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咏梅 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梅花 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注释:玉面:美人欲嫁东风:出自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首联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不争名利的品质;后诗写苦苦寻觅梅花的过程,点出了梅花的生长环境。B前
2、诗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像美人一样,突出其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后诗写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想要委身于东风,凸显梅花的洁白和害羞之态。C王安石因梅触发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张道洽醉酒之后,唯恐玷污风吹落的花瓣而不愿睡到梅树下。D两诗对梅的写法不落俗套,别有新意,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意味深远。(2)结合两首诗梅各自的特点,试比较两诗主旨的异同。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小松杜荀鹤(唐)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南轩松李白(唐)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
3、上数千尺。(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借物写人,寓意深长,前两句侧重写小松,后两句侧重写世人对小松的态度。B“清风”两句写“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C两首诗中多次出现“凌云(霄)”字眼,诗人借此表达同样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D李诗中“生”“染”“凌”“上”等一系列动词极有表现力,使诗歌语言极有气势。(2)两首诗的松各有什么特点?(3)“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
4、小,亦学牡丹开。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写其“小”与“柔”,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审美焦点是外表美和实用美。C袁诗说苔花在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D“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4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还各有什么精妙之处?5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_,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意象是_。(2)这首宋词用了_和_的表现手法,表现_、_的思想
5、情感。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
6、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7“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8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陈维崧:明末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无今古:古今一样的意思。无:不论,不分。寻呼:指猎人呼鹰寻猎。轩举:高扬飞举。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
7、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10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试举一例说说这首词哪里体现了豪放风格。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绮罗春红叶张炎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
8、雨。【注】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作本词时,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舣,停船靠岸。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写出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了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12在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落梅【南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
9、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刘克庄,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莓苔:苔藓植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眼前的自然景象入笔,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由此生发,唤起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丰富联想。B颔联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霜刀剑摧残下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C尾联展开议论,巧妙而又曲折地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指责它不怜香惜玉,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D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
10、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运笔委婉,启人深思。14这首诗的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15有评论家认为,“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同工”之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春思写于作者被贬时。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16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为七言律诗,其中“黄”“香”“长”为韵脚。B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C诗歌绘景形象生动,
11、“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D作者意在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中。17景物描写对抒情有什么作用?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8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
12、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有了美好的时光。20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蝶恋花清王国维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
13、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押仄声韵。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秋天。再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则暗示春天的到来。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D最后句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此处词人直抒胸臆,人间最不能承受的就是离别之苦。22请分析开头“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句的作用。2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根据这一理
14、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
15、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25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6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李白的诗,按要求作答。金陵听韩侍御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王子,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鸣声。李白自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后到处游历,曾来到宣城,与宣城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写下本诗。梅花,笛曲: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
