2.2.总结了什么教训?总结了什么教训?3.3.提供了什么借鉴?提供了什么借鉴?六国破灭的历史。六国破灭的历史。不赂秦。不赂秦。勿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勿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六国宋朝秦国契丹、西夏赂秦而亡为积威所劫 首先,苏洵开篇提出论点,秦为什么能横扫六国呢?首先,苏洵开篇提出论点,秦为什么能横扫六国呢?“非兵不利,战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善,
22、弊在赂秦。”然后接下来就一二三的分别围绕这一论点展开,主要对然后接下来就一二三的分别围绕这一论点展开,主要对比的是赂秦的三国,和义不赂秦的燕赵齐。比的是赂秦的三国,和义不赂秦的燕赵齐。赂秦的三国是什么情况呢?赂秦的三国是什么情况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苏洵用这种笔调放大了当时赂秦割地求和的三国的惨景,这样能以后面苏洵用这种笔调放大了当时赂秦割地求和的三国的惨景,这样能以后面产生对比,来加强自己想阐述的主要思想。产生对比,来加强自己想阐述的主要思想。苏洵有继续写道,齐国不赂秦,但是在五
23、国之后跟着灭亡了,是因为它苏洵有继续写道,齐国不赂秦,但是在五国之后跟着灭亡了,是因为它一开始不帮助其它五国,等其它五国灭亡了,齐国就不能幸免。燕赵是什么一开始不帮助其它五国,等其它五国灭亡了,齐国就不能幸免。燕赵是什么情况呢,是自身出了问题,不能坚定的抵抗秦国兵锋,情况呢,是自身出了问题,不能坚定的抵抗秦国兵锋,“惜其用武而不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也。”最后苏洵话题收拢,总结道如果其它各国不赂秦事秦,则最后苏洵话题收拢,总结道如果其它各国不赂秦事秦,则“胜负之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以秦相教,或未易量。存亡之理,当以秦相教,或未易量。”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
24、亡原因是否正确?所以六国论总体的思想就是告诫,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侮,卑躬屈膝割所以六国论总体的思想就是告诫,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侮,卑躬屈膝割地求和于事无补,因为苏洵当时的时空背景是南宋和西夏媾和,借古讽今。地求和于事无补,因为苏洵当时的时空背景是南宋和西夏媾和,借古讽今。因而六国论所列的论点论据都是围绕一味退让求和,因而六国论所列的论点论据都是围绕一味退让求和,“犹抱薪救火,薪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尽,火不灭!”当然苏洵并不是史学家,通过真是的历史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当然苏洵并不是史学家,通过真是的历史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奋六世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国商鞅
25、变法,国民勇于外战羞于私斗。外交上秦国商鞅变法,国民勇于外战羞于私斗。外交上采取远交近攻,齐国到兵临城下那一天,还在想着秦国许诺的共分天下,秦采取远交近攻,齐国到兵临城下那一天,还在想着秦国许诺的共分天下,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其他五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合纵连横也是那种环境下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其他五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合纵连横也是那种环境下产生。继承老牌霸主国的韩赵魏,内忧外患,才有后面赵国将赵括换廉颇,产生。继承老牌霸主国的韩赵魏,内忧外患,才有后面赵国将赵括换廉颇,被白起坑杀四十万。从此一蹶不振,所以从历史上看六国灭亡并不单单是赂被白起坑杀四十万。从此一蹶不振,所以从历史上看六国灭亡并不单单
26、是赂秦而亡。秦而亡。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统一大势一大势之必然。之必然。“以荆卿为计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古人云:”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
27、论证(第三段)假设论证(第四段)论论 证证 方方 法法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语言: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据严密;论点
28、鲜明,论据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写作特点写作特点六六 国国 论论过过 秦秦 论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阅读比较阅读比较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国统一这段史实;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设问等修辞手法;过秦论过秦论希望汉文帝
29、能以仁义治天下;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的享乐而劳民伤财;六国论六国论过秦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不同点不同点 过秦论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仁政,莫蹈暴秦覆辙。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
30、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六国论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
31、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为积威之所劫威之所劫”。主旨不同:主旨不同:结论(论点)不同:结论(论点)不同:过秦论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国论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后人”哀叹前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人的悲剧重演。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