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部编版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1.翻开课本第41页。2.找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德国)雅斯贝尔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止,一共约有55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2、,“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战争频繁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弱肉强食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2)仲尼既没(m)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3、,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西汉刘向战国策)道德沦丧道德沦丧 民生凋敝民生凋敝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战争频繁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弱肉强食道德沦丧道德沦丧 民生凋敝民生凋敝礼崩乐坏礼崩乐坏 社会无道社会无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欲救世欲救世弊弊”。各家虽所言所行殊异,但。各家
4、虽所言所行殊异,但旨归都是为了旨归都是为了黎民安康黎民安康,都是通,都是通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来建构生命的价值意义。来建构生命的价值意义。先秦诸子有识之士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丘丘仲尼仲尼儒儒仁仁礼治礼治 论语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宋儒把论语论语和和合称为合称为“四书四书”。语录语录 弟子弟子 再传弟子再传弟子 大学大学 中庸中庸 孟子孟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5、作 者 简 介作 者 简 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六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庸俗的)事事”。15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委吏”和管理牛和管理牛羊的羊的“乘田乘田”。1919岁娶亲。岁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6、学琴于师襄。30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1、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创办私学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相传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他首倡“有教有教无类无类”及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及及“至圣先至圣先师师”。2、齐国经历、齐国经历鲁国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掌
7、权。35岁的孔子对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鲁国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3 3、从政鲁国、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51 51岁时,任岁时,任鲁国中都宰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由于为政有方,5252岁时升为岁时升为鲁国鲁国司空、大司寇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
8、两国的。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夹谷会盟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孔子54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的权威,提出“堕三都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孔子555
9、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专心于文献整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4 4、孔子晚年、孔子晚年预习检查预习检查n 明确字音。八佾(y)文质彬彬(bn)迩之事父(r)譬如(p)子罕(hn)未成一篑(ku)读 懂“古 董”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10、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读 懂“古 董”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主题:“好学”标准,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主题和说理特点?读 懂“古 董”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
11、呢?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读 懂“古 董”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主题:礼乐制度角度,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仁是礼乐制度的基础。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说理的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主题和说理特点?拓 展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y):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忍:忍心,狠心。【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
12、:“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拓 展 礼、乐、仁之间的关系?礼礼“辨异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乐“统同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谐。而“仁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
13、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表里,不可分割。读 懂“老 古 董”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读 懂“古 董”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主题: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主题和说理特点?读 懂“老 古 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通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主题: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指
14、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主题和说理特点?孔 子 的 义 利 观执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读
15、懂“老 古 董”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主题: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说理的特点:通过辩证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主题和说理特点?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
16、子。”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主题: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主题和说理特点?读 懂“老 古 董”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读书人。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已:停止。有抱负的人不可以
17、不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读 懂“老 古 董”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主题: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说理的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主题和说理特点?读 懂“老 古 董”8
18、.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平地:填平洼地虽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主题: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
19、罢,关键都在于自己。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读 懂“老 古 董”9.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读 懂“老 古 董”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20、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读 懂“老 古 董”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主题: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内圣)复礼(外王)。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主题和说理特点?读 懂“老 古 董”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宽
22、恕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主题: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说理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读 懂“老 古 董”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r
23、):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读 懂“老 古 董”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说理的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主
24、题和说理特点?拓 展 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拓 展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
25、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拓 展 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26、。拓 展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1.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2.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
27、方法?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论语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思思思思秒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1.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2.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论语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议议议议秒文 本 探 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28、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论语十二章内容主要观点论证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理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理证第七章意志坚强理证第八章持之以恒比喻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例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理证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证第十二章学诗有益处例证文 本 探 究论语十二
29、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课 堂 检 测一、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
30、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课 堂 检 测一、理解性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自勉。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