1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的一二句都点明吹笛者及引发诗人感慨的由来。“秦声”指下文长安的乐曲,唐朝都城长安旧属于秦地。B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待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十月,地点一为钟山,一为吴山。C两诗的五六句都从听者角度凸显了“笛声”的感染力。“王子”二句与“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所用手法相同,即正面衬托。D前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特点,后诗侧重于闻笛声而生发的情感。“绕钟山”、“落敬亭”写出了乐曲的质感以及缭绕不去的特点。28“万壑皆龙吟”在描写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中的那一句诗的手法相同?请写出诗句,指出手法诗句:手法:29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阅
17、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唐)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注】翛(xi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B诗人说:“身体消瘦衣带紧,头发稀疏帽偏斜,爱惜眼睛不读书,针灸调理为延年。”C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语言直白易懂,读来极为亲切。D“莫道桑榆晚”中“桑榆”指的是日出的地方,王勃的滕王阁序也用过这个典故。31
18、赏析“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32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中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尽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面对晚景,两位诗人的态度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信宿:再宿,连住两夜。匡衡: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刘向:
19、汉朝经学家。元帝时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清秋朝晖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34有人说,本诗前两联写出了秋日欣赏山水的愉悦之情。你认为呢?35后两联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
20、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37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21、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3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9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40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4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4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1)B(2)同:都表达了对梅花的喜
22、爱和赞美。异:王诗用欲扬先抑和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不慕名利、不畏严寒的品质;以桃杏为俗人喜爱作对比,惋惜梅花高洁的品质不为世人理解,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张诗着重突出梅的精神、品格。从寻梅写起,以梅生长环境的荒僻,突出梅花的清高疏野;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中,与雪关系密切,却不屑与雪为伍,只因南雪易融而梅不易调零,巧妙地赞美梅的坚贞;梅花开于冬春之际,虽然也想承受东风的吹拂(委身春风),但又耻于像桃杏那样主动委身于东风,突出梅花的清高:野桥明月,烘托梅花高洁:而寒谷春回,则反衬出其蓬勃生机,执着坚贞、百折不回。(任意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通过对梅花不同流俗高尚风格的
23、刻画,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清高疏放、洁身自好、执着坚贞、百折不回的人格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想要委身于东风,凸显梅花的洁白和害羞之态”错误。“绝知南雪羞相并”是说梅花似雪,但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这是以南雪的易于融化而突出梅花的不易凋零,凸显梅花不随俗浮沉、坚贞的品性。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王诗首联欲扬先抑,先写人们责怪梅花为什么迟迟不肯开放,接下来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梅花迟开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花不争名利,冒雪迎春的品格。颔联继续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玉容清香,表现了梅花凌雪绽放、艳压春芳的
24、姿容。颈联写文人雅士面对梅花,诗兴大发、笔走龙蛇,红袖传杯、酒兴盎然的雅趣,展现了梅花的无穷魅力。尾联引桃杏为俗人喜爱作对比,惋惜梅花的高洁品质不为世人所理解。从而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心情。张诗诗人着意突出梅花之品节,而不是突出其形之美。梅花不慕盛春之荣华,不畏霜雪,也不步他花之后尘,独自在冰天雪地之中傲然开放。首联说寻梅,诗人所见的,是荒林野径的早梅,在竹梢深处只开放了“数枝”。这一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了梅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张诗中间两联则从眼前的“数枝”说开去,详写梅花之神。“绝知南雪羞相并”,是说尽爱梅花似雪,但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这是诗人从南雪的易于
25、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所引出的联想,可见梅花不随俗浮沉,自有其坚贞的品性。梅花开于冬春之际,诗人据此又引出“欲嫁东风耻自媒”的联想。梅花有羞耻之心,不愿像桃杏那样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赞美梅的坚贞与清高。颔联从一冬一春两面写,颈联则转从梅树生长之处写梅花的习性。“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只有夜月仿佛是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上句说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前一句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此诗托物寓志,借梅花抒发自己真实情感。两首
26、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对其品性的赞美。2(1)C(2)杜诗:幼小,坚强,默默成长;李诗:孤独繁茂,苍劲潇洒,高大古老。(3)高大的松树下阴凉处长满了颜色深绿的青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描绘了一幅茂盛苍翠的松树与碧绿古苔上下辉映,色彩浓郁、环境清幽、和谐迷人的画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同样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错, 杜诗连说两个“凌云”,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借松写人,抒怀。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松树小的时候长在
27、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还表现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据此概括出小松的特点:幼小,坚强,默默成长。李诗“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以“孤松”,突出了它的孤独与不同凡俗;“绵幂”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以风吹劲松,突出松树苍劲。“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两句,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阴生古苔绿”,阴凉
28、处生出的青苔颜色深绿;“色染秋烟碧”,苍翠的青松似乎将秋一的烟岚都染绿了。这两句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画面特点:茂盛苍翠的松树与碧绿古苔上下辉映,色彩浓郁、环境清幽。3C4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和抑扬结合的手法,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苔花自强精神的赞美。【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 “在夜晚”错
29、,“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这两句写枣花先写其“小”,后写其能“成实”;写桑叶先写其“柔”,后写其“解吐丝”,运用了欲扬先抑。这是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这两句是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
