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 李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利于千秋的历史人物所写的一篇文章谏逐客书。李斯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学习本文说理方法。知人论世李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
2、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狱中上书言赵高书等传世。泰山刻石的作者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后世评价秦王嬴政统治37年,帝业16年,秦王朝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毛泽东写作背景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
3、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能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驱逐出去。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秦王赢政元年,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
4、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学习活动一:解读课文正音正音解题谏逐客书“谏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书”: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之)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使动,使来,招致
5、)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出生)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于)西戎。第一段第一段孝公用商鞅之法,移(动作使动,使转移)风易(动作使动,使改变)俗,民以(之):因此殷盛,国以(之):因此富强,百姓乐用(被动,乐于为用,乐于被朝廷征用),诸侯亲(亲附)服(归服),获(战胜)楚、魏之师,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太平)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拆散,瓦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延续)到今。第一段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
6、,强(形作使动,使强盛)公室(王室),杜私门(豪门),【蚕】(像蚕吃桑叶一样)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因为)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辜负)于秦哉!向使(以前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动作使动,使进入,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丰厚的实力),而秦无强大之名(名声)也。1.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句子。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梳理第一段的论证思路“昔穆公求士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这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如何论证的?提示:正面论证、举例论证。人物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结论人物人物对人才态度对人才态度采
7、取措施采取措施结果结果缪公求五子广纳人才并国十二,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诸侯亲附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诸侯臣服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成就帝业结论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明确 明确:反面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此四君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何论证的?4.小结:本段论证思路第二段 今陛下致(求得,收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佩戴)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建立)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生产)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第二段(若)必秦国之所
8、生(出产)然后可(许可,采用),则是(这)夜光之璧,不饰(于)朝廷;犀象之器,不为(成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于)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形作动,用充实)(于)外厩,江南金锡不为(被动)用,西蜀丹青不为(被动)采(采用)。第二段所以(用来)饰(于)后宫,充下陈,娱(形作使动,使高兴)心意,说(形作使动,使喜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之珥(耳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在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娇美妖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身旁)也。第二段夫击瓮叩缶弹筝搏(击打,拍打)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判);郑、卫、桑
9、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判)。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靠近,采纳)郑、卫,退(摒弃,不要)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为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可以快意,适合观听罢了)第二段今取人(任用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问是否可用),不论曲直(不管是非曲直),非秦者去,为(担任)客者逐。然则是所重(形作动,看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形作动,轻视)者在乎人民(古今,百姓)也。此非(否定判断)所以(用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方法)也。1.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句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2.本段运用大量铺陈(即铺叙、陈述,就是浓墨重彩地对
10、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展开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第一层秦用异国物第四层逐异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第二层若不用异国物的后果第三层秦君取物的具体原则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明确: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3.第二段整体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的?提示:物与人进行使用任用上的类比明确3.第2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提示:设彩绮丽。设彩既可以使用有颜色的字眼,如“建翠凤之旗”“西蜀丹青不为采”也可以使用无颜色的字眼。“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之衣”“郑、卫之女”等是用著名
11、产地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是用名牌来设彩;“灵之鼓”“犀象之器”是用质地来设彩。通过这样的多方设彩,宝物显得琳琅满目、富丽珍奇,人物显得高雅尊贵。3.第2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句子多用铺陈、排比。“致昆山之玉”以下6句,每句字数相同,结构完全一致,这组排比句,将秦王喜爱珍宝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因此)太山不让(排斥)土壤,故能成(形成,实现)其大(高大);河海不择(释,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深邃);王者不却(推辞,拒绝,嫌弃)众庶(百姓),故能明(形作使动,使明显,彰明)其德。第三段是以地无(不分)四方,民无
12、(无论)异国,四时充(丰裕,繁盛)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原因)无敌也(判)。今乃(竟然)弃黔首(百姓)以资(名作使动,让资助供给)敌国,却(拒绝)宾客以业(名作使动,使成就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宾前,向西前进),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寇兵而赍(送给,付与)盗粮”者也(判)。1.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句子。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第三段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明确: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明确:第四段 夫物不产(出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形作动,效忠)者众。今逐客以(“而”,来)资(名作动,资助)
13、敌国,损民以益(形作使动,使有益)仇,【内】自虚(形作使动,使空虚)(宾前)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之)也。1.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句子。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2.第四段得出什么结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驱逐客卿关乎秦国危亡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3.第4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士愿忠于秦国逐客国危(内自虚而外树怨)正反对比论证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学习活动二:学习说理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
14、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未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
15、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3、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啟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4、结构严谨,语言恣肆。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
16、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课 堂 总 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习活动三:拓展探究1.宋代李涂云:“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
17、可以加矣。”(文章精义)此话虽然不无溢美成分,但这个开头的确很好。这个开头好在哪里?试谈谈你的理解。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观点明确,但语气委婉。“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婉转,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2.清代余诚评价此文“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作者“为秦谋”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李斯个人的进退,显示作者为秦国考虑的立场,更易为秦王接受。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助秦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更容易取得秦王的认同,推行自己的主张。学习活动四:现实思考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