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对象对象动动词词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如史记、三国志等。字词注音氾南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fnyzhugng 朝济而夕设版焉阙秦秦伯说逢孙zhoquyupng鲁僖公三十年,楚国大败晋国于城濮。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鲁僖公三十年,楚国大败晋国于城濮。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目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协助
2、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目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闻讯后,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的矛盾,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
3、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撤退。”郑伯同意了他的建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
4、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这件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夜里,烛之武(被人)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么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
5、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君)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后,又想向西扩张它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来让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件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使杞子、逢孙、
6、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劝退秦师秦晋退兵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秦伯悦,与郑
7、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亦去之。亦去之。见秦伯。见秦伯。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狂澜?动之以害领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邻之厚,君之薄也。动之以利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保全郑国有利于秦国,“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以诚动秦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从而为烛之武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以史谏秦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过河拆桥。燭之武說服秦伯(經過)灭郑无益于秦灭郑无益
8、于秦(争取结盟)(争取结盟)晋有野心晋有野心(离间)(离间)越国以鄙远越国以鄙远亡郑以陪邻亡郑以陪邻建议: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舍郑以为东道主困难困难失策失策行李之往来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供其乏困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推理论证推理论证于秦有益于秦有益不可靠不可靠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狂澜?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提示】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
9、的哪种品质,再来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描写烛之武的句子】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夜缒而出,见秦伯。4.烛之武的劝说辞。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烛之武】志士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
10、临危受命,为国纾难。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烛之武】勇士秦晋围郑夜缒而出环境烘托:大军压境,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烛之武】辩士(烛之武劝说辞)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不武”:“以
11、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汉语常识(1 1)今老矣,无能为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2 2)行李之往来,)行李之往来,共共其乏困其乏困(3 3)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盟,与郑人盟(4 4)失其所与,不)失其所与,不知知已,通“矣”了。共,通“供”,供给、供应。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聪明。通假字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古义: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今义:旧时俗称仪仗;管家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共其乏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缺少的资粮今义:疲倦,没有精神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汉语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退退,使动用法,使撤兵。军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亡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鄙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厚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东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阙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利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