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育种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 作物育种学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作物育种学的基础理论、一般原理和育种方法的程度,以及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作物遗传改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掌握基本的作物育种学理论与方法,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考查目标作物育种学考试涵盖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种质资源、育种目标等作物育种相关基础知识,引种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
2、、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等基本的育种理论与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作物育种理论在抗病育种和抗逆育种等具体领域的应用,作物育种的相关试验技术和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等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理论和方法。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论述、评价作物育种学有关实例。4.运用作物育种学中相关理论与技术,论述解决作物遗传改良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30分 (共10题,每小题3分)2.填空题20分 (共5题,每空2分)3.选择题20分 (共10题,每小题2分)4.判断题20分(共10题,每小题2分)5.简答题60分 (共5题,每小题12分).考查内容第一章 绪论1.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2.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3.作物育种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作物育种学的发展5.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6.植物品种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3.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
4、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特点1.作物品种的类型2.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 种质资源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3.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对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2.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3.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国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3.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育种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5、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机械化第二节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根据生产实际,对现有品种某些主要性状进行改良;3.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4.品种的合理搭配。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机械化5.生育期适宜第五章引种和选择育种第一节引种和驯化1.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1)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2)气候相似论(3)纬度海拔品种习性与引种的关系2.作物引种规律(1)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2)高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3)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度与引种(4)引种的工作环节第二节 选择育种1.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1)出现自
6、然变异的原因(2)自然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2.性状鉴定与选择3.纯系学说与纯系育种(1)纯系学说(2)纯系育种的历史发展与成就4.混合选择与混合选择育种(1)混合选择与群体改良(2)混合选择育种的应用价值5.选择育种的程序(1)纯系育种程序(2)混合选择育种程序(3)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程序(4)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第六章杂交育种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1.杂交育种的历史与发展2.杂交育种的概念3.杂交育种的特点第二节杂交亲本选配1.亲本的选配的重要意义2.亲本选配的原则3.当前杂交育种亲本选配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杂交方式和技术1.杂交方式,包括单交、复交、回交、多父本授粉和聚合杂交2.杂交技术,包括调
7、节开花期使花期相遇、控制授粉和授粉后的管理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1.系谱法2.混合法3.衍生系统法4.单籽粒传法5.集团混合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杂交育种的程序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包括加速世代进程、加速试验进程和利用单倍体等方法。第七章回交育种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1.亲本的选择2.回交后代的选择3.回交的次数4.回交所需的植株数5.修饰回交育种方法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1.回交育种法的遗传特性2.回交的其他用途第八章诱变育种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概念、意义和特点1.诱变育种的概念及育种成效2.诱变育种的特点第二节 物理诱变剂及其处
8、理方法1.物理诱变剂的种类2.诱变处理的剂量单位3.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4.物理诱变处理的方法第三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1.化学诱变剂的类别2.化学诱变剂处理方法第四节 诱变处理的方法和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3.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第五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第六节植物空间技术育种1.植物空间技术育种的概念和特点2.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3.空间诱发植物突变的作用机制4.空间技术育成品种的安全性问题第九章远缘杂交育种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概念、特点和作用1.远缘杂交的概念2.远缘杂交的特点3
9、.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第三节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1.远缘杂种的夭亡与不育性2.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第四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和选择1.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2.远缘杂种的分离类型3.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第五节 远缘杂交的育种技术1.远缘杂交的育种特点2.其他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介绍第十章倍性育种第一节植物的多倍性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多倍体的由来与进化3.多倍体育种的意义第二节多倍体育种1.诱导多倍体材料的选择2.获得多倍体的途径与方法3.多倍体的鉴定4.多倍体材料的加
10、工和选育利用第三节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1.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2.诱导产生单倍体的方法3.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4.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第十一章杂种优势利用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及其表现1.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2.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方法3.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1.显性假说2.超显性假说3.对两种假说的评论第三节 选育杂交种的一般程序1.自交系的选育2.配合力测定第四节 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1.自交系的选育2.自交系的改良第五节 配合力及其测定1.配合力的概念2.配合力的测定第六节 杂交种的类别1.品种间杂交种2.品种一自交系间杂交种3.自交系间杂交种4.雄性不育杂
11、交种5.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6.种间与亚种间杂交种第七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1.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2.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包括人工去雄杂交制种、化学杀雄选、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和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第十二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第一节 雄性不育的遗传1.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2.核雄性不育的遗传第二节 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特性1.雄性不育的形态差异2.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3.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第三节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1.不育系和保持系选育2.恢复系的选育3.杂种品种的选配第四节 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1.核不育种质的获得及鉴定2.光温敏核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3.核基因
12、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第十三章抗病育种第一节抗病育种1.植物抗病育种的意义及进展2.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的遗传变异3.抗病机制与抗病性的遗传4.抗病性鉴定第二节抗虫育种1.概述2.抗虫机制3.抗虫性的遗传4.植物抗虫性鉴定5.抗虫育种的方法第三节抗旱与耐盐育种1.干旱伤害与抗旱生理2.盐害与耐盐3.抗旱与耐盐性鉴定4.植物抗旱耐盐的基因工程第四节抗寒和耐热育种1.抗寒与耐热生理2.抗寒与耐热鉴定及资源评价第五节耐湿性与耐弱光育种1.耐湿性育种2.耐弱光育种第六节抗除草剂育种1.草害及除草剂伤害2.抗除草剂育种第十四章植物分子育种第一节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1.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2.分子标记的原理
13、和遗传特性第二节 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1.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2.近等基因系的培育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3.群体分离分析法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4.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第三节 作物MAS育种1.作物MAS育种需具备的条件2.MAS育种方法3.提高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第四节转基因育种的程序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3.受体材料的选择4.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和外源基因的转化5.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6.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第五节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1.转基因作物育种目标的制订2.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3.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第十五章作物育种的试验
14、技术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第二节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1.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2.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第三节 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十六章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第一节品种审定1.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2.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3.品种审定的程序第二节植物新品种保护1.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发展2.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构3.品种权授予的条件4.植物新品种权的授予程序5.品种权的权限和归属6.品种权的保护期限和侵权行为的处罚7.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进展第三节品种推广1.品种推广的意义2.品种推广体系3.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4.品种区域化和合理布局5.良种良法配套第四节良种繁育1.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2.良种繁育的程序和体系3.品种的混杂退化和防杂保纯4.原种种子生产5.园林植物种苗的无性繁殖6.良种的加速繁殖7.人工种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