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骓不逝兮可奈何不逝兮可奈何,虞虞兮虞兮奈若何!兮虞兮奈若何!垓垓gi下下歌歌 注:兵困垓下时作。注:兵困垓下时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得猛士兮守四方。注:统一天下转注: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作。道故乡沛县时作。大风歌大风歌 西汉西汉-司马迁司马迁作者作品作者作品 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公元前145145前前90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思想家家。字子长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后世尊称为。后世
2、尊称为“史圣史圣”、太史公太史公。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生于龙门。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生于龙门。1010岁时,随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初任郎中、中书令。后因替投降匈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初任郎中、中书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奋著书,在公元前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奋著书,在公元前9191年完成年完成史记史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史记史记是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中国上
3、自黄帝,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3000多年的历史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的纪传体体例学和历史传记文学的纪传体体例,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其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重要的贡献。全书全书130130篇,包括本纪篇,包括本纪1212篇,世家篇,世家3030篇,列传篇,列传7070篇,书篇,书8 8篇,年表篇,年表1010篇篇,共,共526500526500字。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
4、封禅、水利、财用。利、财用。刘向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鲁迅更评为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故事背景故事背景 公元前公元前207207年年1010月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军霸上;12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203年秋,得到
5、韩信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下。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通假字:距、内、要、倍、蚤、郤距、内、要、倍、蚤、郤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军、道、间、活、兄、翼、籍、破军、道、间、活、兄、翼、籍、破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河北山东、婚姻、所以、非常、河北/河南河南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为为5、特殊句式:特殊句
6、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人物关系人物关系范增左司马内应堂弟亚父叔父好友参乘故交盟盟 友友刘刘项项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第一段无无伤告密伤告密范范增定计增定计第二段项伯夜访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张良献计刘项约刘项约婚(刘邦定策)婚(刘邦定策)项伯说项伯说情(项王许诺)情(项王许诺)第三段刘邦谢罪刘邦谢罪项羽留饮项羽留饮范增举范增举玦玦项庄舞剑、项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伯翼蔽第四段樊哙闯帐樊哙闯帐项羽赐酒项羽赐酒樊哙义责樊哙义责刘邦离席刘邦离席第五、六、七段刘邦逃脱刘邦逃脱张良留谢张良留谢范增破斗范增破斗刘邦诛曹刘邦诛曹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宴会前宴会前(幕后活动幕后
7、活动)1段段2段段无伤告密无伤告密范增献计范增献计项伯夜访项伯夜访张张良献策良献策刘项约婚刘项约婚项项伯说情伯说情3段段4段段刘邦谢罪刘邦谢罪项羽留饮项羽留饮范增举玦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项伯翼蔽张良告急张良告急樊哙闯帐樊哙闯帐项羽赐酒项羽赐酒樊哙责羽樊哙责羽宴会后宴会后(脱身除患脱身除患)5、6 段段7段段刘邦脱险刘邦脱险张良留谢张良留谢项王受璧项王受璧亚父破斗亚父破斗无伤被诛无伤被诛序幕序幕开端开端尾声尾声发展发展高潮高潮结局结局告密诛杀谢罪义责约婚献计告急舞剑刺杀指使留饮夜访主战翼蔽举玦说情备战不应留谢献斗故事脉络故事脉络文本探究文本探究1、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
8、当即、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当即“大怒大怒”,原因有哪些?,原因有哪些?就就矛盾焦点矛盾焦点而言,天下虽大,但而言,天下虽大,但“王王”只有一个。只有一个。就就力量对比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况且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刘邦不过是况且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刘邦不过是“市井小人市井小人”。就就个性个性而言,项羽本就是而言,项羽本就是火爆火爆性子。性子。2、在项羽即将来犯的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在项羽即将来犯的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背项王也“,
9、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双方兵力悬殊,双方兵力悬殊,“备战备战”无胜算,非良谋。无胜算,非良谋。“逃走逃走”则证明曹无伤密报为实,过早使刘、项矛盾激则证明曹无伤密报为实,过早使刘、项矛盾激化并公开,对刘邦不利;且两军相距不远,可以说是逃无化并公开,对刘邦不利;且两军相距不远,可以说是逃无可逃。亦非上策。可逃。亦非上策。深知项羽轻信寡谋,知道刘邦善于纳谏;在项伯身上做深知项羽轻信寡谋,知道刘邦善于纳谏;在项伯身上做文章,使项伯成为己方在项羽处的说客,可以化解矛盾。文章,使项伯成为己方在项羽处的说客,可以化解矛盾。暂时化解矛盾,待刘邦羽翼丰
10、满之后再使矛盾公开化,与暂时化解矛盾,待刘邦羽翼丰满之后再使矛盾公开化,与项羽争夺天下,此为良策。项羽争夺天下,此为良策。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3、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刘项双方的形势关系的转换是鸿门宴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的地方,请你分析一下,双方的被动主动的关系是怎么转换的?换的?(宴前宴前):刘邦被动,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项羽主动(宴中宴中):刘邦被动,项羽主动,情节跌:刘邦被
11、动,项羽主动,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宕起伏,三起三落(宴后宴后):刘邦主动,项羽被动,局势逆:刘邦主动,项羽被动,局势逆转。转。古代座次古代座次 古代的座次尊卑有别,不同的场合、古代的座次尊卑有别,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古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古代宫室内的座位有堂上(通常是行吉凶代宫室内的座位有堂上(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和室内之分。在大礼的地方)和室内之分。在堂上堂上举行举行的礼节活动是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南面
