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28一、 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组织方式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五单元第 15 课2毛泽东开辟井冈山路第五单元第 16 课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五单元第 17 课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五单元,单元标题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 (2001年或2022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识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点。 分析黄埔军校的创建及其所起作用。分析北伐战争取胜原因,构建北伐战争和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在关联。把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掌握它的建立和 性质, 认识它形式上的统一全国。识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知识点。八七会议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 相关知识。理解井冈山会师与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掌握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全面掌握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原因。掌握中国共 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识记红军长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路线和胜利。理解长征
3、胜利的历史意 义,分析和掌握长征胜利的原因。记忆遵义会议,多角度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 义。理解和理顺红军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本单元通过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等事件及其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在中国近代史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以后, 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 路。学 生需要掌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井冈山道路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 的基本过程, 进一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以及它们产生的 影响。课程标准建议观看井冈山道路、长征之路、建军大业等影 片,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4、斗争精神。(二) 教材分析知识框架1924 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 共 合 作苏 俄共产国际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1923 年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民 党 右 派 叛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变四次围剿均失败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北洋军阀统治残酷孙中山领导多次革命运动多以失败告终工人运动受挫工人阶级不够强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名义上统一全国国民大革命 失败教训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的框架是国
5、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中国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由合 作到对立。本单元内容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要十分 重视本单元内容。本单元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 15 课讲述的是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自中共诞生后,在领导中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 争中,逐渐认识到国内外敌人力量的强大。于是在 1924 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 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可是,帝国主义破坏,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大革 命失败,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第 16 课讲述的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 共汲取了国民
6、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开始醒悟,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 路。但是,在攻打长沙等实践中,中共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复杂,为中国找到了适合 国情的革命道路,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探索出中国革命的出路。 第 17 课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根据 地进行围剿。由于主观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 略转移。两年后,胜利结束了长征,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根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2022版)中的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 中国共产 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
7、中国人民对面的敌人异常强大,于是国共第一 次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但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 须独立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力量,在创建武装力量进行起义中,共产党人寻 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有利于培养 学生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另一方面,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得南京国民政 府加紧围剿红军, 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国革命迎来新的 局面 ,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三) 学情分析这两年,电视
8、剧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视作品不断 涌现出来,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单元 与单元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但是,由于影视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线索繁杂, 学生不容易把握这些历史知识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有关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这一段历史的史实,影片作品中几乎没有一部有关这个时间段的完整作品。这就不利于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合作后的国 共两党为何又会走上对立。中共创建了革命队伍后,为什么从城市转入农村,工农 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因 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
9、内容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要结合材 料、视频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思想的内涵。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记忆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史实的基本 进程, 理解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2.能准确说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建立、遵义会议等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影响。3.理解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原因。理解和把握中共创建中国工农红 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4.分析北伐战争取胜的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理解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标
10、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转移;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认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任务。5.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理解红军长征 中形成的长征精神的内涵,认识长征结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6.通过学习贺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的斗争精 神,感悟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的奋斗精神,深切感悟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才能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由于第五单元在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的位置十分显著, 新课程教学目标 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
11、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有利 于培养学生构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也有利于促进以后的教学, 优化历史学科学 习环境,构建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理念,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学科的兴趣,分不同层次、用不同方式来锻炼学生,从而到达学科核心素养的 培养,当然,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将来学有所成建设我 们的国家。本单元作业设计, 切中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制定单元作业目标,并把作业目标分解到课时教学中, 通过3个课时作业和1 个单元检测作业来巩固本单元知识。课时作业
