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 经络经络经络概说经络概说1.1.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2.2.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开口动手便错。3.3.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行无烛。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称,是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
2、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1 1)经脉)经脉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
3、,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2 2)络脉)络脉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之,深部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之,深部和浅部均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和浅部均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脉(一)经脉(二)络脉(二)络脉(三)内属脏腑部分(三)内属脏腑部分(四)外连体表部分(经筋和皮部)(四)外连体表部分(经筋和皮部)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一)经脉(一)经脉1.1.十二正经十二正经2.2.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4、3.3.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十二正经十二正经 手足三阳经和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和三阴经。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分布和走向位和交接顺序,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接的络属关系。是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是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通道。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较大的分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能通达正经未循行到能通达正经未循
5、行到的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的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经之不足。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3.3.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共有八条,即督脉、共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合称为和阳维脉,合称为“奇奇经八脉经八脉”。具有密切十二经脉具有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的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的作用。的气血的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4.4.正经与奇经的区别正经与奇经的区别“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
6、之气血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常行于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二)络脉(二)络脉别络别络浮络浮络孙络孙络络脉是经脉的分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多数无一定支,多数无一定的循行路径。的循行路径。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别络别络也是较大的分支,十二经脉也是较大的分支,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之别络,及脾之大络合为与督脉、任脉之别络,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7、。2.2.浮络浮络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现的络脉。3.3.孙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是最细小的络脉。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三)内属脏腑部分(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并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并深入体内连属各脏腑。深入体内连属各脏腑。正经、经别、奇经、正经、经别、奇经、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联系。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联系。其中十二经脉起着主要和直其中十二经脉起着主要和直接的连属作用。接的连属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十二经
8、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称为连,称为“属属”手三阴经内属于肺、心包和心手三阴经内属于肺、心包和心 足三阴经内属于脾、肝和肾足三阴经内属于脾、肝和肾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和小肠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和小肠 足三阳经分别内属于胃、胆和膀胱足三阳经分别内属于胃、胆和膀胱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称之为联系,称之为“络络”阳经属腑而络脏,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阴经属脏而络腑。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分别络属于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分别络属于相应的脏腑,构成了阴阳经脉与脏腑表里相应的脏腑,构
9、成了阴阳经脉与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即相合的关系。即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太阳与少阴均相为表里。太阳与少阴均相为表里。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脏腑还通过经络的循行、交叉和经别、脏腑还通过经络的循行、交叉和经别、络脉等的分支,或与其它脏腑贯通连络脉等的分支,或与其它脏腑贯通连接等,从而构成了经络与脏腑之间广接等,从而构成了经络与脏腑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联系,称为泛而复杂的联系,称为“脏腑络属脏腑络属”。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四)外连经筋、皮部(四)外连经筋、皮部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结、聚、散、络聚、散
10、、络”于筋肉、关节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故称之为部分,故称之为“十二经十二经筋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全身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全身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就是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就是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二节第二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奇
11、经八脉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都是从十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同发挥作用的。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1.1.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机体两侧,分别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手足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循行于手足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每一条经脉分别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每一条经脉的名称,是
12、的名称,是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而命名的。面而命名的。2.2.机体各部分以阴阳分类,即脏为阴、腑机体各部分以阴阳分类,即脏为阴、腑为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为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经阴经阳经阳经循行部位循行部位手手太阴肺经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阳明大肠经 前前 缘缘 厥阴心包经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少阳三焦经 中中 线线 少阴心经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太阳小肠经 后后 缘缘 足足 太阴脾经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阳明胃经 前前 缘缘 厥阴肝经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少阳胆经 中中 线线 少阴肾经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经
13、 后后 缘缘 4.4.名称名称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
14、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1、表里关系、表里关系2、走向与交接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表里关系表里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手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手之阴阳。足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足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足与太阴均相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之阴阳。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别络互相沟通
15、,组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关系。关系。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手和足手和足表表 阳明经阳明经 少阳经少阳经 太阳经太阳经 里里太阴经太阴经 厥阴经厥阴经 少阴经少阴经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走向与交接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腑(络胸)走腑(络胸)”;“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头头手末端手末端足末端足末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
