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提要内容提要4.干预效果干预效果5.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效益与风险6.讨论讨论概念发展史概念发展史前驱症状(前驱症状(Prodromal symptoms)“前驱症状前驱症状”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的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的“先锋先锋”,指事件的先兆。,指事件的先兆。在早期的精神医学文献中,通常指一种风险状态或在早期的精神医学文献中,通常指一种风险状态或“前驱症状前驱症状”。指在疾病完全发作前出现的早期迹象、症状和功能损害,如:偏离正常的思维、体验和行为紊指在疾病完全发作前出现的早期迹象、症状和功能损害,如:偏离正常的思维、体验和行为紊乱。乱。概念发展史概念发展史也常用于表示精神病缓解期疾病复燃的早
2、期征兆。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描述首次发病的精神病的前驱症状,更清楚、更明了。DSM-5已将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列入附录,建议进一步研究精神病的早期阶段精神病的早期阶段精神病发生过程中神经生物学改变精神病发生过程中神经生物学改变突触密度突触密度/突触连接减少及精神病发展模式突触连接减少及精神病发展模式Mc Glashan etal.Arch Gen Psychiatry.2000;57(7):637-648澳大利亚的个人评价与危机评估(PACE)项目首先通过超高危途径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第一个前驱期评估工具危险心理状态
3、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t-Risk Mental States,CAARMS)美国耶鲁大学的对危险因素的识别管理和教育干预(PRIME)研究小组在PACE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开发了另一个前驱期诊断工具前驱期综合征结构性访谈(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of Prodromal Syndromes,SIPS)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以应用较为广泛的SIPS为例,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1)轻微精神病性症状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tic symptoms syndrome):精神症状在最近1个月内
4、每周至少出现1次,过去1年内出现或恶化;(2)短暂间歇精神病性症状综合征(brief intermitted psychotic symptoms syndrome):症状有强烈的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在最近3个月内,发作频率为至少每月1次、每次持续数分钟;(3)遗传风险和功能衰退综合征(genetic risk and deterioration syndrome):有分裂型人格障碍或其一级亲属有精神病性障碍,近12个月功能下降30%,持续至少1个月。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1997年,(美)麦克拉申(年,(美)麦克拉申(McGlashan)和
5、其同事编制了精神病风险症状评估工具,即前驱症)和其同事编制了精神病风险症状评估工具,即前驱症状量表(状量表(SOPS),),2009年该量表被改名为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年该量表被改名为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根据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频率、强度、影响和冲突程度来评定症状根据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频率、强度、影响和冲突程度来评定症状,按按 0-6 级评分。级评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瓦解症状和一般症状等4个分量表。SOPS和SIPS可诊断风险状态、评估风险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以及诊断风险状态是否演变或转化为精神病。诊断标准诊断标
6、准采用上述标准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1年内出现首次精神病发作比例约为10%50%,平均约36.7%,说明这些工具可以部分预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应用上述工具进行诊断评估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心理咨询机构或早期干预中心寻求帮助的青少年。由于这部分人群受到精神症状的困扰、功能受损,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所以支持者认为对他们进行精神病综合征诊断与干预是合理的。引自:国效峰,吕海龙,连楠,赵靖平.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临床干预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1).59-61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表现识别口诀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表现识别口诀疑(疑心,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一些危险的企图)疑(疑心,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一些危险的
7、企图)懒(懒散)懒(懒散)乱(说话乱、脑子乱、行为乱)乱(说话乱、脑子乱、行为乱)怪(行为表现、言行举止、思想内容跟周围人不同)怪(行为表现、言行举止、思想内容跟周围人不同)冷(情感淡漠,与周围人交流减少)冷(情感淡漠,与周围人交流减少)衰(社会功能下降,青少年学习能力、成绩下降,衰(社会功能下降,青少年学习能力、成绩下降,成年人不能照顾自己、照顾成年人不能照顾自己、照顾家人)家人)通过干预症状出现的关键阶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关键阶段就是青少年期。通过改善轻微或阈下精神病延缓精神病首次发作,改善预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脑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有前驱期症状、认知和社会功能下
8、降,若给予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延缓异常病理生理过程,纠正心理功能缺陷。接受干预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疾病发作后可以及时被识别和治疗,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会更好,康复更快。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对干预效果的探讨目前主要为临床结局指标,缺乏对神经病理过程的评估。这些指标主要包括:精神病转化率、症状改善程度、认知与社会功能改善等。结局指标因干预和随访时间而异,长期干预(6个月)多以降低精神病转化率为目标,短期干预(6个月)重点关注症状及功能变化。干预效果干预效果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界定精神病转化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症状达到精神病水平,且持续一定时间。美国PRIME研究规定,如果症状达到精神病水平,且已经
9、发生了1个月,每周平均至少有4d发生,每天发生至少1h就认为已经转化为精神病;另一种是要求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某一疾病的诊断标准,如达到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注:PRIME是“风险识别管理和教育”的缩写。耶鲁大学PRIME门诊位于美国的纽黑文市。干预效果干预效果干预方法干预方法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等。PACE的研究显示,利培酮(1-2 mg/d)干预6个月精神病转化率(9.7%)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继续随访6个月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IME研究小组对60例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患者给予奥氮平(5-15 mg/d)或安慰剂干预6个月并随访1年,结果显示,奥氮