12、体现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 标,都是基础题, 每课课时作业时间为十分钟。单元检测作业紧扣单元教学核心 知识,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用时30分钟左右。针对学生个性差异,作业设计是分 层次设计,有基础知识类型的,有巩固提高类型的, 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类型的, 题型多样灵活。使每一位学生在合适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 增加自信, 获得 满足。五、课时作业第 15 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作业时间: 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越飞于5月1日给广州转来了“苏联政府致孙中山电”。其文谓:“我们 准备向您的组织提供200万金卢布的款项,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 工作之用遗憾的是,我们的物质援助数额很
13、小,最多只能有8000支日本步 枪, 15挺机枪, 4门奥里萨卡炮和两辆装甲车希望能建立一个包括各种 兵种的内部军校”。由此可以看出( )A、国民党力量非常衰弱B、黄埔军校不仅获得中共的支持,还有来自苏联的帮助C、中国共产党势力增强D、国共合作【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B【作业分析】 A项错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之前,国民党是当时实力最 强的政党,也是比较革命的政党,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此项设置培养“史料实 证”核心素养。 B项正确,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起来的,有来自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从题干中“苏联政府致孙中山电”、“我们准备向您的组 织提供200万金卢布的款项”、“
14、最多只能有8000支日本步枪, 15挺机枪, 4门奥里萨卡炮和两辆装甲车”得知黄埔军校建立时得到苏联政府的帮助,正 好与题干提供的信息吻合,此项设置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C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势力增强”和题干给出的信息不符,此项设置培养“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D项错误,黄埔军校建立时正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但是,与题 干中所给信息没有逻辑关系,此项设置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黄埔军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成果之一,革命事业成功离不开革命力量。黄埔军校为中国民族革命事 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打下了基础。通过本题的设计,
15、 可多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与“史料实 证”核心素养。2.“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 席卷湖南, 进入湖北, 占领武汉,又沿 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 ”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A、1895 年 B、1900 年 C、1926 年 D、1915 年【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 A项错误,1895年是马关条约签到的时间,也是中国同盟会成立 的时间,这时中华民国尚未成立,这与题干中的“民国十五年”的信息不相符 合,此选项设置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B 项错误,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6、当时的政府是清政府, 不是民国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时并没有进攻湖南、湖北等地, 此选项设置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C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 年,“民国十五年”正好是1926年, 这一年进行的是北伐战争, 而北伐战争进军 过程和题干中提供的湖南、湖北、武汉、南昌等信息是相吻合的,此项设置考查 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错误,1915年在中国爆 发了新文化运动, 这是为了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 争,举起了“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此项设置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 心素养。【设计意图】北伐是国共合
17、作后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孙 传芳、吴佩孚、张作霖这几大军阀的实力。本题提供北伐的材料,考查学生读取 材料、运用材料联系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晰历史事件的过程,培养 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1924 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合作,共同指导了北伐战争,并取得显著的成 果, 当时国共两党合作组建的战线是( )A、革命统一战线 B、反法西斯统一战线C、爱国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A【作业分析】 A项正确,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此项设置 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
18、养。 B项错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建立的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泛联盟,正式建立于1942年1月1日,此项 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C选项的形成在新中国成立后,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时期建立起来的,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D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是团结全民族 进行抗日而组建的,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从深层次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考查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4.北伐在几个月内取得了很大成功,打倒了三大军阀。取得如
19、此大成功的主要因素 是( )A、苏俄的帮助 B、军事装备精良C、国共合作,人民群众支持 D、国民革命军思想觉悟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材料展示的信息比较直接,考查北伐这一知识点。A 选项错误, 苏俄 的帮助确实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此项设置考查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B 选项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展示,此项设置考查学生注意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也渗透“史料实证”核心素养。C项正确,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大 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所到之处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是民心所向,势不可 挡,此项设置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D 选项是成功的一个因素,但不 是
20、主要因素,此项设置渗透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北伐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教材用很多篇幅描述这一历史事 件。通过对本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本题围绕北伐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进 一步挖掘,学生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具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除此还要对材 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分析归纳题意后要进 行思维发散,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5俄国革命虽遇见国内外反动势力夹攻,但还是成功了。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民国 十二年,孙中山先生与列宁的代表越飞接触。随后,孙中山先生派蒋介石赴俄,考查 红军和共产党组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
21、 )A、双方经济联系密切B、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共合作是一种必然C、苏俄共产党组织深刻影响了孙中山D、军阀割据混战,工人运动受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材料展示的信息比较直接,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知识点。但是,材 料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从材料里提取信息进行加工 和处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发散思维。A 选项错误,因为材料里并没有反应经济联系情 况,此项设置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B项正确,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国内有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外部有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国内外敌人相互 勾结,力量强大,只有国共合作才能有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的可
22、能,此项设置培养学生 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C 选项提到了苏俄的影响力,但是只是有一定影响,并 不能说“深刻”,此项设置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D 选项是国共合作的一个原 因,而并不是本题所要的结论,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用了很多文字叙述这一历史 大事件。本题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A 选项涉及到“唯物史观”核心 素养,唯物史观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学生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 展往往会影响政治发展。B 选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 选项渗透“家国 情怀”核心素养。D 选项培养学生的“时空
23、观念”核心素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认识题意,理解题意,扣准题意。作业 6 (选做题)观看电影建军大业,根据电影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完整、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合上 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要做到 “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 这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 的个性化认识。由于观看电影、写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也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 地
