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及护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及护理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n概述n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n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n临床表现n处理原则n护理评估n护理诊断n护理目标n护理措施n护理评价一、概述n病毒性肝炎的类型n发病情况肝炎病毒 甲、乙、丙、丁、戊、已一、概述n病毒性肝炎的类型n发病情况 国外报道的发病率为0、025%0、1、6%。我国监测资料报道,本病占孕产妇间接死因的第二,仅次于妊娠合并心脏病。二、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n妊娠期加重肝脏的负担n分娩期加重肝脏损害1、妊娠期需要营养物质增加,肝糖原储备不足,能量转换增加,加重肝脏负担。2、妊娠期分泌改变
2、。雌激素增多,在肝脏灭活故而增加肝脏的负担。3、基础代谢率增加二、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n妊娠期加重肝脏的负担n分娩期加重肝脏损害能量消耗疲劳手术麻醉出血等。三、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n对母体的影响n对胎儿有影响n母婴传播1、加重早孕反应2、妊高征发病率增加(醛固酮的灭活下降,水钠潴留)3、易发凝血功能障碍及DIC,引起产后大出血。三、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n对母体的影响n对胎儿有影响n母婴传播 早期易致畸形,宫内感染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率增加,早产。雌激素灭活下降,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增高,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增强)。三、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n对母体的影响n对胎儿有影响
3、n母婴传播甲型 经口传染,不通过胎盘或其他途径,一般除暴发性胎儿一般不受影响。乙型 传染方式有胎盘垂直传播、产程中传播、接触传染(母乳哺养、食物、唾液)丙型 同乙型丁型 必须同时有HBV感染,较少有母婴传播。戊型 同甲型四、临床表现n生理方面 症状 体征n心理社会方面症状 出现不能用妊娠反应或其他原因能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体征 肝肿大,肝区有触痛或叩击痛。心理社会方面孕妇担心自己的疾病影响胎儿健康,担心自己的疾病恶化,恐惧母儿死亡。五、处理原则n妊娠期n产科处理妊娠期n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与非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是相同的。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肝治疗。避孕应用对肝功能有害的药物等等。产科处理n
4、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 早期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行人工流产。孕、晚期给予维生素C与K,并注意防治妊高征,经治疗后无好转者应考虑终止妊娠。产科处理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 产前准备好新鲜血液;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防止产道裂伤及胎盘残留;产后加强宫缩以防产后出血。产科处理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 选择对肝损害较小的抗生素以防感染;产妇一般不宜哺乳,回乳时不宜用雌激素。HBsAg阳性产妇能够哺乳,HBeAg阳性产妇不应哺乳。六、护理评估n病史n身体评估n心理社会评估六、护理评估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1、护理人员要注意收集病毒性肝炎孕妇紧密接触或输血、注射血制品等有关病史,同时评估孕妇接受治疗的经
5、过与掌握肝炎相关知识的程度。2、询问孕妇有无肝炎的相应症状。3、观察全身皮肤及巩膜情况,检查肝脏大小,有无触痛及叩痛。六、护理评估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4、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5、了解孕妇对患肝炎的心理反应,是否担心胎儿畸形、分娩时的安全,了解孕妇家人的反应,是否担心孕妇病情恶化,恐惧母儿死亡。六、护理评估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监测胎心、子宫收缩、产妇的生命体征,以了解产程进展并及早发现异常情况;评估产妇出血倾向。六、护理评估n妊娠期n分娩期n产褥期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及时处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恶露量等;如出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应评估产妇及家人对此的反应。七、护理诊断n营养
6、失调:低于机体需要:与肝炎致食欲不振有关。n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病毒性肝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等知识。八、护理目标n1、孕妇摄入的营养能满足机体需要。n2、孕妇获得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九、护理措施n妊娠期乙肝的预防:急性期不宜妊娠,一般原则上应在肝炎治疗后半年最好是二年再怀孕。产前检查时,建议肝炎孕妇注意习惯休息,补充营养及维生素,预防妊高征与贫血等并发症。防止交叉感染。九、护理措施n分娩期对表抗与e抗原阳性的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道损伤及新生儿产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产妇住隔离产房分娩,生活上多帮助,心理上多给予关怀。九、护理措施n分娩期预防产后出血,临产后应给予维生素K1肌注并配血备用。缩短第一、二产程,以减少体力消耗,产后加强宫缩。对重症肝炎产妇要注意生命体征、出血征象、精神状况等观察,以期发现肝昏迷。九、护理措施n产褥期急性或慢性肝炎产妇不宜哺乳,建议人工喂养。加强接生用物的消毒。对表抗与e抗原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采取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相结合的方法,以切断母婴传播。十、护理评价n孕妇能描述营养物质摄入对保护肝脏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并表现为配合摄入足够热量的饮食。n孕妇能描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传染途径、对母儿的影响及预防病情恶化的措施。感谢您的聆听!感谢您的聆听!