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角度+真题)2023202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题型,是“阅读与鉴赏”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题型。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呈现出“守正创新”的特点:“守正”体现在体裁的稳定,其选材主要涉及诗、词、曲等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偶有涉及诗经、汉乐府等古体诗,但是总体来看,其体裁形式基本稳定;“创新”体现在题型的变化,即从经典的纯主观题到客观题与主观题兼具。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中,比较鉴赏是一种深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在阅读两首或多首
2、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形式技巧等进行多维度对比的鉴赏。这种鉴赏涉及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考察视角视角一:不同诗歌语言特征的比较古诗韵律优美、蕴涵丰富。有的明白如话,平易近人;有的婉约隽秀,独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浑深厚;有的如烟似梦,意境优美;有的则是悲凉慷慨,豪迈奔放。理解语言风格(关键)视角一:不同诗歌语言特征的比较(真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酬乐天扬州初逢
3、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视角一:不同诗歌语言特征的比较(真题)登城望湖楼刘 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晚 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试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视角一:不同诗歌语言特征的比较(真题)登城望湖楼刘 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晚 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试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
4、美,请结合诗句赏析。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 图”的 优 美 画 面;苏 诗 描 绘 的 是由 疾 风、骤 雨、雷 电 所 构 成 的 壮 美景观,“横风 吹 雨”、“电 光 时 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视 角 二:不 同 朝 代 诗 人 风 格 的比较诗的风格可谓“美色悲音各不同”,它是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内容、形式诸种因素,所体现出的个性特征,是其诗歌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视角二:不同朝代诗人风格的比较(模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见别离者因赠之【
5、注】韩偓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缘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视角二:不同朝代诗人风格的比较(模拟题)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C项,“颔联描
6、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是眼前的实景。实写的景物,一般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身边的实物;虚写的景物,要么是联想或想象得到的,要么是已经发生过的。由颔联中“将远别”的“将”可判断,“尊酒阑珊”是现在发生的事,诗人能直接看到,当属实景,“秋山迤逦更斜阳”是现在所见到的,也属实景。答案为C。视 角 三:同 题 材 诗 的 不 同 艺 术手法比较每一首诗歌都是依据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每一 个诗人,都有一定的艺术手法的特点形成个人风格的。两者比较,就使作者的某一首诗,成为特别的,别具一格的,唯一的艺术品而存在。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7、题。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领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
8、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14.A“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相知何用早”是一个反问句,“何用”即为什么,第4句的“怀抱即依然”也印证了二人应该不是早年的知心好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排遣离愁的方法抒情方式送杜少府
9、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直抒胸臆。“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本诗作者点明自己与朋友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又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
10、担忧之情。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别 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
11、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
12、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既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1 9 这 两 首 诗 中 都 写 到 的_和_,寄寓鉴戒之意。(2分)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
13、因雨上金铺。1 9 这 两 首 诗 中 都 写 到 的_和_,寄寓鉴戒之意。(2分).勤政楼.千秋节 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情
14、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视角三:同题材诗的不同艺术手法比较(真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视 角 四: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炼字”的比较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
15、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视 角 四: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炼字”的比较(真题)与浩初上人同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视 角 四: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炼字”的比较(真题)(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 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
16、的 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1)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视 角 四: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炼字”的比较(真题)(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视 角 五:不 同 诗 歌 内 部 相 关 句子的比较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这一原则在诗歌鉴赏中同样得
17、到体现,命题人常常将所考查的某一句与课文中学过的相关句子列出来,要求考生从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既能检测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又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视 角 五:不 同 诗 歌 内 部 相 关 句子的比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试题: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
18、侧重点有何不同。视 角 五:不 同 诗 歌 内 部 相 关 句子的比较(真题)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试题: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视角六:同题材诗营造意境(氛围)的比较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了“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第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
19、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而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或营造氛围,或借景抒情,或塑造背景或环境。视角六:同题材诗营造意境(氛围)的比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维深】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两首诗的末句 一 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
20、要赏析。视角六:同题材诗营造意境(氛围)的比较(真题)两位诗人都借“月黄昏”三字来 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 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视角六:同题材诗营造意境(氛围)的比较(真题)王诗中“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
21、”二字则无此意趣。方诗中“犹有”二字,自然 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2)两首诗的末句 一 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视 角 七:同 题 材 诗 的 理 趣 或 情趣的比较我国古代诗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或“情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所谓“理趣”,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理和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视 角 七:同 题 材 诗 的 理 趣 或 情趣的比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
22、,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试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_元词之情趣_视 角 七:同 题 材 诗 的 理 趣 或 情趣的比较(真题)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
23、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试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秦诗之理趣_元词之情趣_视 角 八:不 同 版 本 句 子 优 劣 的比较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同一位作家的同一首诗,由于版本的不同,其中某一句或句中的某一个字(词)有可能不同,孰优孰劣,存在着争论,命题人将此引进到高考试卷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对以前客观题答案“只此一家,别无他诂”的拨乱反正,意在引导考生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择善而从,展开交锋和争论,对考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不无
24、影响。视 角 八:不 同 版 本 句 子 优 劣 的比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试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视 角 八:不 同 版 本 句 子 优 劣 的比较(真题)“雁引愁心去”运用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试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
25、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视 角 九:诗 歌 与 图 画 的 定 向 比较西蒙尼德斯说过:“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会说话的图画。”从最初摹仿上看,诗歌和绘画是非常接近的,都是在摹仿着生活本身,表达着对生活的认识。一种艺术与另一种艺术是非常相通的,诗歌和绘画亦然,这就使诗和画之间存在可比较性,近年有的省正是从这一角度命题的。视 角 九:诗 歌 与 图 画 的 定 向 比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26、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试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视 角 九:诗 歌 与 图 画 的 定 向 比较(真题)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试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27、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真正解读诗歌。在中国诗词艺术的长河中,同一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甚至是在同一篇诗词中,读者往往会有各种不同含义的理解。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
28、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试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
29、真题)试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则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
30、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
31、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视 角 十:不 同 诗 歌 中 同 一 意 象美学意义的比较(真题)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
32、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科学备课立足阅读与鉴赏,重在读懂阅读与鉴赏,重在读懂,特别是古代诗歌语言有别于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注意积累重点词语,就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出现理解性偏差与错误,导致误读。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对于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关键词语的理解是鉴赏全诗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鉴赏更要立足于具体情境中词语的特定含义来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并积累相关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科学备课注意表达与交流,重在阐释课程标准在命题建议中指出要“设计典型任务”,这个典型任务并非是艰涩难懂的,而是要以一个明确的任务指令对学生提出阐释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要做的是按照指令准确地完成阐释。科学备课重视梳理与探究,夯实基础“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这一点在比较鉴赏题中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需要比较的两首诗分别在教材内外的情况下,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很难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