24、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设计意图】一是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及时 总结失败的经验, 感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想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自 己的军队, 只有建立军队, 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推翻新军阀的统治,才能救治中 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二是增加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 影视作品源于历史事情,但是经过编 剧的加工,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观看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生活在 这个和平的时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告诫学生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也可帮助学生形成区分“艺术真实”与“
25、历史真实”的意识,培养学生 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作业时间: 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1927年不管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还是对于国民党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不平凡”的体现(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北伐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A、 B、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四一二”反革C、 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 A 项错误,因为序号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 7 月, 序号第一次国 共合作开始于 1924 年, 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题干给出的时间不符合,此项设 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B项错误,这一选项错在序号北伐战
26、 争,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 7 月, 此项设置同样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斗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战果显著, 此项也渗透着“历史解释”素养。C 项错误, C 项中的序号和序号和题干中的要 求不相符合,用于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D 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 1927 年 4 月 18 日;八七会议发生于 1927 年 8 月 7 日,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 要转折性的会议;南昌起义爆发于 1927 年 8 月 1 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武装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 1927
27、年 4 月 12 日,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本选项设置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同时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192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发生的历史大事并不是在一课中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把课与课之间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这是本单元的 一个教学重点,本题设置的目的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内容中两课之间 的知识构建起联系,并从多维度考查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2.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发言:“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中共对中国革命认识有了重大进步体现在( )A、中国共产党拥有对革命的领导权
28、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结成同盟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B【作业分析】 A项,中共要求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中国共产党五大上提出的, 时 间是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和题干不符合, 不选,此项设置考查学生“时空观 念”核心素养。B项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也是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惨痛 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这和题干中的“蒋、唐都是拿枪杆子”相吻合, 这一选项的设 置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刚开始时,工人阶级 和农民阶级就已经结成了同盟,因此, C项错误,本选项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 养。D项是在三
29、湾改编中确定的这一原则,因此不选,此项设置是为了考查学生的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性的会议,也是本 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视角的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内容的理解和 掌握,考查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 史事件。 3.南昌不是一座很重要的工业城市,既没能提供无产阶级的基础,也没有太多农民 参加。然而,在叶挺、朱德领导下从南昌撤退的这支队伍却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军队 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指( )A、吃苦耐劳,作战勇猛B、战斗力强,装备精良C、开展政治宣传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D、
30、具有乐观精神,组织纪律性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 A项错误, 作战勇猛,不仅仅是南昌起义的队伍具有的优秀品质,其他 军队可能也具备这种品质;吃苦耐劳, 一般用于形容劳动人民的,用来形容军队不 太贴切,此项设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B项错误,战斗力强,装备精 良,这一点很多军队都具备,比如北伐战争时期的北伐军先锋部队,叶挺领导的第 四军独立团,也一样作战勇猛,这不是南昌起义部队具备的特质,此选项考查学生 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C项正确,南昌起义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注重政治宣传工 作,在部队南撤时,不仅仅注重政治宣传,还有关注农民阶级的需求,这是之前的 军队都
31、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此项用于培养、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D项错误, 乐观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强,很多军队都具备,不是南昌起义队伍的特征,此项设置 考查、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南昌起义也是本课教学重点,此题设置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 课本的基本知识,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二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中 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为拯救中国进行不懈的斗争,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家 国情怀”素养,同时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4.1934年,中央对第一方面军阶级成分进行调查发现, 30工人, 68以上是农 民,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共苏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A、工人运动轰轰烈
32、烈 B、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国民党残酷统治 D、土地革命【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 A 项错误, 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和题干中“30%工人, 68%以上是农民” 不相符合,此项设置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B项错误,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开 展武装斗争的依托,是战略阵地,这和“68%以上是农民”没有必然联系,此项设置 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项错误, 国民党残酷统治是当时存在的客观情况,也 和题干没有必然联系,此项设置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正确, 土地革命是 解决了农民阶级的迫切需求,翻身的农民革命积极性高涨,踊跃参军,支持工农红 军, 这一项的设置,考查学生的“史
33、料实证”核心素养,同时渗透 “家国情怀”核 心素养。【设计意图】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等是本课的教学重要知识点。在探索适合中国国 情的革命道路上,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 路,这些历史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此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 解释”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也渗透着“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5.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 然就有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斗争。”这个“家”主要指( )A、江西、福建 中央根据地 B、湖南、江西 湘赣根据地C、湖南、黑龙江 湘鄂赣根据地 D、河南、安徽 鄂豫皖根据
34、地【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A【作业分析】 A 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今天 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主要面积在江西、福建, 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 一辈革命家创建, 这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这一项考查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渗 透“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B项错误,湘赣根据地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过程中建立 起来的,建立者李天柱, 此项培养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C项错误,黑龙江位于东 北,距离湘鄂赣根据地较远,此项设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D项错误, 鄂豫 皖根据地建立者是许继慎,不是毛泽东,但是,鄂豫皖根据地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 领导,此项设置
