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古朴、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认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平淡之美,也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调“
2、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老子讲“涤除玄鉴”,这一理论本来是讲观道的,而审美也必须涤除物欲之心,所以这一理论就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理论。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
3、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
4、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二、创作背景二、创作背景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创作背景二、创作背景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
5、道的基础。二、创作背景二、创作背景“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二、创作背景二、创作背景“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如果说儒家代表着阳性的、刚性的力量,那么道家就代表着阴性的力量,代表着柔弱和柔性的力量。最大的阳叫太阳
6、,最大的阴叫太阴,太阴就是月亮。老子将读书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所谓“上士”就是智慧层次比较高,认知水平比较高。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苦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他们的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真正高深的道理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或者理解、认可。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反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的价值。老师的言外之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明白?意思是,上士听了一个道理,理解后,了解了自然、宇宙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行动,去实践(躬身践行)。中士听过后,没有什么感觉,听与不听一个样。而下士呢,就更等而下之,他听到道之后是“大笑
7、之”,反而会嘲笑这些东西。孔子也曾讲过类似的话,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们的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真正高深的道理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或者理解、认可。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反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的价值。老师的言外之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明白?(一)第十一章第一层面: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一)第十一章 译:三十根辐条结到一个毂当中,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圆形的中空之处,才有连接车轴,
8、成就了车轮的用途。揉和黏土制成陶器,正是因为它留有中空的部分,才成就了它的用途。开凿门窗建成居室,正是因为它中间的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第二层面:这一章,阐释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怎样理解?有提供便利条件无发挥作用的关键有与无辩证统一第三层面:联系实际思考:“无”让我们联想到艺术的“空白”,请结合熟悉的艺术作品,或生活现象说说它的作用。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白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9、老子)无用有的时候是大用。一个人太有用了,可能不一定好,有时候完全无用倒很好。一颗树完全没有用,它可以一直长下去;如果太有用了,人家早就把它砍掉了。这个大用,就是说能够促使自己。“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第三层面:联系实际思考:“无”让我们联想到艺术的“空白”,请结合熟悉的艺术作品,或生活现象说说它的作用。小说的结局的留白,如边城,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也许明白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人生的等待,最悲者,莫过于等待的不可知性;国画留白,如齐白石画虾;影视剧里的人物对白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老子)无用有的时候是大用。一个人
10、太有用了,可能不一定好,有时候完全无用倒很好。一颗树完全没有用,它可以一直长下去;如果太有用了,人家早就把它砍掉了。这个大用,就是说能够促使自己。“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陶渊明的无弦琴。(二)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踮起脚尖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这样做。说理方法:比喻
11、与类比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余食赘形不仅无用,且令人生厌思考:老子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人不可以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要能谦虚 处低,不骄不躁。人要有胸襟气度,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可以好大喜功。历史故事:投鞭断流的苻坚东晋时期的秦王苻坚弑君自立为王,他启用在野名士、平日扪虱而谈天下事的王猛为政,不过十三四年之间,北灭燕云,南胁东晋,大有不可一世的气势。几年后,王猛病逝,临终前,他反复叮嘱苻坚,不可急躁冒进,进取东晋,应将注意力放在北边、西部,要慢慢地除掉鲜卑、西戎,以安社稷。但是王猛死后七八年,苻坚一反常态,将王猛遗嘱置之脑后,欲将百万之众,南下攻击东晋。苻坚招集臣
12、僚开军事会议,他的决策遭到太子及文臣武将的一片反对之声,就连他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也苦苦劝谏他不要出兵东晋。“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苻坚的自伐、自矜,可见一斑。不过,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待时而动,乘机而起,他就是燕人慕容垂,他对苻坚说:陛下自断圣心足矣!您看当年的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依仗的不过是二三个大臣而已,如果听从大家的意见,哪有大功可成?这下可好,正合苻坚心意,“与吾共天下者,独卿而已。”谁知不到一个月,秦王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战而败于肥水,比起曹操后败赤壁,还要悲惨。那个慕容垂呢,不但不能与他共天下,正好趁机讨好,溜回河北,不但复兴后燕,而 且还是促成苻坚速亡最有力的敌人。山西前首富李兆会十年败光百亿家产被法院悬赏完成老子小传,不少完成老子小传,不少300300字。字。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