16、三阳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胸胸入腹络胸入腹络胸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 同名阴经在胸部交接。同名阴经在胸部交接。胸为诸阴之会胸为诸阴之会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十二经脉是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机体十二经脉分布于机体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
17、注的,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在前肢太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在前肢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再复注于前肢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再复注于前肢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构成十二经循环。端,构成十二经循环。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前肢太阴肺经前肢太阴肺经前肢阳明大肠经前肢阳明大肠经后肢阳明胃经后肢阳明胃经后肢太阴脾经后肢太阴脾经前肢少阴心经前肢少阴心经前肢太阳小肠经前肢太阳小肠经后肢太阳膀胱经后肢太阳膀胱经后肢少阴肾经后肢少阴肾经前肢厥阴心包经前肢厥阴心包经
18、前肢少阳三焦经前肢少阳三焦经后肢少阳胆经后肢少阳胆经后肢厥阴肝经后肢厥阴肝经前肢食指端前肢食指端后肢大趾端后肢大趾端前肢小指端前肢小指端后肢小趾端后肢小趾端前肢无名指端前肢无名指端后肢大趾端后肢大趾端鼻旁鼻旁心中心中目内眦目内眦胸中胸中目外眦目外眦肺肺中中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任脉、督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阴维脉、阳维脉(一)走向与交接规律(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不遍布全身,如前肢无奇经分布;不遍布全身,如前肢无奇经分布;除带脉横绕腰腹
19、,冲脉一分支下行之除带脉横绕腰腹,冲脉一分支下行之外,其余诸脉均从后肢或少腹部上行;外,其余诸脉均从后肢或少腹部上行;奇经八脉(除督脉外)不与脏腑直接奇经八脉(除督脉外)不与脏腑直接络属,无表里相配关系,只有部分经脉与络属,无表里相配关系,只有部分经脉与脏腑连属,如督脉入属脑、络肾、贯心;脏腑连属,如督脉入属脑、络肾、贯心;冲、任、督三脉均与胞宫相连系。冲、任、督三脉均与胞宫相连系。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二)(二)功能功能1.1.任脉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后肢三阴经及阴维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后肢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脉交会,总任阴脉
20、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的气血。经的气血。“阴脉之海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有妊养之意。任脉起于胞中,有妊养之意。“任主胞胎任主胞胎”。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督脉督脉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上后肢的三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上后肢的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阳脉之海阳脉之海”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3.3.冲脉冲脉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后肢,贯穿
21、全身,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后肢,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冲。有溢蓄贮存或灌渗补充十二经气血之有溢蓄贮存或灌渗补充十二经气血之作用。作用。“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冲、任、督脉冲、任、督脉冲脉起于胞中,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女冲脉起于胞中,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女子的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子的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海血海”。冲、任、督三脉均与胞宫相连系,冲、任、督三脉均与胞宫相连系,故又有故又有“一源三歧一源三歧”之说。之说。第四章第四
22、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4.4.带脉带脉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诸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诸脉,调节脉气,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妇女带下。又主妇女带下。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5.5.阴阳跷脉阴阳跷脉跷即跷捷轻健,跷即跷捷轻健,具有主肢节运动和司眼具有主肢节运动和司眼睑开合的作用。睑开合的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6.6.阴阳维脉阴阳维脉维有维系维络的含义,维有维系维络的含义,“阳维阴维者,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
23、,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也”。对气血盛衰起着调节溢蓄作用,对气血盛衰起着调节溢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而不参与环流。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三节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经络的主要作用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运行气血,温养全身。运行气血,温养全身。协调脏腑,联系周身。协调脏腑,联系周身。防卫体表,抗御外邪。防卫体表,抗御外邪。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中每一经十二经脉中每一
24、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有的经脉还联系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有的经脉还联系多个脏腑。多个脏腑。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阴十二经脉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流注次序。十二经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病理方面二、病理方面传导病邪。传导病邪。反映病变。反映病变。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三、治疗方面三、治疗方面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指导临指导临床选药床选药传递药物的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治疗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节第
25、三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四节第四节 常用的针灸穴位常用的针灸穴位(一)足三里(一)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胫骨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外大筋内。为全身性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抗病机能。一、针刺保健要穴一、针刺保健要穴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二)(二)曲池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此穴具有调整血压、防止视力衰退之功。此穴具有调整血压、防止视力衰退之功。
26、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三)(三)三阴交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 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位于脐下位于脐下3 3寸。寸。本穴为保健要穴,有强本穴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壮作用。每周针每周针1 12 2次,可起到强壮次,可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身体的作用。(四)(四)关元关元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位于脐下位于脐下1.51.5寸。此穴为保健要穴,常寸。此
27、穴为保健要穴,常针此穴,有强壮作用。可与足三里穴针此穴,有强壮作用。可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配合施针。(五)(五)气海气海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一)足三里(一)足三里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强壮身体。强壮身体。可预防中老可预防中老年人中风。具防老及强年人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灸法:用艾条、身作用。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握在5 51010分钟。分钟。二、艾灸保健要穴二、艾灸保健要穴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疤痕灸,使灸疮,使灸疮延久不愈,可
28、以强身益寿。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现代研究:灸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现代研究:灸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如双手拇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如双手拇指指端放在同侧足三里上,其余四指附于小指指端放在同侧足三里上,其余四指附于小腿后侧,用力按揉腿后侧,用力按揉0.50.51 1分钟,可补脾和胃、分钟,可补脾和胃、调理气血,用于治疗脑疲劳或便秘。调理气血,用于治疗脑疲劳或便秘。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位于肚脐正中处。神位于肚脐正中处。神阙阙为任脉之要穴,具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
29、肾健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脾的作用。灸法,灸。灸法,灸七至十五壮,灸时用七至十五壮,灸时用间接灸法。间接灸法。(二)神阙(二)神阙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位于脐上四寸处。位于脐上四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天的作用。一般可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壮。灸七至十五壮。(三)中脘(三)中脘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壮。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壮。(四)涌泉(四)涌泉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78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