30、豪地盛开。“如米小”运用比喻,写出苔花之小;“学牡丹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5(1) 桃花源记 桃花(2) 映衬或用典 对比或借代 心地高洁 凌越世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家名篇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故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为“桃花
31、”,即此词抒写的意象。(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人在武陵微醉”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武陵”二字,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道是梨花不是、道
32、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是红白桃花,“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赞美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6C7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8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
33、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
34、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9B10“醉袒貂裘”,表现豪迈雄放又洒脱轻狂。“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直抒胸臆,豪迈不减当年。【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此词上片描写深秋山峻风急天高地阔的景象和肃杀凌厉气势。下片开头两句突出描写打猎者武艺高强、豪气风发的英雄形象。最后三句,以狐兔比喻世间邪恶小人。词题为咏鹰,实则咏人,以鹰喻人,抒发了不凡的才干和至老未衰的壮志豪情,也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统治与嫉恶如仇的感情和性格。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寒山几堵”是背景,托出四堵之间的“中原路”
35、从空间的开阔上显出了大体气势,衬托出搏击驰骋的宏伟的施展才干的舞台。“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背景场面越广阔,翱翔的气概越宏大,氛围越浓烈,“风低削碎”是以影写形的手法,传神的把大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灵动写出。“秋空一碧无今古”从实的方面说天空确是今古都是一碧无际,从虚的角度言则是少年意气的志士眼中,那寥廓的人生背景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秋空一碧”的独韵单句,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作用。“醉袒貂裘”的豪迈雄放又颇多清狂洒
36、脱的神态,豪饮醉意浓重。前面写鹰是渲染豪气,“醉袒貂裘”则是人的豪情,结合点是“豪”也即“猛气”,以上均体现了豪放风格。11C12年华迟暮。孤独飘零。不仕新朝,气节坚贞。江山沦落,心念故国。【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C“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赏析不正确,“似花绕”“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红霞虽为断霞,无力回天,但红叶这一光彩形象表明了遗民们的丹心碧血和坚贞气节。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词的上片既写出停船泊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统“归路”的心情。红叶本是载情而去
37、,而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流泻的红叶仅能载愁了。下片写身在京都而产生的家国身世之感,以人与红叶相映,显得自然。“长安谁问倦旅”,“长安”在这实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阳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而生今昔盛衰,故国兴亡之感。总之,回答本题时,应结合诗句,分别答出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表明词人年华迟暮之感。“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词人以落日自比,抒发自己孤独飘零之感。“不入洛阳花谱”“寒艳不招春妒”等,抒发自己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的愿望。“记阴阴
38、,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明词人忧虑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的情感。13C14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15均为托物言志,表面上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曾经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则赞美包括自己在内的遭遇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有志之士。【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理解错误,诗歌尾联在前文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诗的
39、点之笔。“东风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所以尾联并不是选项中描述的将矛头指向了东风,同时也并没有表达出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零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作者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
40、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而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意思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为伍,然而偶粘在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谢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香气。本诗中“乱点莓苔多莫数”与陆游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都是写梅花零飘落的情景,这是内容上的相同。从表达情感上看,“衣袖久犹香”和“只有香如故”表面上赞美了梅花凋零飘落但香气却经久不灭的品质,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
41、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等有志之士。16A17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了内心无法消除的愁恨。18后二句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并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本诗为七言律诗”错。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42、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乐景哀情,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贾至不直写愁恨,别出奇思,出人意表,使诗意更深更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
43、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抒情看,诗人希望春风吹去心中的愁,但是春风因未能吹去,于是诗人心生失望和抱怨,合乎人情。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所以,诗人抱怨
44、春日把恨引长,情理之中。总之,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被读者理解。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19D20(1)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2)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D.“春指美好的时光”理解错误。“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
45、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21D22点明季节,秋天。渲染萧瑟的气氛,烘托伤感的心情。23词人观物,外物都有沾染词人的情感。草色变换,而车辙依然,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奈。【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分析错误,“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是“负担,承受”的意思;诗经卫风氓的“耽”是沉迷的意思。二者不相同。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的能力。开头“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中,“满地霜华”点明季节,深秋;“残月”,点明时间,凌晨;“西风”点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