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齐桓桓晋晋文文之之事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 目录目录壹壹创作背景贰贰整体感知叁叁研读文本肆肆日积月累导入-孟母三迁第壹章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取本文第一句中的关键词为题目。“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事”: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
2、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之必须,“霸道”之不可行。文题解读文学常识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三家分晋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取本文第一句中的关键词为题目。“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事”: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之必须,“霸道”之不可行。文题解读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剥削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
3、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施行“王道”等主张。背景探寻第贰章生字学习觳觫褊挟h sbinxi莅豚彘庠ltnzhxing生字学习悌龁辟便 thppin嬖忖度bcndu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4、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助词,的助词,的使使听到听到之徒:这类人之徒:这类人谈论谈论“是是”,这。,这。“以以”是介词,是介词,因、由于因、由于。“是以是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以是以是”因此。因此。流流传传不得已,不得已,“以以”,通,通“已已”,止。,止。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如如何,何,根根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据什么(由何)(宾语前置)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
5、: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安抚安抚表顺承表顺承阻挡,抵挡阻挡,抵挡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像像加强疑问语气,加强疑问语气,“吗吗”从何处从何处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王于堂上坐王于堂上坐表修饰表修饰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以:介词,用以:介词,用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
6、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恐惧发抖的样子恐惧发抖的样子若:这若:这样。就样。就:动词,靠近走向:动词,靠近走向而:连词,却,表转折而:连词,却,表转折换换识:知道识:知道诸:之乎,兼词诸:之乎,兼词吝啬吝啬本来本来然:对,正确然:对,正确的确的确狭小狭小就是就是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做动词,对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感到奇怪。
7、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若:如果若:如果怜悯怜悯;痛惜痛惜区别区别彼恶知彼恶知之:之:他们怎么知道呢?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么恶:怎么/那里那里是:是:这。诚这。诚:的确真的:的确真的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主谓倒装。之,助词,取独。没有妨害没有妨害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疏远,不接近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8、则王许之乎?”曰:“否!”揣测,估量揣测,估量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的原因的原因形容词作名形容词作名词,视力词,视力禀报禀报3 30 0斤为一钧斤为一钧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整车的整车的柴火柴火赞同,认可赞同,认可 “今恩恩足以及禽兽,而功功不至于百姓者,独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形何以异?”恩德恩德功德功德却,偏偏却,偏偏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不举一羽,不见舆薪被动句被动句表现表现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9、,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表表顺承顺承这这的确的确判断句判断句“枝枝”,通,通“肢肢”肢体肢体1.1.形容词作动形容词作动词词,尊敬,尊敬2.2.形容词作名形容词作名词词,老人,老人表递进,进表递进,进而而 到到幼:幼: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爱护,爱护幼:幼: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孩子,孩子通通“型型”名词作名词作动词,作榜样动词,作榜样寡妻:正妻寡妻:正妻治理治理拿拿诸
10、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所以所以者:者:的的原因原因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称量,称量度度:丈量:丈量厉害,严重厉害,严重考虑,思量考虑,思量副词,难道副词,难道使使受到危害受到危害/使使处于险境处于险境跟,同跟,同结怨,结仇结怨,结仇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在在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
11、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对对凭借凭借使使听到听到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食物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衣服还是还是绚丽绚丽的的颜色颜色“采采”同同“彩彩”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通通 矣矣
12、“语气词,相当于语气词,相当于”了了 开辟开辟使使.朝见朝见统治统治指中原地区指中原地区如此如此像,如像,如语气词,表揣测语气词,表揣测恐怕恐怕攀登攀登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表修饰表修饰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国家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13、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方圆方圆会集,总算起来会集,总算起来使使.臣服臣服通通“盍盍”,何不,何不同同“返返”,回到,回到根本根本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憎恨,怨恨憎恨,怨恨奔走求告奔走求告如果如果这样这样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通通“昏昏”糊涂糊涂聪慧聪慧长久
14、长久只有只有 有志之士有志之士一般人,平民百姓一般人,平民百姓假使假使放:放纵放:放纵 侈:过度侈:过度通通“矣矣”,表示确定语气,表示确定语气辟、邪:不正辟、邪:不正等到等到罔:罔:通通“网网”名词名词作动作动词词,张网捕捉,这里比,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喻陷害哪里哪里规定规定判断句判断句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侍奉,赡养侍奉,赡养养活养活妻子和儿女妻子和儿女丰年丰年往,走向往,走向主谓间取消
15、句子独立性,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君主代词,指君主足,够足,够空闲空闲通通“返返”回来回来何,哪里何,哪里根本根本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种植种植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名词作动词,穿名词作动词,穿小猪小猪耽误,失耽误,失重视重视告诫告诫古代的学校古代的学校尊敬兄长尊敬兄长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须发花白。颁,通须发花白。颁,通“斑斑”。背负东西背负东西 头顶东西头顶东西宾语前置句宾语前
16、置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2.主要人物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春秋五霸,成就霸业春秋五霸,成就霸业齐桓、晋文齐桓、晋文春秋霸主春秋霸主齐宣王齐宣王齐国国君齐国国君孟子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最后未被用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最后未被用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4.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5.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保民而王保民而王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结构层
17、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一部分:问题研讨思考一思考一齐宣王问的是“齐桓晋文之事”,问的是称霸之事,孟子的回答有何特点?回避问题,但是抓住“霸道”的核心称王,进而提出让齐宣王一样感兴趣的话题王道。(求同存异)第一部分:问题研讨思考二思考二孟子为什么要举齐宣王“以牛易羊”的例子?齐宣王有“仁心”,这是能够实现“王道”的基础。第一部分:问题研讨思考三思考
18、三百姓为什么会以为齐宣王是吝啬而不是仁爱的呢?齐宣王有“仁心”,但是这份“仁心”并未推及百姓。思考四思考四拿“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类比,想说明什么?“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论辩技巧总结论辩技巧总结1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2 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3 3、运用、运用比喻比喻,阐述浅显道理。,阐述浅显道理。4 4、正反对比正反对比,突出后果。,突出后果。5 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第二部分:问题研讨思考思考试分析这一部分孟子是如何劝说齐宣王的?思路:反面说危害 先列举了霸道的种种
19、害处,引导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点名齐宣王的“大欲”后,马上以“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再步步紧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引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若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物质“谨庠序之教”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精神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孟子的论辩有何特
20、点?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转换话题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王道。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孟子围绕“保民而王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展开论述: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剖
21、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要“推恩”。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现象,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事情之实。四、句式整齐,善用对比四、句式整齐,善用对比 文章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质疑辩理,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比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本文主要是孟子游说齐宣王施行仁政,整个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围绕“王道”,从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治国良策等逐层深入,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的善辩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主旨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