10、平具有降低精神病转化的趋势,改善精神症状方面优于安慰剂。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氨磺必利结合心理干预在改善症状与功能方面优于单用心理干预。上述研究同时发现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奥氮平的体质量增加和氨磺必利的泌乳素水平升高等。干预效果干预效果干预方法干预方法新型抗抑郁药:超过50%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有抑郁与焦虑症状。目前仅有几项有关新型抗抑郁药干预的非随机对照研究。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抗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安非他酮和文拉法辛)用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依从性优于抗精神病药,且2年的转化率(0/20)低于抗精神病药(12/28),但是该研究缺乏基线数据比较。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非随机研究也显示
11、,抗抑郁药干预2年的转化率(1/13)低于抗精神病药(10/35)。干预效果干预效果干预方法干预方法营养补充剂:用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干预的营养补充剂包括-3脂肪酸和甘氨酸。一项包含81例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3脂肪酸(1.2g/d)治疗12周并随访1年精神病转化率(2/41)显著低于安慰剂(11/40),临床症状与功能改善也优于安慰剂。仅有的一项开放、单组研究显示,甘氨酸具有改善临床症状的趋势。干预效果干预效果干预方法干预方法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存在伦理争议,心理干预日益受到重视,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基于需要的干预(needs-based intervention)、强化治疗、家庭干预等。多项
12、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阳性症状,降低精神病转化风险。但最近发表的1项包含288例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并不支持此结果。干预效果干预效果荟萃分析荟萃分析普雷蒂(Preti)和塞拉(Cella)对各种干预方法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纳入5项研究、325例样本,包括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和利培酮)2项,3脂肪酸1项,认知行为治疗和强化社区干预各1项。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1年精神病转化率分别为11.0010和31.60/0(相对危险度为0.36);3年精神病转化率分别为25.8%和42.0%(相对危险度为0.64),提示对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有一定
13、效果。外文期刊(荷兰):普雷蒂,塞拉.精神病超高风险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治疗效果的回顾.精神分裂症研究,SCI 2010 1 Preti ACella M.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in people at ultra high risk of psychosis:a review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Schizophrenia research,SCI 2010 1干预效果干预效果干预的风险干预的风险干预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带来的体质量增加、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会影响被干预个体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假阳性个体,药物干预有害
14、无利;心理干预则需要大量的时间,专业性强,不便普及,技术也不成熟。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风险干预的风险精神病风险标签给被干预个体带来病耻感、担心与焦虑。因为风险综合征的假阳性个体并不会发病,但是干预者无法分辨哪些是假阳性,而不干预则会有“假假阳性”个体。但如果试图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其诊断敏感度又会下降,又会漏掉许多应当干预的个体。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益处干预的益处当前的诊断工具已经能够比较好地识别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忽略高风险者的发作风险、没有给予预防性治疗将导致风险综合征过早地转化为精神病。尽管当前干预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特别充分,但已经有些证据表明干预可
15、以改善症状和功能、降低精神病转化风险,而且干预是安全的。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益处干预的益处国际上不少学者赞同对精神病综合征进行干预,甚至有学者提出要将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作为真正的精神障碍来治疗。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当前,有关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干预还在探索中,没有形成临床共识或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94年制定的精神障碍实践指南对风险综合征的干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那些符合前驱期症状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会处于精神病风险中的人,推荐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评估和频繁的监控,直至症状自然缓解、或进展为精神分裂症、或进展为另一个可诊断和治疗的精神障碍”。讨论讨论有学者提出精神病风
16、险综合征药物与心理干预的选择原则:基于药物与心理干预的作用不同,可以分阶段加以实施。药物可能对高风险综合征(处于前驱期后期,即将发病的个体)比较有优势,因为这时期精神症状多,更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在这一时期患者更容易接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可能适合处于前驱期前期、精神症状少的低风险综合征,着重应激处理、应付方式的学习和改善功能为目标。讨论讨论多数学者认为需要对干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高诊断识别的可靠性,进一步评估干预对症状改善、精神病转化以及神经病理过程的影响。讨论讨论目前,对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干预已经有一些初步研究结果。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仅凭前驱症状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将来是否患精神分裂症,接受过早干预者可能后来被证实并不是精神分裂症。小结小结当前对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干预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十分充分,需要进一步研究干预的效益与风险。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没有形成临床共识之前,不推荐用于一般临床实践。小结小结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应当评估求助者的患病风险,权衡干预的利弊。不管是否干预,仔细的评估和定期的随访都是必要的。小结小结Thank You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