12、”,称臣叫,称臣叫作作“北面北面”。室内最尊室内最尊的座次是的座次是坐西向坐西向东东,其次其次是是坐北向南坐北向南,再次再次是是坐南向北,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向西最卑是坐东向西。古书中。古书中“东家东家”“”“西西宾宾”的说法,是就室内而言的。的说法,是就室内而言的。古人将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向东的座位上,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向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称为“西席西席”或或“西宾西宾”。4、“鸿门宴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说明了什么?上的座次安排,说明了什么?项羽及其叔父项伯坐最上项羽及其叔父项伯坐最上位,次之是范增,再次是刘位
13、,次之是范增,再次是刘邦,张良是侍坐。从座位的邦,张良是侍坐。从座位的安排上可看出,项羽目中无安排上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谋士范增在人,自高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谋已初露端倪。5、“鸿门宴鸿门宴”上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上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整个整个“鸿门宴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三落。三起:三起:一起:一起:范增举玦范增举玦 二起:项庄舞剑二起:项庄舞剑三起:樊哙闯帐三起:樊哙闯帐三落:三落:一落:项王默然不应一落:项王默然不应二落二落:项伯翼蔽
14、沛公:项伯翼蔽沛公三落:三落:项羽赐酒,刘邦离席项羽赐酒,刘邦离席 范增举玦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樊哙闯帐项王款待项王款待 小组讨论,分析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主要小组讨论,分析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表格。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表格。将帅之比将帅之比项羽项羽刘邦刘邦谋臣之比谋臣之比范增范增张良张良勇士之比勇士之比项庄项庄樊哙樊哙将帅之比将帅之比项羽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等人唯亲等刘邦刘邦善纳良言、能屈能伸、巧于应变、知善纳良言、能屈能伸、巧于应变、知人善任等人善任等谋
15、臣之比谋臣之比范增范增深谋远虑、妄自尊大、盲目自信等深谋远虑、妄自尊大、盲目自信等张良张良重情重义、运筹帷幄等重情重义、运筹帷幄等勇士之比勇士之比项庄项庄勇而无谋勇而无谋樊哙樊哙有勇有谋有勇有谋 1、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明、突出。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鲜明地刻画出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鲜明地刻画出人
16、物个性。人物个性。2、鸿门宴鸿门宴有着丰富的叙事艺术技巧,请结合文本分析。有着丰富的叙事艺术技巧,请结合文本分析。(1)首尾呼应。首尾呼应。(2)详略得当。详略得当。(3)侧面烘托。侧面烘托。探究思考: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探究思考: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些评论。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些评论。这两种说法各有其理。由于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是夺取全国政权、这两种说法各有其理。由于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是夺取全国政权、谁当最高统治者的斗争,这是不容对敌方有任何宽容心的。对项羽谁当
17、最高统治者的斗争,这是不容对敌方有任何宽容心的。对项羽来说,应该像他的谋士范增所说来说,应该像他的谋士范增所说“急击勿失急击勿失”,不给刘邦以任何喘,不给刘邦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但项羽骄做自大,不纳忠言,而唯其季父项伯之言是从,息的机会。但项羽骄做自大,不纳忠言,而唯其季父项伯之言是从,而而“善遇善遇”刘邦,以致纵虎归山,反为所害由于项羽当时是西楚霸刘邦,以致纵虎归山,反为所害由于项羽当时是西楚霸王,有代行天子之权的声势,加之又答应了他的季父项伯王,有代行天子之权的声势,加之又答应了他的季父项伯“不如因不如因善遏之善遏之”的请求,便摆出了的请求,便摆出了“君人之度君人之度”,而对范增的,而对范增
18、的“数目项王,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置之不理。置之不理。较之两种说法,当以前者为佳。因为前者更符合当较之两种说法,当以前者为佳。因为前者更符合当时的斗争实际和项羽的思想实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时的斗争实际和项羽的思想实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连刘邦的参乘樊哙尚且懂得连刘邦的参乘樊哙尚且懂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小让”的道理,力劝刘邦赶紧逃离的道理,力劝刘邦赶紧逃离“人方为刀俎,我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的鸿门宴,可惜项羽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而错失良的鸿门宴,可惜项羽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而错失良机,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别。机,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别
19、。实际上,楚怀王之约,也可能是项羽心存疑忌的主要实际上,楚怀王之约,也可能是项羽心存疑忌的主要原原因,因,他要信守诺言,又要夺取天下,可能认为刘邦势他要信守诺言,又要夺取天下,可能认为刘邦势力不如自己,又愿主动让出秦国天下,可以说,力不如自己,又愿主动让出秦国天下,可以说,“沽名沽名”与与“自大自大”是使他失去最佳时机的主要原因。是使他失去最佳时机的主要原因。小结小结 全文以全文以“鸿门宴鸿门宴”为中心,以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杀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击杀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
20、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事。鸿门宴鸿门宴写了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写了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片段,是楚汉相争的一个序曲。程中的一个重要片段,是楚汉相争的一个序曲。全文通过对全文通过对“鸿门宴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在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生动地刻画了刘、项等不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生动地刻画了刘、项等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项羽的骄傲自大,同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项羽的骄傲自大,同时也表现了刘邦的小心谨慎、善于用人,在某种时也表现了刘邦的小心谨慎、善于用人,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