35、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国共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没 有对它的建设,就没有办法进行武装斗争,因此,革命根据地的相关知识是本课教 学重点。 本题根据教材中给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得出答 案。本题宗旨考核学生对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掌握,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 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9年6月至7月,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指示或信中至多也只是说:“必 须集中注意去编成和巩固红军,以便在将来依照军事政治的环境,而能够占领一个 或几个
36、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就夺取中心城市而言,共产国际和当时李立三的 看法并无不同。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材料二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制定出新 的革命政策。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 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 没有 贫农便没有革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根据材料谈谈上述内容中对于中国革命有哪两种不同观点?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为什么?【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1) 回答材料对于中国革命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革命 应该
37、走中心城市的武装斗争,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道路。(2) 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好, 然后 回答为什么第二种观点更好。 因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 内外敌人联合,力量强大,国情复杂,中共成立后的实践证明,先取得中心城市再 解放农村,在中国行不通。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些起义都以中心城市为斗 争对象,但是,都失败了。敌人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防守薄弱,山区更薄弱,这 种国情只能选择走的革命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 路。本题可根据近代中国国情、敌人力量强大、曾经进行的斗争实践、最终选择了 正确革
38、命道路等几个方向来判定,要点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本题是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题目,然后做出选择,侧重考核学生历 史学科的综合能力,如:语言组织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归纳 能力,也考查学生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的掌握,使“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体系。论 证时力求史实正确,表达准确,线索清晰,区分度比较强。【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问题。中 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认识到历史事 件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件,培养 “时 空观念”核心素养和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39、,渗透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业时间: 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红军长征初期损失惨重,出发时 8 万多人,在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仅剩 下 3 万多人。敌人早在红军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埋伏着,在这危急时刻, 是哪一位领导人及时做出了调整?( )A、朱德带领军队反攻 B、陈毅主张去往湘西C、刘伯承率军队去往福建 D、毛泽东建议改向贵州前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 A项错误,朱德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已经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 外,但军令下达还是用他的名字,长征开始后朱德抵制了“左”倾错误思想,支持 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但是,他不是建议改道贵州
40、的领导人, 此项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B项错误,红军长征出发后,陈毅与项英等人留下坚守 中央革命根据地,没有加入长征队伍,因此,提出建议改道贵州的一定不是他,这 一项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C项错误,刘伯承是红军军团负 责人,并没有带领军队区福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D项正 确,虽然在红军长征开始之前,毛泽东已经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 高军事指挥权,但是,红军长征开始后,受到重大挫折,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国 民党已经在红军去往江西的途中设下重兵埋伏,毛泽东及时建议改道贵州。故此题 的设置是为考查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
41、的掌握,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 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红军长征过程是学生必须 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重视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学习,也 是为了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和理 解,用于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颁发了封锁匪区办法和“补 充办法”,对苏区施行“物质封锁”、“交通封锁”、“邮电封锁”。国民政府此 等行为主要目的( )A、发展国民政府经济B、和中共苏区抢占国内
42、市场C、配合军事“围剿”,彻底摧毁苏区消灭红军D、缓解国民政府经济紧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 A项错误,国民政府封锁苏区并不会有利于国民政府长远经济发展,经 济缺乏交流反而是不利的,本选项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历史解 释”核心素养。 B选项错误,封锁苏区显然并不能扩大国民政府国内市场,相反会使 其国内市场缩小,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和 “历史解释”核心素 养。 C项正确,国民政府此等行为意在造成根据地“经济枯竭”,使根据地军民无法 生存,从而有利于彻底摧毁苏区和消灭红军,本选项设置考查学生 “历史解释”核 心素养。D项错误封锁区域只会造成经济
43、流动不畅,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这一题设计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意细节 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国民党“围剿”红军的背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知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题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重视红军长征相关内容,多角度、多 方面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 心素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3.毛泽东在吴起镇总结长征时说道: “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 城镇,筹款数百万,扩红军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几个地 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
44、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 ”如此成就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红军队伍壮大C、人民群众的支持B、有力打击了外国势力的干扰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 A项错误,红军队伍在长征过程中确实数量增大,但是题目中的问题是 “重要”影响,所以A项错误,本选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B选项错 误,红军长征期间主要遇到是国民党军事围追堵截,并未遭遇外国势力打击,本选 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C选项错误,人民群众 的支持是红军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本选项考 查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
45、释”核心素养。 D项正确,红军长征铸就了 长征精神,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打 开中国革命新面貌,为以后的胜利打下基础,此项设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 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太多的 磨难,锻炼了红军的品格,铸就了长征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支 柱,也是中华民族取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动力。本题设计可从多角度考核学生 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也从多维度培养、考核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1933年,蒋介石在南昌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举办庐山 “军官训练 团”;从国外购
46、买军火;聘请德国军事专家当顾问等;在苏区周围修筑碉堡和封锁 线,此举是为了( )A、为第五次军事“围剿”做准备B、训练军队C、抵抗日军侵略D、发动内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A【作业分析】 A项正确,国民党红军在对红军多次“围剿”失败后,一方面准备新的 “围剿”,另一方面就是加紧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二者并用,互相配合,本选项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B项错误,设立机构、建立军官训练团等都为了增 加军事力量“围剿”红军,本选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C项错误,蒋介 石这些行为是为了对付红军,消灭红军,而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本选项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D项错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